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比较利益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比较利益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又称比较成本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他认为两个国家的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获得好处。如葡萄牙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80个劳动日,生产一单位呢绒需90个劳动日;英国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个劳动日,生产一单位呢绒需100个劳动日。在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葡萄牙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若葡萄牙以葡萄酒输往英国,换取呢绒也能获得利益。因为在葡萄牙国内一单位葡萄酒只能换得0.89单位呢绒,如把葡萄酒输往英国,则可换得1.2单位呢绒,比在本国多得0.31单位。英国可用呢绒换取葡萄牙的葡萄酒,因为在英国一单位呢绒只能换得0.83单位葡萄酒,而输往葡萄牙则可换得1.125单位葡萄酒,即多换0.295单位。既然葡萄牙生产葡萄酒和毛呢都较英国有利,为何英国不把自己用于这两种商品生产的全部资本都转移到葡萄牙去生产?李嘉图认为它不可能,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不能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而斯密的绝对利益论则假定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由这一区别又引出了另一项区别: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与地区之间的贸易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李嘉图则认为二者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别。而且,在李嘉图看来,这一差别是非同小可的,因为资本在国与国之间缺乏流动性,结果适用于一国范围内各地区之间的贸易的劳动价值法则不适用于国际贸易。 比较利益理论又称“比较成本理论”。关于两国在各自拥有比较利益优势的领域进行分工和交换的一种理论。由英国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Ricardo,David, 1772—1823)在其1817年出版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该理论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Smith,Adam,1723—1790)的绝对利益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亚当·斯密论述了两个国家在各自拥有绝对利益的领域进行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他未能对这样一种情况作出说明,即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推断,这两个国家似乎无法进行国际分工和交换,也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对此李嘉图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种产品都拥有绝对利益的国家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产品,而两种产品都处于劣势的国家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两个国家仍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益。他以英国和葡萄牙同时生产酒和毛呢的例子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假定,葡萄牙生产1单位毛呢需要劳动时间90天,生产1单位葡萄酒需要劳动时间80天;而英国生产1单位毛呢需要劳动时间100天,生产1单位葡萄酒需要120天。葡萄牙生产1单位毛呢和葡萄酒所需的劳动时间均少于英国,但生产毛呢所需的时间仅比英国少10个工作日,而生产葡萄酒所需的时间比英国少40个工作日。显然,葡萄牙专门从事葡萄酒的生产是最有利的。对英国来说,尽管生产1单位毛呢和葡萄酒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均多于葡萄牙,但比较而言,生产毛呢的劣势要小一些,生产葡萄酒的劣势要大一些,前者的生产成本约为葡萄牙的1.1倍,后者的生产成本为葡萄牙的1.5倍,所以英国专门从事毛呢的生产是比较有利的。上述的分工是按照比较利益原则进行的,即“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弊相较取其轻”,因此就可以充分发挥两个国家的长处,增加产品的产量。与亚当·斯密一样,李嘉图也坚持自由贸易主义。他认为,在资本与劳动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发展,从而给贸易各国带来利益,但前提条件是自由贸易。李嘉图提出的比较利益理论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为国际贸易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