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并bìng

❶合,同。李白《题随州紫阳先生壁》: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韦嗣立《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昌年虽共偶,欢会此难并。
❷似,如。武元衡《送田三端公还鄂州》:青油幕里人如玉,黄鹤楼中月并钩。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是非浑并漆,词讼敢研朱。

1.bìng ❶兼并。《後漢書》杜篤《論都賦》:“并域屬國,一郡領方。”注:“并西域,以屬國都尉主之,以敦煌一郡部領西方也。”
❷皆,全,都。馮衍《顯志賦》:“并日夜而幽思兮,終悇憛而洞疑。”
❸聚。張衡《思玄賦》:“魚矜麟而并凌兮,鳥登木而失條。”
❹互用,流通。見“并質共劑”。
❺連同。見“并卷”。
2.bīng 通“栟”,木名,即棕櫚。見“并閭”。

当前位置:主页 > 词语大全 > 同义词反义词 >

并,并且


 【同】 都可用作连词;都有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都可用来连接动词。
【异】 “并”作为连词,多连接并列的双音节动词,连接小句时,限于后一小句的主语承前省略;常用于书面语;与“而”、“亦”呼应。此外,“并”还可作动词和副词。作为动词,有并排着、合在一起的意思,例如:“他们肩并着肩前进”。作为副词,有两种意义和用法:一是用在某些单音节动词前,表示同时存在、同时进行或同等对待,例如:“发展水电要大、中、小并举”;二是放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有否定某种看法,说明真实情况的意味,例如:“她长得并不难看”。“并且”没有这几种意义和用法。[例]我完全赞同~全力支持你们的主张。“并且”可以连接并列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小句;后面常跟“也”、“还”呼应。只用作连词。[例]整个大厅显得十分肃穆~格外庄重。
  • 上一篇:秉承,继承
  • 下一篇:并存,并立

并bìng

比,相比。方干《上张舍人》:“海内芳声谁可并,承家三代相门深。”沈佺期《王昭君》:“嫁来胡地日,不并汉宫时。”

并bìng

❶俱,一起。《齐风·还》一章:“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毛《传》:“从,逐也。兽三岁曰肩。儇,利也。”郑《笺》:“子也,我也,并驱而逐禽兽。”《小雅·正月》三章:“民之无辜,并其臣仆。”毛《传》:“古者有罪不入于刑,则役之圜土,以为臣仆。”郑《笺》:“辜,罪也。人之尊卑有十等,仆第九,台第十。言王既刑杀无辜,并及其家之贱者,不止于所罪而已。”朱熹《集传》:“并,俱也。古者以罪人为臣仆,亡国所虏,亦以为臣仆。言不幸而遭国之将亡,与此无罪之民将俱被囚虏而同为臣仆。”《小雅·宾之初筵》四章: “既醉而出,并受其福。”朱熹《集传》:“宾醉而出,则与主人俱有美誉。”
❷皆,都。《秦风·车邻》二章:“既见君子,并坐鼓瑟。”郑《笺》:“既见,既见秦仲也。并坐鼓瑟,君臣以闲暇燕饮相安乐也。”王先谦《集疏》:“并之言皆,君臣皆坐。”

☚ 字   并驱 ☛

读音b·ang(ˋ),为ang韵目,属ang—iang—uang韵部。蒲浪切,去,宕韵。
❶与“傍”通,靠近。《史记》:“并阴山东至辽东。”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b·ing(-),为ing韵目,属ing—eng韵部。府盈切,平,清韵。
❶地名,山西太原的别称。
❷古州名。

上一条: 下一条: ">

读音b·ing(ˋ),为ing韵目,属ing—eng韵部。卑正切,去,劲韵。
❶合并;吞并。
❷一并;一起。
❸并列;并行。
❹连词,并且。

上一条: 下一条:

并bin4

(动)植物的一种繁殖 法。埋种于泥土中,发芽后再移 栽:这几十棵,都全是那年一次~的苗苗。(潮458)

并piŋ213

❶两物放在一起: 把两只鞋底~在一搭,看一样吗。
❷平排以比大小: 你两~一下,看谁大。段玉裁曰: “人部~下云:‘竝也’。郑注《礼》古文竝,今文多作併,是二字音义皆同之故也,古书亦多用为傍字者。傍,附也。” 张舜徽按: “傍者,近也,谓二人相密近也。” 今作并。

〔bing〕 1.jid bos: ~在一起。jid bos chud ad goud.2. binb: 合~。hol binb.
并排 bing pai〕 chud peal.
并行 〔bing xing〕 chud pealhuet; ad goud nhaob.

并piang242[p′iαŋ]

对比
⊳“共侬~,毛者命”〈俗〉(跟人家对比,没有人家那样好的命)。

併、並、竝ㄅㄧㄥˋbìng2234倒在一起。闽语。福建莆田〖pia11〗、闽侯洋里〖〗。倒出。闽语。福建闽侯洋里〖〗。比,比较。晋语。山西忻州〖〗。咱两个~一~谁脚大。吴语。江苏常州〖pin41〗。你家𧟰告他~你们别和他比,他身体勿好。闽语。福建莆田〖pia11〗。~功夫。福建厦门〖〗。~斗好比较一下看谁好。挥刀横斩。粤语。广东阳江〖〗。躲,藏。客话。广东惠州。(种子发芽后)移栽。西南官话。四川成都〖pin213〗。克非《春潮急》十九:「这几十棵,都全是那年一次~的苗苗。」拼命。西南官话。贵州清镇〖pin42〗。用我「兹」条命跟~了。拖延;僵持。吴语。江苏苏州〖pin412〗。弹词《玉蜻蜓》第二回:「金贵升一动脑筋,想出了个~辰光的办法。」(石灰等受潮后)变硬成块。吴语。江苏苏州〖pin412〗。《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那石灰经了水,~做一块,急切不能得碎。」逼。官话。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先气得个娘命夭,后~的你那爷死了。」元金仁杰《追韩信》第四折:「前后军兵紧相~,左右枪刀厮围定。」闭,合。北京官话。北京〖pin51〗。~嘴‖把嘴~上。溢出。湘语。湖南衡阳〖pin213〗。相当,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深。闽语。福建厦门〖〗。~久‖~好‖~硬。

并bing

❶排列。成语:“并驾齐驱”。《荀子·强国》:“则欲自~乎汤武。”(就想把自己与商汤、周武王这样的明君并列在一起。)
❷一起,一同。《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耕而食。”《战国策·燕策》:“渔者得而~擒之。”(得:捉到。)
❸合并,兼并。《史记·始皇本纪》:“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天下。”《吕氏春秋·慎世》:“势等则不能相~。”(势等:势力均衡。)(bang):通“傍”,依傍,挨着。白居易《舟中晚起》诗:“泊处或因沽酒市,宿时多~钓鱼船。”(泊:停泊。因:凭借,靠近。沽:卖。宿:住宿。)《史记·秦始皇本纪》:“~阴山至辽东。”

并;并且bìnɡ bìnɡqiě

【同】 都可用作连词;都有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都可用来连接动词。
【异】 “并”作为连词,多连接并列的双音节动词,连接小句时,限于后一小句的主语承前省略;常用于书面语;与“而”、“亦”呼应。此外,“并”还可作动词和副词。作为动词,有并排着、合在一起的意思,例如:“他们肩并着肩前进”。作为副词,有两种意义和用法:一是用在某些单音节动词前,表示同时存在、同时进行或同等对待,例如:“发展水电要大、中、小并举”;二是放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有否定某种看法,说明真实情况的意味,例如:“她长得并不难看”。“并且”没有这几种意义和用法。[例]我完全赞同~全力支持你们的主张。“并且”可以连接并列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小句;后面常跟“也”、“还”呼应。只用作连词。[例]整个大厅显得十分肃穆~格外庄重。

并bīng

山西太原的别称。
另见57页bìng。


*
❷-

❷-
bìng

❶合在一起
 △ 把桌椅~一~|合~。
❷平列;挨着
 △ 肩~肩|~排坐着。
❸一起;同时
 △ 图文~茂。
❹跟“不”、“非”等连用,表示实际上不是那样
 △ ~不难看|~非不懂。
❺并且
 △ 准确~熟练。
另见56页bīng。

并併、❶並竝
❷—

❶合在一起:~吞丨合~丨归~丨兼~丨吞~丨裁~丨~日而食。
❷一齐;同时;平排着:~力丨~进丨~举丨~行丨~立丨~重丨~列丨~排丨~肩丨~蒂莲丨~发症丨~驾齐驱丨~行不悖(bei)丨图文~茂丨相提~论丨兼收~蓄。
❸放在否定词前,带有反驳的意味:~不丨~非。
❹连词,一般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同意~拥护。

并bīng

❶ 地名,山西太原的别称。
❷ 姓。
另见35页bìng。


并bìng

❶ 合在一起:合并|吞并|兼并。
❷ 并列,排在一起:并肩前进|花开并蒂。
❸ 副词,表示同时存在:相提并论|两者并重。
❹ 副词,用在否定词之前,加强否定语气:并不知道|并不清楚。
❺ 连词,表示进一层的意思:讨论并通过了议案|同意并拥护他的领导。
另见34页bīng。

并bìng

❶一并;共同;一起。《尚书·大诰》:“朕卜并吉。”孔传:“并,皆也。”《助字辨略》卷二:“并,皆也。”《离骚》:“世并举而好朋兮。”
❷ 合并;兼并。《战国策·秦策二》:“王其为臣约车并弊。”吴师道注:“并,合也。”《抽思》:“并日夜而无正。”

并bìn

闭,合拢。如:一天到晚乐得~不上嘴。

并bing

并厂 并存 并购 并轨 并骨 并肩 并进 并举 并力并立 并联 并列 并拢 并茂 并排 并且 并吞 并网 并校 并行 并用 并重 并转 裁并 归并 合并 火并 兼并 吞并 一并并发症 并蒂莲 并行线 并不尽然 并蒂芙蓉 并肩前进 并驾齐驱并列第一 并列复句 并列关系 并日而食1 并威偶势2 并为一谈并行不悖 兼收并蓄 图文并茂 相提并论

并(一)bìng (二)bīng

【辨形】 下是廾,不写作卄。 6画。会意。
【辨义】并(一)bìng
❶并排着,同时:并摆儿|并处|并存|并肩|并进|并举|并立|并联|并列|并排|并辔|并日|并世|并行|并用|并重|并蒂莲|并驾齐驱|并行不悖|比并|恩威并行|齐头并进|声情并茂|图文并茂|相提并论。
❷合在一起:并案|并产|并发|并骨|并伙|并力|并拢|并吞|并网|并线|并发症|并日而食|并为一谈|裁并|撤并|归并|合并|火并|兼并|吞并|一并|兼容并包|兼收并蓄。
❸连词,一般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并且|同意并拥护。
❹副词,放在否定词前面,表示不像预料那样: 并不太冷|他并非糊涂。
❺ 用法跟“连”相同(常跟“而、亦”呼应):并此而不知。
(二)bīng山西太原市的别称。
【辨析】二音主要区别是:
一、词性不同:并(一)bìng作动词、连词、副词,并作动词性语素构成成语;(二)bīng作名词。
二、适用范畴不同:并(一)bìng表示事物动态,并用于连接词语和句子,还用于加强语气;(二)bīng用于城市名。
三、使用频度不同:并(一)bìng多义项,常用字音,使用频度高;(二)bīng单义项,只用于太原市别称。

并bing

❶合:把这两张桌子~在一起|我们小组今天~在你们组一起学习。
❷〈副〉用在“不”“非”“未”“没有”等否定词前面,表示确实不是这样,起到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他虽然批评了你,但~无恶意|你以为他懂,其实他~不懂|敌人~没有睡大觉,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❸〈副〉用在单音动词前,表示几件事情同时进行,或几件事物同时存在:齐头~进|两说~存|这两件事性质不一样,不可相提~论。
❹〈连〉并且:会议讨论~通过了有关决议|我们已经坚持~将继续坚持正确的主张|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帮助乡村医生提高医疗技术。

(同)及 同 跟 和 与

并bìng

❶合在一起:袭人又死活拉了香菱来,炕上又~了一张桌子,方坐开了。(六三·1491)
❷副词。a)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时发生或存在: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发。(四一·939)(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传的了”。(七九·1965)b)用在否定词前面,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林黛玉只顾拭泪,~不答应。(三十·688)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没你的。(四一·944)我们爷原算计请太爷今日来家来,所以~未敢预备顽意儿。(十一·237)
❸连词。a)表示两个以上的人、事、物并列;和:李宫裁~贾府三艳,薛宝钗林黛玉平儿袭人等, 在外间听信息。(二五·581)(尤三姐)一面泪如雨下,左手将剑~鞘送与湘莲,右手回肘只往项上一横。(六六·1608) (雨村)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二·31) b)并且:原来贾蔷已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聘了教习以及行头等事来了。(十七一十八·375)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9)


并bìng


并bìng

猶 “專” 也。《禮記·檀弓下》: “文子曰: 行并植於晉國,不没其身,其知不足稱也。” 鄭玄注: “并,猶專也。”

并bìng

〖副词〗
一、表示共同发出某种动作或具有某种状态。可译为“共同”、“一起”(10)。《子革对灵王》:并事康王。——共同事奉康王。《滑稽列传》: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官员们懈怠混乱,诸侯国一起入侵。《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夫饥寒并至。——饥饿寒冷一起到来。
二、表示统括。可译为“都”、“全”等(10)。《屈原列传》:王明,并受其福。——国君贤明,人们都能得福。《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孩子都愉快地自在逍遥。


并bìng

〖介词〗
介绍对象。可译为“连同”(1)。《尊经阁记》: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像这样的人,是连同所谓帐册也割裂毁掉了。


并bìng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递进。可译为“并且”(3)。《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公听并观。——公正地听取意见,并且观察事物。《与陈给事书》: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并且呈上近来写的《复志赋》等十篇赋文,作为一卷。《赠黎安二生序》: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并且打算给苏君看,[不晓得苏君]认为我的话怎么样。


并bìng

〖动词〗
一、兼并(8)。《苏秦以连横说秦》:可以并诸侯。——能够兼并诸侯。《苏秦以连横说秦》:今欲并天下。——现在要想兼并天下。《李斯谏逐客书》:并国二十。——兼并了二十个国家。
二、合,合并(6)。《司马错论伐蜀》: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就必须两国合力共同商量。《杨恽报孙会宗书》: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又不能够同大臣们同心合力。《驳复仇议》: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表扬和处死不能够合并。
三、齐,同,在一起(3)。《诸葛亮后出师表》:高帝明并日月。——高帝的英明如同日月。《滕王阁序》:四美俱,二难并。——四件美事(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齐备,两种难得的人(贤主、嘉宾)同堂。《寄欧阳舍人书》: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反复观看阅读,感激与惭愧的心情在一起。
四、用同“屏”。屏除,舍弃(1)。《箕子碑》:进死以并命。——冒死进言,舍弃生命。

1bìng

❶ 兼并。《韩非子·有度》:“荆庄王~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❷ 合并。《战国策·赵策二》:“六国~力为一,西面而攻秦。”
❸ 一起,一并。《战国策·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禽之。”《世说新语·政事》:“诸公以少主不可违,~斩二人。”
❹ 连词。❶ 表递进。并且。《周处》:“具以情告,~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❷ 表并列。和。苏轼《渔家傲·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千古龙蟠~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
另见34页bīng。


2並,竝bìng

❶ 平列,并列。《荀子·儒效》:“俄而~乎尧舜。”方苞《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踵顶而卧,无可旋避。”
❷ 副词。❶ 一起,一齐。《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耕而食。”《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起。”
❷ 全,都。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世说新语·德行》:“遂班军而还,一郡~获全。”
❸ 用于否定词前,加强语气。完全,根本。张鷟《游仙窟》:“十娘见诗,~不理会。”梁启超《谭嗣同传》:“荣贼~非推心待慰帅者。”
❸ 连词。❶ 表递进。并且。王安石《伤仲永》:“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
❷ 表并列。和。杜光庭《虬髯客传》:“于是开革囊,取一人头~心肝。”
❹ 介词。介出行为涉及的对象。连同。《促织》:“两股间脓血流离,~虫亦不能行捉矣。”
另见13页bàng。


并並,竝bàng

依傍,沿着。《史记·秦始皇本纪》:“~阴山至辽东。”(阴山:山名。)
另见36页bìng。


3併bìng

❶ 并排,并列。《礼记·祭义》:“行肩而不~。”《世说新语·忿狷》:“王令诣谢公,值习凿齿已在坐,当与~榻。”(榻:坐具。)
❷ 兼并,合并。《史记·秦本纪》:“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
❸ 副词,❶ 一齐,一起。贾谊《治安策》:“天下殽乱,高皇帝与诸公~起。”
❷ 全,都。庾信《春赋》:“河阳一县~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


并bīng

*(一);並;竝(一)

B2A2
(一)bing❶合在一起:归~/合~/吞~。
❷平排着:肩~肩/~驾齐驱/~力/~蒂莲。
❸副词。1.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时存在,不同的事情同时进行:两说~存/相提~论/齐头~进。2.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他~不糊涂/所谓团结~非一团和气。
❹连词。表示并列或进一层:我同意~拥护上级的决议。
(二)bing❶山西太原的别称。
❷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

吞并

吞并

吞食 吞没 吞噬
把别国的领土并入自己的国家或把别人的产业并为己有:兼(兼并) 并 鲸吞
 兼并别国:兼人
 兼并土地:兼土
吞并天下:并吞八荒
侵占吞食:侵食
侵略吞并:搏噬
单独吞并:独吞
不断吞并:荐食
残杀吞并:屠噬
 自相残杀并吞:火并 火拼
(侵吞领土或产业:吞并)

另见:占据 占地 领土

☚ 吞并   侵吞 ☛

连接1

连接1

连(连结;连络;连缀;连属;连缉;连同;连串;连缉;纚连;结连;缀连) 接(接合;接联;承接;联接;接连;交接;衽接;赴接) 联(联接;联结;联属;纚联) 结(联结;维结;链结) 维 缀(联缀) 编 续(胶~) 系 簪 钩带 错紾
连接的词:和 与(与其) 同 及(以及) 连(连同) 跟 暨 而(而且;因而;然而;既而) 或(或者) 如(如其;如果) 并(并且)虽(虽然) 既(既然) 即(即使)但(但是;不~) 因(因此;因为;因而) 要是 只要 尽管 不管 不论 于是 除非 所以 况乎
表示连贯关系:然则 然即
承接上面的意思,引出下面的话:承上接下
接连上文并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承上起下
用铰链连接:铰接
用车钩把两节车厢连接起来:挂钩
接在一起:拼接 拼拢
连接合在一起:接合
 将事物连贯在一起:串(串连)
把同类的事物连在一起:连类(~而及)
用绳子、线等绕住或套住,使分开的东西连在一起:襻(鞋~)
接在原有的事物的后面:续(~集)
编排连接:铨贯
并排连接:骈接
依次连接:鱼贯 鳞接
摊平后联结:铺著
错误地连接:串(电话~线)
(使连接在一起:连接)

另见:粘贴 缝纫

☚ 连接1   粘合 ☛

聚集

聚集

聚(聚合;聚会;聚汇;聚拢;汇聚;集聚;抟聚;招聚;麇聚;并聚;蹲聚;崇聚;辐聚;翕聚;集聚;合聚;麋聚) 集(集合;~中;走~;会集;汇集;结集;坌集;猥集;麇集;辐集;藂集;欑集;凝集;总集;猬集;允集;麋集;荟集;坌集;云次鳞集;翕~家门) 蒐(蒐裒) 缉 总 鸠(鸠聚) 凑(凑会;凑聚;凑拢;凑合;凑集;填凑;攒凑) 辏(辏合;辏集) 敛(摄敛;聚~)收(收合;收簇) 抟 拥(拥集)揪 揖(~民力) 裒(~收成册)屯(屯合;屯集;屯萃;积屯) 辑综(错~其数) 汇(汇集) 归 从 团(团集;团聚) 儹 撮 并 拢(挤拢;走拢) 搜 簇 藂 丛(丛萃;丛凑;丛聚;丛集;攒丛) 萃(萃止;萃集;萃聚;荟萃;集萃;攒萃) 闾 捊(~聚) 臻(軿臻) 攒(攒会;攒杂;攒罗;攒丛;攒集;攒湊;攒会;攒仄;攒罗;攒聚;攒杂;攒栾;斗攒) 歙(~集;朋徒~集) 储(存~) 结(完结;凝结;蟠结)骈 酋 遒 辟(辟萃) 蔚(~为其观) 薮(人文渊~) 翕 族 属(属聚) 蔟(~生;花团锦~)积 雾委 凝滞 会合 斗合 崇荟
汇集聚合:总合
集结聚合:结聚
会合聚集:总萃
聚集、荟集:储峙(物盛~)
猬集,丛集:棼集
搜集,聚集:鸠集
积聚,聚集:敛聚
簇聚,聚集:攒集
收拢,聚拢:促敛
收取聚集:收聚 收揽
吸收聚集:汲集
一点一点地聚集:积攒
聚集成群体:成群
招来同伙,聚集成帮:呼群结党
栖息聚集:栖聚
迅速前来会集:云奔雨骤
按类集聚:类攒
下落聚集:陨集
 降落而聚集:降集 降辑
盘绕集聚:缠结
纷纷聚集:蜂附云集
 动荡混乱,纷纷聚集:麋沸蚁聚
纷乱地聚集:哄集
聚集在巢穴中:巢聚
聚集成群:攒群
聚集的样子:濈濈 僔僔 撙撙 茏苁 裒裒 滀漯藂藂 歙然 窠窠
 聚合的样子:杂然 总总
(凑在一起:聚集)

另见:收集 招集 集中 积聚 聚合

☚ 聚集   聚集人 ☛

更加

更加

更(更自;更其;更为) 加 愈(愈加;~为;愈发;愈益) 益(益发;益复;日益) 越(越越;越加;越发;越法) 逾(逾加) 尤(尤其;尤为;尤甚) 有(暴行~作) 还(~更冷;比它~好) 兹 滋 剩 倍(倍加;~思亲)弥(弥至;弥益;~足珍贵) 一发 特别 格外
表示更进一步:且(并且;方且) 况(况且;况乎;况于;况复)又 再(~说;~好不过) 乃(~至;何乃) 尚(尚且) 并(并且) 而(而且;进而;反而) 还 矧 连(~理都不理) 甚(甚而;甚至;甚至于;甚而至于;甚或至于;日~一日) 不独 不徒 不但 非特 非独 非徒 何止 岂但 奚啻 奚翅 同时 不单不只 不光 不特 不仅 非但反倒
表示进一层:而且
表示递进:况 且(并~) 而 抑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步:何况 而况岂况
在原基础上更进一步:竿头进步
表示进一步行动:从而 进而 因而
(表示程度加深或减少:更加)

☚ 逐渐   柔和 ☛

并列

并列

并(并排) 骈 齿(齿列;齿班;齿躐;齐齿;隶齿) 比(比并;次比) 齐(齐齿;齐列;齐班) 方 同列 平列 軿列
两种事物平列:两(势不~立)
表示并列关系:或(~者;~诸) 既 也且 又 以 亦 及 而 并 将(~信~疑) 与 和 暨
等同,并列:
同列,并列:班行
并列的样子:肆肆
(平行排列:并列)

☚ 排队   排列状况 ☛

结合1

结合1

结(~晶;粘~;土洋~合) 合(组~) 缔 相附
结合,构成:组(~合;~织;~成)
结合起来:复合
结合在一起:团 合(合并;~办;复~;~而为一) 并(并合) 汇 归(归并;归总) 簪 骈(骈合) 缀(连缀) 联结 连结
把零散的东西归并、聚拢在一起:归拢
由几个部分合并成一个整体:合成
浑然合成:浑合
裁减合并:裁并
两种事物的结合:结婚 结昏
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融(融合)
结成硬块:板(板结)
事物的牢固结合:胶漆
结合得周密恰当,没有差缺:矩周规值
两种事物结合得完美无缺:合壁
(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结合)

另见:联系2 合拢 混合 融合

☚ 结合、统一   结合得紧 ☛

并存

并存

并立 角立 齐列 齐竦 骈植
表示同时存在:并(~列) 又(~高~大)互见
同时并存:相容
共同存在:共存 共处 共居 两立 离立 偕行
三方并立:鼎(鼎立;鼎足;鼎峙;鼎列;鼎足而三)
三种势力并存对峙:三足鼎立 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同时存在而不冲突:并存不悖 并立不悖并容不悖
(同时存在:并存)

☚ 长久存在   遗留 ☛

也有兼并义,用“併”各词多可用“并”,又:~介/~夹/~封。“并”又音bīng,古九州之一,今山西省太原市简称“并”:~州/~盐。又~闾,同栟榈。
“并(bīng)”与“併、並”无异体关系。

并併;並;竝bìng;bìng;bàng

(一) 畀政切,去劲。
❶兼并,吞并。《韩非子·说疑》:“隋亡于荆,吴~于越。”
❷相同,一样。嵇康《卜疑集》:“行与世异,心与俗~。”
❸通“摒”。摒除。孟郊《分水岭别夜示从弟寂》:“四际乱峰合,一眺千虑~。”
(二)(併)(並)(竝) 蒲迥切,上迥。
❶并列;并行。《礼记·祭义》:“肩而不~,不错则随。”
❷一并,一起。《礼记·中庸》:“万物~育而不相害,道~行而不相悖。”
(三)(並)(竝)蒲浪切,去宕。
❶通“傍”。依靠。《汉书·鲍宣传》:“贪吏一公,受取不已。”
❷通“傍”。沿着。《史记·秦始皇本纪》:“~阴山,至辽东。”

〖并〗 粵 bing6〔避靜切〕普 bìnɡ

❶ 通「併」,吞併,這個意思後來寫成「併」。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秦〜天下。」
❷ 通「並」,一同,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並」。劉向《戰國策.燕策二》:「漁者得而〜禽之。」(禽:通「擒」,捉住。)
❸ 合力。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孝獻皇帝庚》:「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力逆操。」(於是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帶領士兵與劉備合力對抗曹操。)

❶偏胜。《素问·调经论》:“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❷偏聚、聚合。《医方集解》:“邪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
❸加重。《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并乃狂。”即阴气不能胜阳,阳气加重就发狂。
❹连结、交通。《素问·生气通天论》:“上下不并。”
❺指筋骨挛束不收。《素问·至真要大论》:“筋骨繇(音义同摇)并。”繇并,形容筋骨振摇强直。

(一)bing❶合在一起。如:合并。
❷一齐,平排。如:并举,并联,并驾齐驱。
❸置否定词前表示不像预料的那样。如:他并非不会;他并不胆小。
❹同(并且)。如:研究并决定。(二)Bing山西太原的别称。

并竝、併bing

副词。(一)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由主语代表的人或物共同施行,或动作涉及宾语代表的事物的全部,有时,表示几种物体并排呈现,相当于“一起” “都”“并排”等。如: ❶诸侯并起。(《汉书·高帝纪》“并”句:诸侯一起兴盛。)
❷俾我兄弟竝有乱心。(《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竝”句:使我兄弟都产生叛乱的心。)
❸中夜,酒欲竭,顾船中有醋斗馀,乃倾入酒中,併饮之。(《梦溪笔谈·人事》“併”句:半夜,酒快喝完了,回头看见船里还有一斗多醋,就倒进酒中,一起喝了下去。) (二)表示递进,相当于“并且”“连”等。如:
❹布屯沛城外,遣人招备,并请灵等与共飨饮。(《后汉书·吕布传》“并”句:吕布屯兵在沛城郊外,派人延请刘备,并且请纪灵等一起饮宴。)
❺于是遣骑追收,并绢俱获。(《魏书·杨播传》“并”句:于是派骑兵追捕缉拿,连被盗的绢一起缴获。)
❻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并”句:官吏严格限期追查拷打,十几天打了上百棍。〔成生〕两条大腿间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不bu 副词。(一)用于动词、助动词或形容词前,对动作或情况加以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如:❶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吕氏春秋·察今》“不”句:国君为什么不效法先王的法制?)
❷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不”句:多做不合道义的事,必定会自己倒台。)(二)用于句末或句中,表示反复询问,“不”前或有抉择连词,“不”后或有动词重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等。如:
❸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句:秦王用十五座城邑来换我的璧,可以给不〔可以给〕?)
❹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战国策·韩策二》“不”句:你认为秦国打算救韩国呢,还是不〔打算救韩国〕呢?)
❺臧者论不论?论。(《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不”句:窝藏脏物的人论罪不论罪?论罪。)

☚ 别   曹 ☛

并bìnɡ

❶偏胜。《素问·调经论》: “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 血之所并为气虚。”
❷偏聚, 聚合。《医方集解》: “邪并于阳, 则阳实而阴虚。”
❸加重。《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并乃狂。” 即阴气不能胜阳, 阳气加重就发狂。
❹连结、交通。《素问·生气通天论》: “上下不并。”
❺指筋骨挛束不收。《素问·至真要大论》: “筋骨繇(音义同摇) 并。” 繇并, 形容筋骨振摇强直。

并bīnɡ

❶ (山西太原的别称) another name for Taiyuan (in Shanxi Province)
❷ (姓氏) a surname: ~ 韶 Bing Shao
另见 see also bǐnɡ;bìnɡ。


并bǐnɡ

 [书] ❶ (屏弃) discard;reject;throw away;abandon
❷ (屏退) order retainers,servants,etc. to retire
❸ (抑制) restrain;control;check
另见 see also bīnɡ;bìnɡ。


并[併、竝、並]bìnɡ

Ⅰ  (合在一起) combine;merge;incorporate;annex;join: 把几个小厂 ~ 成一个大厂 combine several small factories into a big one;
那些偏远的村庄于去年正式被 ~ 入该镇。 The outlying villages were formally annexed by the town last year. 这家公司被 ~ 到一家大公司里去了。 The firm was merged into a bigger company. 小溪在小山脚下 ~ 入大江。 The stream joins the big river at the foot of a hill. 两国合 ~ 是3年前实现的。 The un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as effected three years ago. Ⅱ  ❶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 together;parallel with: ~ 生芽 collateral bud;~ 行线 parallel lines;
❷ (不同事物同时存在;不同事情同时进行) equally;simultaneously;side by side: 两说 ~ 存 keep both theories;
相提 ~ 论 place on a par;
齐头 ~ 进 go forward together
❸(用于否定词前加强语气,略带反驳之意)(not) at all (used before a negative for emphasis): ~ 非无因 not without cause;
他 ~ 不知道。 He really didn't know. 所谓团结,~ 非一团和气。When we speak of unity,we do not mean unprincipled peace. 这件毛衣 ~ 不便宜。This sweater is not at all cheap. Ⅲ  (并且) and: 我完全赞成 ~ 乐于接受这一安排。I fully agree to the arrangement and take delight in it [take it with delight].
另见 see also bīnɡ;bǐnɡ。
◆并串行 {计} parallel series;
并(联)串联 {电} parallel series;multiple-series connection;parallel-serial;
并存 exist side by side;compresence;simultaneous existence of;coexistence of;coexist with;
并蒂花开 two flowers growing from the same base — symbol of marital luck;
并蒂莲 twin lotus flowers on one stalk a devoted married couple;
并发 be complicated by;erupt simultaneously;supervene;
并股 reverse stock split;
并合 combination;{生} coalesce;{气} coalescence;syntaxis;fusion;
并激 {电} shunt excitation;
并驾齐驱 racing together bridle to bridle;advance at an equal pace with;advance shoulder to shoulder;advancing in line;go at the same rate as others;hold [keep] pace with;Horses harnessed side by side run together.;keep abreast of one another;keep in step;keep up with;run neck and [to] neck;stay with;
并肩 shoulder to shoulder;side by side;abreast;
并肩而行 walk abreast [side by side];keep abreast of [with];walk shoulder to shoulder;
并肩而坐 sit side by side;
并肩作战 fight shoulder to [by] shoulder;fight side by side;
并进 keep abreast of;advance together;do both at the same time;
并举 develop simultaneously;promote [work] simultaneously;
并励 {电} shunt excitation;
并立 exist side by side;exist simultaneously;
并联 {电} paralleling;parallel connection;shunt connection;parallel;shunt;shunting;connect in parallel;multiple;
并列 stand [place] side by side;be juxtaposed;put sth. on a par with;{植} apposition;arrangement in parallel;juxtaposition;{计} concatenation;
并流 cocurrent flow;parallel flow;
并排 side by side;lie alongside;abreast;
并起并坐 be in (exactly) the same position as;
并且 and;also;and ... as well;in addition;besides;moreover;furthermore;
并入 merge into;incorporate into;
并吞 swallow up;gobble up;annex;merge;
并无恶意 bear one no malice;have no bad intentions;intend no harm;
并向量 dyad;diad;
并协原理 {量子} 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ity;complementary principle;
并行 {计} parallel;pairing;concurrence;go side by side;run parallel;
并行不悖 run parallel;carry on two things at the same time without confliction [conflict];not be mutually exclusive;Both can be implemented without coming into conflict.;The parallel two don't interfere with each other.;
并置 {数} juxtaposition;{植} apposition;{计} concatenation;catenation;twin;
并重 lay equal stress on;regard both as equally important;attach equal importance to;pay equal attention to

邑名。参见“帝𠭯”。

并bìng

蒂芙蓉|驾齐驱|驱争先|日而食|世无两|吞八荒|行不悖

❸倍日行|比肩起|椿萱茂|德威施|德威用|多收蓄|恩威济|兼容包|兼容蓄|兼收采|兼收蓄|口耳重|齐镳驱|齐驱骤|齐趋驾|齐头进|齐足驰|齐足驱|情文茂|声情茂|图文茂|威恩行|文情茂|相提论|枭鸾

并bìng,“並”的简化

(甲) (篆)
並,会意字,甲骨文像两人并行。并,下为“两干对举”,现与“並”合而为一。现合而为“并”。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bing
上声:饼(饼干)
屏(屏息;另读bìng、píng)
去声:摒(摒除)
ping
阳平:瓶(花瓶)
屏(屏障。“尸”是由“广”演变来的,故与屋宇有关)
洴(洴澼,漂洗的意思)
pīn
拼(拼音)
姘(姘居)
pián
胼(胼胝)
骈(骈体文)
相关链接
碰(pèng,碰撞),会意字,两块石头相击也。

并併;並;竝;bìng

(6画)

【提示】在异体字整理前,表示 “合在一起” 的意思时,“并”的异体是 “併”;表示 “平列” 的意思和作副词、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时,“并” 的异体是 “並” 和 “竝”。 第五笔是竖撇,不要错写成竖。6画,上面是一侧点,一撇,下面是开; 旧字形8画,上面是两个撇,下面分为左右两个部分。

*并bīng

6画 八部 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市一带。
 另见bìng(28页)。


*1〔併〕bìng

6画 八部 合在一起: 合~|吞~|汽车~线|三步~作两步走。


*2〔並 竝〕bìng


(1) 并列;平排着: ~肩|~联|~列|~蒂莲。
(2) 副词。同时;一起: 手脚~用|群雄~起|工农业~举|两种体制~存。
(3) 连词。并且: 会议讨论~通过了全年预算。
(4) 副词。加强否定语气: 谦虚~非虚伪|对事~不对人|他气势汹汹,~无真理在手。
 另见bīng(27页)。

并()


甲骨文合集33570,殷
己亥卜, 貞王其田并亡
按: 从从,从二。作地名,卜辭習見。

甲骨文合集36987,殷
叀并駁……
按: 并,合併。駁,馬之名。

甲骨文合集4551,殷
……奠見人并。
按: 从从,从一。

甲骨文合集6055,殷
于并。

甲骨文合集6056,殷
戊寅卜, 𡧊, 貞令𢻻于并。

甲骨文合集33174,殷
……在并……告又

中山王鼎,殷周金文集成2840,戰國晚期
克并之至于含(今)。

古璽彙編1925,戰國
并□。
按: 作姓氏。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凡物流形(甲本)17,戰國
女(如)并天下而(抯)之。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12,戰國至秦
其前謀,當并臧(贓)以論; 不謀,各坐臧(贓)。

馬王堆漢墓帛書·養生方,西漢
并撓,盛以缶。

漢印文字徵
并官武。

史晨後碑,東漢
并畔官文學先生、執事諸弟子,合九百七人。

鞏賓墓誌,隋
車軌未并。

張波墓誌,隋
君諱波,字方進,并州武鄉人。
《説文》: “并,相從也。从从幵聲。一曰从持二爲并。”
甲骨文所見从从,从一或从二,象連接二人相并立之形,本義表示合併。戰國文字承襲甲骨文寫法。《説文》小篆訛變爲从“幵”,《説文》遂以从幵聲爲釋,並訓其本義爲“相從”,不確。漢代隸變,“人”形漸失,已完全看不出从二人相連并了。

☚ 從   比部 ☛

1(併)并2並竝1.bìng 2.bīng

1.bìng 上古会意字。甲骨文作“从”字腿上加一横或二横,春秋金文以后加二横。象两人合并义。小篆误从“从”字下两“干”,隶楷沿误,旧字形作“”。 现以“并”为规范字。引申为合在一起的意思。《说文》又有併字,形声兼会意,是“并”的分化字。其实与“并”义仍相同。如:并案办理|合并。并2是一齐、并排着的意思。本来写作並,古体作竝,象两人正面并立之状,见甲骨文金文小篆。用法同并2。如:并驾齐驱|并肩作战|并排坐着。又组词如:并且。也可单用。现在併、並和竝都作异体字处理,见《异体字表》。并是规范字。见《常用字表》《通用字表》等。
2.bīng 古州名。今作山西太原的别称。

并並★异◎常;竝★异◎异;併★异◎常★常◎常


并,表意,甲骨文1、金文1、小篆1象二人并排而立之形,人的腿部用一条或两条横线连结,本义读bìnɡ,并列、并连,引申为合并、兼并、副词(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时存在或进行)等;又读bīnɡ,用于地名,山西太原的别称,得名于古地名并州。並,又作“竝”,表意,甲骨文2、金文2、小篆2象二人并排而立之形,读bìnɡ,本义表示并列、并排挨着,引申为合并等。併,形声,从人,并声,读bìnɡ,本义为并列、并行,引申为合并、兼并等。这四个字基本意义很接近,《异体字表》以“並、竝、併”为异体字。
【辨析】
❶“并”与“並(竝)”“併”不是等义异体字。
❷在古汉语中,“并”“併”与“並(竝)”同义不同音。习惯用法也稍有差异:一般说来,用于动词,表示合并、兼并义,多写“并”或“併”;用于形容词,表示并列、并连义,多写“並”;用于副词,表示同时、一齐,多写“並”;用于连词,相当于“并且”,多写“並”;用于地名,只能用“并”。它们古代读音不尽相同:“并”“併”是清声母,“並(竝)”是浊声母,音韵学声纽代表字“帮滂並明”不作“并”。
❸以“并”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bǐnɡ:饼∣pínɡ:瓶∣pīn:拼、姘∣pián:骈、胼∣bènɡ:迸。
【构词】
并存(并存∕並存)∣并驾齐驱(并駕齊驅∕並駕齊驅)∣并联(并聯∕並聯)∣并列(并列∕並列)∣并发症(併發症)∣并轨(併軌)∣并肩(併肩)∣并拢(併攏)∣归并(歸併)∣合并(合併)∣火并(火併)∣兼并(兼併)∣吞并(吞併)∣并州(并州)

*并pjieng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相从也。 从从、幵聲。一曰: 从持二干為并。(八篇上)
兩人相隨,以一或二線表示其為一組。

☚ 糸   名 ☛
000004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