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武经七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武经七书》《武经七书》
又名《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宋代官方校刊颁行的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即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从我国浩繁的兵书中选出颁行于武学(军事学校)必读的七部兵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和《六韬》。《武经七书》是我国古代兵书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精华,是我国冷兵器时代战争指导者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不论在军事理论上和战争实践上,都曾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中国军事史和军事学术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军事学术上也素负盛名。在七部兵书中,以《孙子兵法》最为杰出,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和推崇,被奉为兵学经典。它以博大精深的军事学说,卓荦超世的神策奇谋,恢宏幽邃的古朴哲理,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军事思想史的发展,均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享有巨大的声誉,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当今世界里,一些军事问题的专门学者,仍在努力研究《孙子兵法》,试图从中探索指导未来战争的借鉴。《吴子》也是一部在军事学术史上与《孙子兵法》并列的古代军事理论名作,它们一起被西方人誉称为“言简意赅的箴言”和“无价的真理”。其余诸书也各具特点,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一般军事原理。与《孙子兵法》和《吴子》相辅相成,构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比较系统的军事理论。《武经七书》是我国古代兵书史上第一部军事理论丛书,是使兵书由单行本向丛书本发展的开端,它的颁定,对于七种兵书的流传,对于发展我国古代军事学术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武经七书》的颁定,确立了兵书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自汉以来儒家多以兵书为诡论之道而不屑与论,且极尽攻击之能事。虽历代统治者未曾废离,但兵书始终没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宋颁行《武经七书》定为官书,作为武学的经书和教材,并且列学官,设博士,以负责其事,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武经七书》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该书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内客上不免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终属历史名著,影响久远,为我中华民族珍贵的军事遗产。对于研究我国冷兵器时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有些带有普遍性的军事原则至今仍为战略、战术上不可违背的规律,因而也是研究现代战略、战术的参考资料。该书北宋刊本早佚。国内现在通行的是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南宋合刻本的影印本。1986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武经七书注译》,198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朱墉辑《武经七书汇解》。 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又名《武学七书》或《七书》。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四月,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种兵法,称为“七书”,并雕版刊行,颁之武举,定为武学必读之书,这是《武经七书》的来源。宋朝南渡以后,又规定武举考试以《七书》命题。自此以后,《武经七书》成为我国古代培养武备人材的基本教材。《武经七书》是我国古代兵书史上第一部军事丛书。我国古代兵书很多, 《武经七书》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 虎钤经 正气堂集 ☛ 武经七书宋时武科考试,选定《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兵书七种,供武举之士研习,并作为内场考试内容。简称“七书”。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專類教材 > 武經七書 武經七書 wǔjīngqīshù 兵法教科書。宋·何去非奉敕輯校。七種,二十五卷。元豐中因其策論用兵之要,擢優等,授武學教授,特命校古七家兵法,後輯而成書。計有《孫子》三卷,《吳子》二卷,《司馬法》三卷,《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三卷,《尉繚子》五卷;《黄石公三略》三卷,《六韜》六卷。其書沿用于清末,至今仍爲學習古兵法之重要文獻。參閱《宋史·選舉志三》。 武经七书兵书名。元丰三年(1080年)四月乙未(二十四日),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等兵书,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自此《武经七书》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学官,置武经博士,武举考试以其命题,从而促进了武学、武举的发展,奠定了古代军事学的基础,确立了兵书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元丰年间刻本,今已不见,现存最早刊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浙刻白文本,流散于日本东京岩崎氏之静嘉堂。国内通行有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中华学艺社借照胶片之影印本。最早抄本为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的影宋抄本《武经七书二十五卷》(缩微胶卷,原书藏台湾省)。《武经七书》未颁定之前,各书都有注释,但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注释,则以宋代施子美之《七书讲义》为最早。注解本有明代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明朝人郑廷鹄之《注本武经七书》。批注本则有明天启年间(1621—1627)孙元化刻印的王阳明批注本《新镌标题武经七书》。而清人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七卷,集录前人注解,类似资料汇编,有道光二年(1876年)古经阁书坊刊本。 武经七书见“武经”。 武经七书 079 武经七书宋朝颁行的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现存之南宋合刻本,系本书之系统本,此外明刘寅注解的《武经七书直解》为佳本。元丰三年(1080),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学官,设武经博士传授。南渡后,宋高宗明确规定:“凡武学生习七书兵法”,武举考试以七书命题,成为宋王朝选拔军事人才的一条标准。该书是我国古代兵书之精华,在中国军事史和军事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上都有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发展我国古代军事学术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素负盛名。 ☚ 武经总要 续武经总要 ☛ 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又名 《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古代兵家著作。宋何去非辑。收有 《孙子》 三卷,《吴子》二卷,《六韬》六卷,《司马法》三卷,《三略》三卷,《尉缭子》五卷,《李卫公问对》三卷。共七种二十五卷。七书作为兵家经典,被历代帝王所重视,如曹操亲自注释《孙子》 一书。宋神宗年间颁为武学教材。在宫廷教育中,七书常被列为教材。 ☚ 庄子 帝范 ☛ 武经七书又称《七书》、《武学七书》。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颁布以《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为武学必读之书。号称《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兵书名。又名《武学七书》或《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7部兵书,是我国古代兵书的精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正式颁布,并把它定为“武学”必读的官书,确立了兵书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自宋代以来就是武学教学、武举试士的基本教材,对后代军事理论的发展和战争活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但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负有盛名。现存最早刊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浙刻白文本,流散于日本东京岩崎氏之静嘉堂。国内通行有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中华学艺社借照胶片的影印本。最早抄本为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的影宋抄本《武经七书二十五卷》(缩微胶卷,原书藏台湾省)。 武经七书二十五卷。宋朱服等校定。朱服字行中,湖州乌程 (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熙宁进士甲科,以淮南节度推官充修撰、经义局检讨,历国子直讲、秘阁校理。元丰中,擢监察御史里行。俄知谏院,迁国子司业等职,卒于徽宗朝,《宋史》有传。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 四月,下诏校定 《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板行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七书”之名,缘由而生。负责董理校定的便是国子司业朱服。自此,《武经七书》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于学官,设武经博士。《七书》次序虽屡有变易,但此七部书却一直固定未变。此书自颁定后为历代政府所重视。南渡以后,宋高宗明确规定“凡武学生习七书兵法”,武举考试也以 《七书》命题。明代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便下令兵部刻印,发给附监读书的各级武职军官子弟。清代仍沿袭宋、明旧制,武科用此书试士。此书的北宋刊本今已不可见。最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本,原藏归安陆氏皕宋楼,后归日本岩崎氏,藏日本静嘉堂。国内所藏有宋刻元明递修本,藏南京博物院。上海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一年 (1552)陕藩刊本、明监本。此外,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明刊本。东北师大图书馆藏清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有清影宋抄本。现今通行的是1935年上海涵芬楼影印中华学艺社借照东京岩崎氏静嘉堂本。《七书》的注本,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注释,首推宋代施子美《七书讲义》为最先。至明代注家蜂起,其最负盛名者,当为刘寅《七书直解》。新注本有中国军事史编写组《武经七书注释》(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武经七书》宋代官方校刊颁行的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又名 《武学七书》 ,简称 《七书》 ,收入了 《孙子》 、《吴子》 、《司马法》 、《六韬》 、《尉缭子》 、《三略》 、《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宋代重武学,神宗熙宁年间规定《孙子》 、《吴子》 、《六韬》为武学考试内容,为适应教学需要,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命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校订《孙子》等七部兵书,作为武学必修课程,统称《武经七书》 。因校刊精审,宋以后翻刻、传抄据为底本。注释之书有宋施子美的 《武经七书讲义》 ,明刘寅的 《武经七书直解》 ,清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 等。该书对后世的军事学和战争实践都有很大影响。 武经七书wu jing qi shuseven books on art of war 武经七书wu jing qi shuthe seven books on art of wa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