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武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武学

武学

古代学校名。始置于宋庆历三年,当年又罢。复置于神宗熙宁五年,生员以百人为额,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至崇宁间各州皆置武学,立考选升贡法,尽仿儒学。《春明梦余录》:“宋时武学,与太学宗学共称三学。其时中武科者,授簿尉之职,初调即可补州县,与文科不甚远。”明代武学与宋稍不同。《实录》 :“正统(明英宗)六年五月,从成国公朱勇等奏,以两京多勋卫子弟,乃立武学,设教授训导,如京府儒学之制。已而武生渐多,常至欺兵挠法,是则不惟不收其用,而反贻之害矣”。王三官打算入的,应是明代的武学 。

☚ 人闹里   盛价 ☛
武学

武学

旧时教习军事之学校。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初置武学,至神宗起以生员百人为额,选文武官知兵者教之,习诸家兵法、步骑射等。明代于京卫和各地方卫,均置武学,置教授、训导主管之;至崇祯十年(1637)改由各府、州、县学设武学生员,入学者多为勋卫子弟,横行不法,为州县大害。清代以武生附于各级儒学之中,不另设。例见第四十八回。

☚ 大柱史   生员 ☛
武学

武学

我国古代专为培养武备人材而设置的学校。始建于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不久即废,至南宋绍兴年间又重新设立。学校设有讲授兵书和古今战守三宜的博士官,学员以《武经七书》为主要教材,并学习骑射等武技。元朝废止。明朝自洪武二十年(1387)开设,直至明末一直存在,有京卫武学,有各卫武学,以后又令各府、州、县学皆增设武学生员。所收学生主要是承袭武职的军官子弟,还有在职军官规定讲读《武经七书》,并学习骑射等武技。凡承袭子弟必须经考试合格方可袭职,如连续三年考不合格者,取消其承袭资格,送至军营操练,另选子弟袭职。清代重武举选材,武学制度寝废。

☚ 十、组织机构   弓箭社 ☛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專科學校 > 武學
武學  wǔxué

古代軍事學校。北宋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始置于武成王廟,數月旋廢。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復置。教學内容有兵書、弓馬、武藝等。南宋及明代因承其制。參閱《宋史·職官志五》,清·顧炎武《日知録·科舉·武學》。

武学

古代学校名称,即培养武官的学校。唐代始置,后代因之。武学生员以百人为额。按规定:在京无品位低级使臣、门荫子弟、平民,经京官保荐报考,试弓马合格者准其入学;武举人由地方官员荐举,可免试入学。以文武官知兵书者为武学教授。所学课程除研习兵法、操练弓马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三年后考试,按等第授官。宋熙宁年间以后,武学始分上、内、外三舍。外舍生称“武选生”,内舍生称“武俊生”。上舍生又分为三个等级。在一般情况下,上舍上等可直接释褐授官;上舍中等可免省试;上舍下等则免解试。后代亦在州县设武学,置教谕主持之,并仿儒学立“考选升贡法”,京师武学生员多由地方武学升贡。

武学

学校名。科举时代培养武备人才的学校。北宋庆历三年(1043)始置。设教授一人,掌讲授兵书、兵法。数月后罢。熙宁五年(1072)复置,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教授,其上设判学一人。学生以一百人为限,凡使臣未参班及门荫、草泽人,许由两名京朝官推荐,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在校学习“武经七书”等诸家兵法,三年学满,考试合格者,按等第授官。元丰改制,改教授为博士。崇宁三年(1104),各州、县皆设,仿儒学行考选升贡法,分为三舍,称外舍生为武选士,内舍生为武俊士。宣和二年(1120)罢州、县武学。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复置,一如旧制。明正统六年(1441)于南、北两京置,各设教授一员,训导六员,由兵部司官提调。正统、成化间先后颁行学规十条至十五条。入学者通谓之武生,练习骑射,参加阅操,并以“武经七书”为课目。成绩优秀者可直接荐送兵部,经过考试授官,其余可参加科举考试,或通过纳粟、纳银入国子监。崇祯十年(1637),令天下府、州、县学皆设武学生员,提学官一体考试。清代武学生员附儒学,除练骑射外,兼习“武经七书”、《百将传》等。在学肄业期间,亦同文科,有岁考、科考,考试合格方准应武乡试。

武学

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专科学校。1043年宋庆历年间始设,学生100人。学习诸家兵法,3年学成,毕业后按成绩授官。明、清两代亦设武学,1901年废止。

武学

132 武学

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北宋庆历三年(1043)始置武学,数月后即废止。熙宁二年(1072)从王安石议,重建武学。设教授习诸家兵法及军事武艺。崇宁间 (1104前后)置诸州 (地方)武学,生员均以考试录取,王安石变法后废除。明代一度置京卫与诸卫武学,后在崇祯年间各州、府、县皆设武学。学习内容除军事武艺外与儒学相同。清代武学附设于儒学内,专设武生员班。习骑射、《百将传》、《武经七书》及《四书》、《孝经》。历代武学在文武合一上有一定特点,但因统治者多不重视,管理无方而收效不大。

☚ 体育教育、科研及其他   体操课 ☛
武学

武学

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始置,寻废。熙宁三年(1072年)再建,各设教授一人,学生定额一百名,准许未参班的使臣和门荫、草泽人经保荐报考,试验合格即准予入学。在校学习《武经七书》等诸家兵法。三年后考试,按等第授官。崇宁三年(1104年),令各州设武学,仿儒学立考选升补法。分为三舍,称外舍生为武选士,内舍生为武俊士。宣和二年(1102年),州县武学罢。绍兴十六年(1146年),复置武学,一如旧制。庆元五年 (1199年),各州学设武士斋舍。明代京卫、诸卫亦置武学。京卫武学始置于建文四年 (1402年),有教授一人,下设十斋,每斋设训导二人。永乐时废弛,正统六年 (1441年),又命两京皆建武学,置教授一人,训导六人。另外,诸卫亦建武学。选拔现任武职年二十五岁以上、文官及武职子弟年十岁以上者入学肄业。教学内容一为讲习经书、兵书,如《论语》、《孟子》、《大学》、《武经七书》、《百将传》等;一为军事训练,每月初二、十六日,到郊外演习弓马、武艺。亦有月课、岁考,岁考成绩优异者有赏。武生优秀者可直接荐送兵部,经过考试授官,其余可参加科举考试,或通过捐纳入国子监。清承明制。武学生员由儒学教授兼授,除骑射外,亦讲习《武经七书》、《百将传》 等。

☚ 社学   崇文馆 ☛

武学

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始设。明代设京卫武学和各卫武学,受教育者为所属青年武官及应继承武官禄位的子弟。

武学

古代培养武官的学校。唐代始置,后代因之。武学生员以百人为额。按规定:在京无品位低级使臣、门荫子弟、平民,经京官保荐报考,试弓马合格者准其入学;武举人由地方官员荐举,可免试入学。以文武官知兵书者为武学教授。所学课程除研习兵法、操练弓马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3年后考试,按等第授官。宋熙宁年间以后,武学始分上、内、外三舍。外舍生称“武选生”, 内舍生称“武俊生”。上舍生又分为3个等级:在一般情况下,上舍上等可直接释褐授官;上舍中等可免省试;上舍下等则免解试。

武学

明代除卫学外,还建有专门培养武生的“武学”。明万历四十年(1612),天津道高邦佐创办一所“武学”。初设于西南城角角楼上,其后对武庙进行重修,武学遂移至庙内。其学习内容以弓箭、拳术等武艺为主。武学初设时,招收数十人,选拔一名武功高超的武举人负责专门训练,称“科正”。武生每3年进行1次考试,其科目主要为骑射与论策。武生考试之事,专门由兵备监督管理,不隶属于学使。武生如能作文章,经考试合格者也可进“文学”。到清雍正年间,武学“裁归儒学”,文武生员皆隶于儒学。

武学

官学名。宋仁宗为训练防御外患的人材,于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建武学于武成王庙。选官为教授,数月后停废。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又重建武学于武成王庙,名义上隶国子监,实际上由兵部郎中直接领导。学生名额一百人,入学资格分使臣、门荫子弟及庶民。设武学教授、教谕,掌教兵法和弓矢、骑射等技术: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改教授为博士。武学学生学习三年后经过考试,按等第授官。崇宁间各州设武学,置武学教谕,仿儒学立考选升贡之法,分为三舍,外舍生称为武选士、内舍生称为武俊士。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罢州县武学。南渡后,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始恢复武学如旧制。庆元五年(公元1198年)各州学均设武士斋舍,选官教习。明代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置京卫武学,设教授一人。学生分启忠等十斋受业,每斋各有训导二人。永乐中罢,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复设。后渐置各卫武学,设官如儒学之制。京卫武学设教授一人,从九品;训导一人。卫武学设教授一人,训导二人或一人。掌教京卫、各卫幼官及应袭舍人与武生,而听命于兵部。不设武学之处,诸武生隶属于儒学。

武学

官学名。隶国子监。


品位

选文臣或武臣知兵者充。如阮逸以太常丞为武学教授、蔡硕以初等职官为武学教授,则一为朝官、一为选人,品位不同(《宋会要·崇儒》3之28、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