辨证方法之一。运用气血津液理论,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变,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为治疗提供依据。由于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故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即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用以综合分析临床所见的病症,从而辨识其属于何种证候,并具有较强概括性的一种辨证诊断方法。
《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灵枢·痈疽》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景岳全书·血证篇》指出:“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藏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这说明机体是离不开气血津液的,气血津液流行于全身,即成为一切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所以,在生理上,气血的生成与发挥作用,和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而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不但能引起本脏气血的失调,而且可以影响及全身的气血津液发生变化。反之,气血津液发生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到某些相应的脏腑组织,从而产生多种病变。故《素问·调经论》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阴证、阳证症状对比表
症状 证候 | 精神 | 面 色 | 寒 热 | 二便 | 呼吸 | 渴 饮 | 舌 象 | 脉 象 |
阳证(实热) | 狂躁 | 潮红 | 壮热不恶寒 | 便秘溲赤 | 气粗声高 | 口渴喜冷饮 口不渴喜热饮 | 质红绛苔黄 | 滑实洪数 |
阴证(虚寒) | 萎糜 | 㿠白或苍白 | 畏寒肢冷不发热 | 便溏溲清 | 气短声低 | 质淡苔白 | 濡细微弱 |
中医学认为,不论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均可按气分病或血分病两大类来进行辨证论治。一般说来,初病多在气分,病程较久则多由气及血,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 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但在临床辨证上,关于气病、血病之先后,亦不可过于拘泥。某些病症,病程虽久,仍可留恋于气分而不及于血。亦有的疾病,则开始即从血分发病,故气分与血分之间是密切相关,互为影响的。同时,由于津液亦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并与气血共同流行于全身,故在各类疾病的过程中,对于津液亦均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掌握气血津液病变的一般规律,就能为其它各种辨证方法,尤其是脏腑辨证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就气血津液辨证来说,除了掌握其全身性的气血失调情况外,尚须结合有关脏腑之特点,进而分析其属于何脏何腑,方能使辨证结论准确而具体。所以,气血津液辨证的临床意义与八纲辨证有相似之处,亦属于基本的辨证方法之一。
气血津液辨证的具体内容,包括气病辨证、血病辨证、气血同病辨证、津液病辨证等方面。详见以上各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