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民居习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民居习俗 民居习俗minju xisu咸阳地处秦岭以北,仲山以南,泾、渭两河迤逦过境,冬冷夏热,当地民居大都南北狭长,可免日晒风激。其中平原居民是以木构架、土坯墙、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单层坡屋顶,当地人叫厦房(俗语:房子一头盖);台原居民长期住在地坑窑洞或明窑之中。如三原县1990年统计,在全县750个自然村中,有各种窑洞23017孔,总面积达62万平方米,为当地民房面积的十二分之一。旧时建房(或挖窑)者习惯请阴阳先生进行堪舆,确定方位。城镇居民讲究修建房脊,俗语有“养儿要娶妻,盖房要瓦脊”之说。建房择吉日动工、立柱、上梁,梁上披红布,洒鸡血,书写建房日期及吉祥话语。讲究上高下低,两旁为厢房,形成前庭后院。厨房、马房、厕所、水井、水眼均有一定位置。大门一般开在偏侧上首,若大门开在中间,必在院内门前立有照壁。新宅建成之日,亲友祝贺新宅落成,搬进新居之时,祝贺乔迁之喜,主家均设酒席招待。房屋样式有九种:一是独院式平房。多沿用地四周布置房间,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庭院、正房和后院。庭院四侧布置两栋单坡顶的厦房(即厢房),组成四合院子。讲究长辈住上房,晚辈住厢房。二是纵向多进式平房。由独院式平房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以二进、三进为主。如泾阳县安吴堡东院寡妇住宅,即为四进式平房。一般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在侧翼。三是横向联院式平房。指将几幢多进式宅院,用几道墙门横向联通。各院之间有门通透,形成正院和偏院。旬邑县唐家庄园原来结构就是如此。仍讲究长辈住正院,晚辈住偏院。四是靠崖式窑洞。窑洞依山靠崖,顺沟布置,每户门前都有院落。多见于北部诸县沟壑纵横地区和沿嵯峨山—北仲山—九嵕山—五峰山等中部山脉形成的旱腰带坡地。一般正房为长辈居住,且用来待客宴宾。五是下沉式窑洞。俗称地坑庄子。在渭河以北台原地带,如旬邑、永寿、淳化及泾阳、乾县、三原、礼泉北部山麓地带,旧时居民多挖有下沉式井形院。沿四周崖壁挖窑洞,形成地下天井式四合院。如乾县吴店村吴宅是典型的八卦窑庄。六是独立式窑洞。又称平地砖箍窑。院落为四合院式,出入洞口设在右边第一或第二开间,大门后退,门内形成门厅,转过照壁即进入庭院。讲究长辈住上房,晚辈居侧房;或长辈住对房,嗣子住上房。七是单元式楼房。多为单纯居住性楼房。一般均为多门洞式住宅楼,每层以二户或三户为常见。八是独院式楼房。一般可分两间两层、三间两层或三间三层、多间多层等。一般多为底层住宅,上层出租或存放物品。三原县大程镇东周村楼阁式住宅群,尤为典型。九是临街式楼房。多为半商用、半民宅式建筑。一般上层住人或放物,底层开辟门面。如三原县城北大街、渭城区中山街和礼泉县沿西兰公路的商宅两用楼房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盖二三层楼房的人家日渐增多。农村庄基地统一规划,但仍请风水先生看建房、立木的日期。立木这天,亲友必来祝贺。携带烟酒鞭炮或几尺红布,此谓浇梁。红绫缚在大梁上,事后红绫归匠人。立木之时,亲友、乡党都来帮忙,尤显民风淳朴。一般要在大梁、通柱、大门口张贴条幅对联,多为祝福吉利之语。立木后匠人先入席,宣布开宴就餐。 ☚ 民间锣鼓乐 出门歌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