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殷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殷墟yīn xū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1936年《科学画报》第三卷第二十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驻安阳殷墟发掘团,自十七年开始采集,迄去冬止,已历十二次。”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城邑部 > 京都 > 殷墟 殷墟 yīnxū 商王朝後期之都城遺址。在河南安陽北郊洹河西岸。公元前十四世紀末商王盤庚遷於此,始營都城,至紂王亡國,歷八世十二王,273年間,陸續營建。周滅商後,殷都遂荒蕪淹没,始有今稱。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甲骨卜辭被發現後,經金石學家考釋,證實安陽小屯村爲殷都故址。二、三十年代曾進行過十五次發掘。其後考古發掘仍持續不斷。殷都的整體面貌及商代文化亦逐漸爲人們了解。考古發掘證明,殷墟爲布局規整嚴謹的都城,占地九十六平方公里,洹河南岸有宫殿與宗廟,周圍環列鑄銅、製骨、製陶等手工作坊。此外,尚有居民區、平民墓地等,洹河北岸爲王陵區。迄今發掘十三座大型墓葬及各種珍貴文物。都城外圍爲簡陋貧民居住區。殷墟出土文物主要有甲骨十五萬片,上刻至今我國發現最早之甲骨文字。此外,尚有青銅器、玉器、骨角器、陶器等。其中之青銅器司母戊鼎,重達一千七百五十斤。參閲民國《安陽縣志·古跡志上·殷墟》、民國《續安陽縣志·附刊·甲骨文》。 殷墟中国商王朝都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2km处小屯附近。面积24km2。商代后期8世、12王在此建都,历273年。宫殿、宗庙布局相当严整,分为3区:前为宗庙,中为朝廷,后为宫室,周以河流及沟渠。王陵主要在宫西北,有大墓13处,附近并有密集之人祭坑,杀殉奴隶在百人以上。出土器物有大量青铜器,以及多种形制之玉、石、象牙、骨、蚌、陶器等。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1910年罗振玉考定这一甲骨出土地为殷墟。1928年成立考古组。1928年10月~1937年6月,共组织3个阶段15次挖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70年,1970~1982年进行了两个阶段发掘工作,发现大量的遗址和丰富的遗物,有助于研究当时的生活。 殷墟 殷墟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分布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以小屯村为中心以及其北的洹河两岸,面积约2400万平方米。自公元前14世纪末年盘庚迁都于此,到公元前11世纪纣王被灭为止,经历了8世12王,为都时间长达273年。遗址发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体可分为四期:即盘庚、小辛、小乙时代;武丁、祖庚、祖甲时代;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代和帝乙、帝辛时代。遗址大体由宫殿区和王陵区两部分组成。宫殿区以小屯村东北(即洹河南岸)为中心,包括王宫、宗庙、铸铜、制骨、制陶、制玉等手工业作坊,居民区和平民墓地。王陵区分布在洹河北岸的侯家庄与武官村北。殷墟发掘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石器、骨角器、蚌器、象牙器等等。其中陶器出土的数量最多,种类也有了新的发展,除去原有的夹砂灰陶、红陶和泥制的灰陶、红陶外,还发现了硬陶、白陶及原始瓷器。后三者虽然数量少,但制作精细,纹饰多样,为陶器中的精品。青铜器的数量也相当多,大体包括礼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几个类型。具体有鼎、斝、觚、爵、尊、盘、彝、壶、戈、刀、矛、斧、铲、削、、衔、弓形器、铃等。在铸铜技术和冶炼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分铸法的普遍使用,不同比例的铜锡合金冶炼成功等。此外,还出现了许多大型重器,如堪称世界古代青铜器之最的“司母戊方鼎”,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青铜器上的铭文不但为研究早期文字的资料,还提供了许多史实。大量的玉器表明,当时的琢玉技术已相当的成熟了。各种类型的玉器纷繁复杂,礼器、兵器、工具、用具、艺术品、装饰品无所不有。其中玉雕人像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还为研究商代的发饰、头冠、服饰以及人种的特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石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礼器、艺术品和乐器,包括豆、觯、盂、壶、罍、鸮、牛、虎首人身像、虎纹石磬、龙纹石磐等。虎纹石磬在我国古代乐器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妇好墓的象牙杯,不但通体雕刻精美的花纹,还嵌有绿松石,堪称商代工艺品中的杰作。另外,殷墟还出了15万片甲骨卜辞。甲骨卜辞包括5000多个单字,现已被释读的约有2000个,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除去这些珍贵的文物外,对宫殿区的发掘,也部分地探明了城市布局、建筑特征及所采用的建筑技术等。殷墟代表了商代晚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它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大量翔实而珍贵的资料。1961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郑州商代遗址 小屯宫殿遗址 ☛ 殷墟 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约2公里处的小屯村一带。公元前1387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商被灭后,王都变成一片废墟,因商后期这一带叫殷,故称之为殷墟,是距今3000余年的古都遗址。 ☚ 社旗山陕会馆 郑韩故城 ☛ 殷墟 165 殷墟是商代后期(又称殷代)的都城遗址,周灭商后都城渐趋荒芜,称为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小屯村,面积约24平方公里。1928年开始科学发掘以来,发现大量文化遗迹,出土了甲骨片、青铜器、象牙雕刻等文化遗物。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堪称世界古代青铜器之最。新建的“殷墟博物苑”,旨在恢复3000多年前殷商故都风貌,占地100余亩,主要建筑有仿殷宫殿两座,科学复原“妇好享堂”一座。苑内景色清幽,风韵古朴。 ☚ 少林寺 观星台 ☛ 殷墟 252 殷墟商代盘庚以后的都城废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2公里小屯村及北面安阳河即洹河两岸。商代此处名殷,汉唐以来历史文献中已有关于殷墟的记载。清光绪年间,此处已出土甲骨,当地人以为龙骨,作为药材在店中出售。光绪二十五年(1899),人们发现甲骨上的文字,并从中考释出殷王名谥十余人,罗振玉考证此处即文献所载之“虚墟”。此后,经过多次发掘,共出土10余万斤卜骨,又发现了大量居住遗址、墓葬、青铜器以及其他各种生活、生产用具,为我国殷商历史和古文字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 齐国都城遗址 ☛ 殷墟 殷墟Yinxu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横垮洹河两岸,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整个都城以王室宫殿为中心,有比较严格的规划和布局。洹河南岸为宫殿、作坊区,分布有宫寝、宗庙、储藏粮食和其他物品的窖穴,以及生产铜器、陶器、骨器、玉器的手工作坊。宫殿区外,有一道保护宫室的壕沟。洹河北岸为墓区,分布有王陵、贵族墓地以及数以千计的杀殉坑、祭礼场。遗址的西北部为平民墓葬区。此遗址出土大量的甲骨刻辞,对研究商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殷墟的发掘始于192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殷墟又不断的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发掘,仅墓葬就发掘近2000座,出土了大量的重要文物。这些资料充分说明,商代后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殷墟遗址示意图 ☚ 商 人殉与人祭 ☛ 殷墟 殷墟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三十平方公里。据史籍记载,从盘庚迁都至此,至帝辛(纣王)亡国共二百七十三年,一直是商王朝后期都城。年代约为公元前11世纪末至公元前14世纪。20世纪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开始发掘,经过六十多年工作,殷墟的范围和布局基本查清。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东北部为宫殿、宗庙区,已发掘出夯土建筑基址五十三座。其中一大型宫殿基址占地约五千平方米。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分为三组,甲组十五座,东西成排分布;乙组二十一座,门多向南;丙组十七座朝向不一,排列颇对称。乙、丙组附近有与祭祀有关的遗迹。宫殿区周围分布有手工业作坊、一般居住址和平民墓地。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一带为王陵区,外围还有一般贫民居住的简陋房基。殷墟没有发现城墙,在宫殿区外边只发现了一道同洹河相连的设防壕沟。殷墟还发现了玉石作坊、制骨作坊,及铸铜遗址。殷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 ☚ 城市建筑 楚纪南故城遗址 ☛ 殷墟 殷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西北郊的洹河两岸。殷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公元前十四世纪末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亡国止,历八世十二王,计273年。此后都城荒废,淹没于黄土,故称殷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首先于殷墟中心小屯村发现甲骨卜辞,经罗振玉、王国维等考释,证实此地即史书所载的商代后期都城。1928至1937年进行15次发掘,初步掌握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间的相对年代关系,发现了王陵区的线索,发掘7座大墓,出土了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和17000枚甲骨片。1950年春以来,持续进行考古发掘,不断取得震惊中外的丰硕成果。殷墟占地24平方公里,包括其附近的洹河两岸地区。南岸以商代王宫宗庙为主,周围环列有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还有居民区和平民墓地。洹河北岸以王陵为中心,有商王、贵族陵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奴隶坑。都城外围是简陋的贫民居住区。在王陵区发掘出13座大型贵族墓葬,墓周围发现1400多个排列密集的祭祀祖先人祭坑。贵族墓内众多的殉葬人,有主人的亲属、侍从、驭手、领班、奴隶等,按不同身份和等级排列在墓主人四周,尊近卑远。其中武官村大墓中殉人达200多。殉葬奴隶中未成年儿童居多,或被砍头、锯手足,或带刑具,其状惨不忍睹。殷墟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器、骨角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中随葬各种礼器、武器、车马器、装饰品达2000余件,其中三联甗、偶方彝、鸮尊等,以其造型精美、纹饰华丽而著称于世。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壁厚4厘米,足高0.46米,通高1.33米,四周饰以夔龙纹和饕餮纹,为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青铜器,充分反映出商代后期青铜铸造技术已达到很高的科学艺术水平。殷墟还出土有甲骨卜辞15万片,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文字,包括5000多单字,其中已释读2000余字,目前已建立以研究甲骨卜辞为对象的专门学科。殷墟的发掘和勘探,对研究商代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具有很大意义。1987年建立殷墟博物苑,展出大量殷代文物,并在原址复原或仿建四座商代宫殿和妇好墓上的祭祀建筑。 ☚ 袁世凯墓 2. 安阳县 ☛ 殷墟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盘庚迁殷至商亡皆以此为都。面积约30平方公里。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从1928年起经多次发掘。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祭祀坑等遗迹,以及青铜器、骨角器、陶器、玉器、甲骨等大量遗物。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印证了史籍关于商的记载,确立了商的历史地位。50多年所获资料,推动了诸如甲骨学、商代社会性质、手工艺水平、青铜器、墓葬制度等方面研究工作的深入。 殷墟 殷墟殷墟在河南安阳西北部洹河两岸,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自盘庚迁都至商亡都以此为都。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公元前11世纪。周灭殷后,城渐破败。原名北蒙,又称殷,故后人称之为殷墟。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 王懿荣于殷墟中心小屯村发现甲骨卜辞,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失后考释出殷王朝先公先王的名谥,从而证实此地为史书记载的殷墟。1928年至1937年进行过15次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掘至今,取得丰硕成果。经考古证明,殷墟乃布局严整的都城,是高度发达的奴隶社会的缩影。洹河南岸有规模宏伟的宫殿和宗庙,周围环列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居民区及其墓地; 洹河北岸分布有大面积的王陵区,外围是简陋的贫民居住区。在王陵区发现有十三座大型贵族墓葬,墓周排列密集的祭祀祖先的人祭坑,共1400余个,墓内均有大量殉葬人,如武官村大墓中殉人达200多人,其中有亲属、侍从、驭手、奴隶等,等级森严地排列在墓主人四周。墓内随葬有大量珍贵文物,多商代青铜器精品。其中堪称世界铜器之最的可母戊鼎,是世界最大的青铜器。另外,殷墟中还发掘15万片甲骨卜辞,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反映了当时文化已相当发达。在殷墟出土的文物,推动了甲骨学、商代社会性质、手工艺品、青铜器、墓葬制度等方面研究工作的深入。殷墟出土的文物分别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处。 ☚ 大汶口文化遗址 阿房宫遗址 ☛ 殷墟 殷墟殷墟在河南安阳西北部洹河两岸,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自盘庚迁都至商亡都以此为都。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公元前11世纪。周灭殷后,城渐破败。原名北蒙,又称殷,故后人称之为殷墟。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 王懿荣于殷墟中心小屯村发现甲骨卜辞,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先后考释出殷王朝先公先王的名谥,从而证实此地为史书记载的殷墟。1928年至1937年进行过15次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掘至今,取得丰硕成果。经考古证明,殷墟乃布局严整的都城,是高度发达的奴隶社会的缩影。洹河南岸有规模宏伟的宫殿和宗庙,周围环列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居民区及其墓地; 洹河北岸分布有大面积的王陵区,外围是简陋的贫民居住区。在王陵区发现有十三座大型贵族墓葬,墓周排列密集的祭祀祖先的人祭坑,共1400余个,墓内均有大量殉葬人,如武官村大墓中殉人达200多人,其中有亲属,侍从、御手、奴隶等,等级森严地排列在墓主人四周。墓内随葬有大量珍贵文物,多商代青铜器精品。其中堪称世界铜器之最的可母戊鼎,是世界最大的青铜器。另外,殷墟中还发掘15万片甲骨卜辞,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反映了当时文化已相当发达。在殷墟出土的文物,推动了甲骨学、商代社会性质、手工艺品、青铜器、墓葬制度等方面研究工作的深入。殷墟出土的文物分别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处。 ☚ 大汶口文化遗址 阿房宫遗址 ☛ 殷墟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1899年,王懿荣首先识出甲骨文,至本世纪20年代初,罗振玉等人通过调查,得知甲骨文出自今安阳市的小屯村。结合文献考察,确定其为商代后期都城殷之所在。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首次对殷墟进行发掘,至1937年共发掘15次。发现了宫殿区、王陵区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批遗物,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1950年起至9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后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对殷墟进行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武官村大墓和妇好墓的发掘以及小屯南地甲骨的出土格外引人注目。同时,国内外学者对有关殷墟的研究也十分活跃。学术界一般认为殷墟为盘庚迁殷至纣王亡国期间的商王朝都城遗址。年代约前14世纪~前11世纪。这一都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第一手材料。 殷墟yin xuYin ruins 殷墟Waste of Yin 殷墟the Yin Ruins—16th—11th century BC,capital of the Shang Dynasty in Anyang in Cen tral China’s Henan Pronvice 殷墟位于现河南安阳市北小屯村一带的洹河两岸,东西长约六公里,南北宽约四公里。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此, 称“北蒙”, 亦称“殷”。周灭商后, 日渐破败荒芜,故称“殷墟”。自北宋开始,当地便不断出土商代文物。清代末年,这里出土带字的甲骨残片,经孙诒让、王国维等人研究,认定是商代卜辞,从而认定此地的殷墟,并于1928年开始发掘。通过解放前十五次考古发掘和解放后陆续进行的勘探和发掘, 已基本上弄清当年“殷”的城市布局情况。在洹河南岸是宫殿区和作坊区,有宫寝、宗庙、收藏甲骨卜辞的窖穴以及制造铜器、骨器、陶器、玉器的作坊。洹河以北是墓葬区,其中候家庄、武官村一带是王陵所在地。殷墟外围发现有简陋的地面式房基,可能是一般贫民居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墟一作虚。此地為三千五百年前,商朝後期都城遺址。商代自盤庚遷都殷 (北蒙),至紂為周所减,凡歷二百七十三載。自周後,其地逐渐荒蕪,故稱“殷墟”。據《史記·項羽本紀》,殷墟位于“洹水之南”,即今河南安陽縣小屯村一帶。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此發現占卜甲骨刻辭後,重新顯耀于世。民國十七年 (1928)正式考古發掘,迄今已出土大量豐富之古物,足以資研究殷商文化,堪稱中國文化之發祥地。殷都屢遷,故址多處,但主要在小屯地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