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微生物,人与自然环境密切接触,因此正常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寄居在正常人体的微生物,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对人无害,称为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又称正常菌群。正常菌群不仅与人体保持一个平衡状态,且菌群之间也相互制约,以维持相对的平衡。正常菌群的菌群与数量,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年龄组,甚至在不同个体间均可有差别。
寄居在人体各部分的微生物分布情况见表。

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群

部位主要微生物
皮肤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非致病性抗酸
杆菌、丙酸杆菌
口腔表皮葡萄球菌、甲型或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奈
瑟球菌、大肠杆菌、乳杆菌、类白喉杆菌、梭杆
菌、螺旋体、白色念珠菌、类杆菌、厌氧链球菌
鼻咽腔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
奈瑟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腺
病毒
外耳道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非致病性抗酸
杆菌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结膜干燥杆菌、类白喉杆菌
正常一般无细菌
肠道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
球菌、肠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
ECHO病毒、腺病毒、双歧杆菌、念珠菌
尿道
阴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抗酸杆菌
乳杆菌、白色念珠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

皮肤上最常见的是革兰阳性球菌,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占多数,有时亦有少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此外,尚可有革兰阴性杆菌、类白喉杆菌、丙酸杆菌属和念珠菌等。在外阴部与肛门部位,可找到非致病性的抗酸性耻垢杆菌。口腔中有弱碱性唾液、食物残渣及适宜温度,提供了细菌等生长繁殖的条件。最常见的是甲型链球菌与厌氧性链球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奈瑟菌属、乳杆菌、梭杆菌、厌氧性类杆菌、类白喉杆菌、螺旋体、念珠菌和放线菌等。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内,从口腔内检出的细菌与母亲阴道内的细菌相同,以后逐渐接近成年人的口腔菌群。消化道因所在部位而有不同。在胃内除少数耐酸菌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细菌。空肠和回肠上部极少或完全没有细菌,到肠道下段细菌逐渐增加,主要为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中的双歧杆菌、厌氧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类细菌、粪链球菌、葡萄球菌、乳杆菌、梭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性梭状芽胞杆菌、念珠菌和腺病毒等。肠道中菌群可随食物种类的更换而有改变,如多食糖类则乳杆菌增多。多食蛋白质食物,则大肠杆菌类细菌生长旺盛。哺乳期婴儿的肠道主要为乳杆菌与双歧杆菌。当摄取一般食物后,其肠内菌群逐渐转变为成人肠内的菌群。在鼻道和鼻咽腔的粘膜上,常有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甲型链球菌、奈瑟菌属、革兰阴性杆菌、念珠菌及某些腐生丝状菌。咽喉及扁桃体等粘膜上的菌群主要是甲型链球菌和卡他球菌占优势。此外还经常存在着潜在性致病菌,如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在医院工作人员中携带这些病原菌的机会更多,据调查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者可高达80%。自气管、支气管至肺泡等下呼吸道,栖居的菌群逐渐减少,正常情况下,支气管末梢和肺泡是无菌的。外耳道常见有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等。正常眼结膜由于分泌液的冲洗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通常是无菌的。有时有表皮葡萄球菌和结膜干燥杆菌等。泌尿生殖道在正常情况下,只有在泌尿生殖器外部存在着微生物。男性生殖器外部和尿道口有葡萄球菌、耻垢杆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等。女性尿道外部与外阴部有葡萄球菌、耻垢杆菌、类白喉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念珠菌等。有时可有溶血性链球菌和各种无芽胞厌氧菌。阴道内细菌随内分泌的变化而异。初生时一般是无菌的,12~24小时后,细菌的种类与外阴部相同,经2~3日后,由于受母体卵巢内分泌激素的作用,阴道分泌物中乳酸量增加,就有革兰阳性的Doderlein杆菌(膣杆菌)出现,随着母体内分泌激素逐渐排出体外,阴道分泌物转为弱碱性,又出现葡萄球菌等。青春期卵巢内分泌开始活跃,则阴道又转为酸性,细菌又转为Doderlein杆菌,直至绝经期为止。正常菌群中有些细菌对人体是有益的,例如肠道中的正常菌丛可以合成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12、维生素K、生物素等维生素以及多种氨基酸; 通过微生物之间拮抗作用,抗御某些病原菌的侵袭。但当上述细菌与人体的平衡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被破坏,则可引起疾病。
菌群失调 机体某个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间的比例(量或质)关系发生大幅度变化,超过正常范围的现象,称为菌群失调。若由此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则称为二重感染,或称菌群交替症或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是在抗菌等药物治疗原有疾病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体内正常菌群因受到不同制菌作用而发生平衡上的变化,未被抑制者或外来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而致病。婴幼儿、年老体弱者、有慢性疾患者,长期应用激素或抗代谢药物者等容易发生二重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和白色念珠菌等为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感染(鹅口疮、肠炎等)、肺炎、尿路感染或败血症等。由于这些病原体对常用抗生素高度耐药,且机体抵抗力因原发疾病已显著降低,因此其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常较严重,不易控制。预防菌群失调的关键是慎用抗生素等药物。在必须应用抗生素及激素等治疗疾病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菌群的变化。若已有菌群失调,应立即停用抗生素等。若发生二重感染,除停用原来抗生素外,对检材培养中过剩繁殖的病原菌须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选用敏感药物控制二重感染。适当采取扶植正常菌群措施,如乳糖、维生素C、蜂蜜等可扶植大肠杆菌等,粪链球菌减少者可给以叶酸等。必要时也可使用某些活菌制剂。
☚ 细菌的命名   细菌的致病作用 ☛
0001466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