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正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正变 正变古代诗学概念。讨论的是诗歌发展与时代的关系。汉初《诗大序》率先提出了“变风、变雅”的说法:“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所谓“风”与“雅”,指的是周《诗》三百篇(今称《诗经》)的主要诗体和作品。从矛盾的观点看,有“变”必有“正”,正变相须而成立。因此汉末郑玄据此发挥,其《诗谱序》曰:“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遂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属,及成王、周公致大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本之由此风雅而来,故皆录之,谓之诗之正经。后王稍更陵迟。懿王始受谮亨齐哀公,夷身失礼之后,邶不尊贤。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尔俱作,众国纷然,刺怨相寻。……故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讫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郑玄把周朝繁荣昌盛时的作品称为是“诗之正经”,而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则称之为“变风变雅”。“正”与“变”相对而成立,后人因此概括地称“正变”。郑玄说孔子时已有“变风变雅”之称,但不见于先秦典籍记载,不知其所据。这可能是汉儒以资号召的依托之辞。但《诗大序》曾称引《礼记·乐记》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郑玄等汉儒的正风正雅与变风变雅的名称,大概是从这种理论中引申出来的。风雅之“正”者,就是“治世之音”;风雅之“变”者,就是“衰世之音”或“乱世之音”。所以“正变”说指的是时代的变化与诗歌历史发展的关系。后人对《诗大序》和郑玄的“正变”说,颇有异议。例如二南的作品就未必都产生于周初太平盛世,其中也有不少反映“礼义废、政教失”的作品。今人顾颉刚《毛诗序之背景与旨趣》更尖锐地指出:“凡诗篇之在先者,其时代必早,其道德必优,其政治必盛。反之,则一切皆反。在善人之朝,不许有一夫之愁苦;在恶人之世,亦不容有一人之欢乐。善与恶之界画若是乎明且清也!”(见《古史辨》第三册)批评了“正变”说中的复古思想因素,言之有据,其理甚明。但从总的理论倾向看,西周前期和后期以迄东周这两个时期诗歌的精神面貌,是有不同的,“刺怨相寻”,确是后一动荡时代的作品特色。因此,如果不去拘泥少数篇章而作宏观审视,观其大概,那么“正变”说的主要精神,在于说明诗歌发展反映了时代政治的治乱兴衰的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历史环境和文学演变的真实情况的。因此,汉儒的“正变”说对后世影响很大,逐渐演变成为儒家传统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古代比较进步的文学运动,如唐代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就颇受“正变”说的影响,发展了古典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 肌理说 正声 ☛ 正变正,指诗之正经,亦即正风、正雅;变,指变风变雅。《毛诗序》首先提出变风变雅之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后来郑玄作《诗谱序》,划期论世,分国作谱,显明祸福,“作后王之鉴”,明确提出“风雅正经”与“变风变雅”对举。实际上,正风、风雅和变风变雅之称,应是在《乐记》影响下产生的。《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所谓正风、正雅,即是“治世之音”,而变风、变雅,则是“乱世之音”、“亡国之音”。风雅正变说,大体上反映了西周前期和西周后期以至东周诗歌面貌的变化,其主要精神在于说明了诗歌反映时代政治的治乱兴衰的变化。文学的变化发展与时代政治的关系是文学理论上的重要课题,因此《诗大序》的正变理论值得我们重视。但《诗大序》又把正变和美刺机械地联系起来,凡属正风、正雅的就认为是美诗,凡属变风、变雅的就认为是刺诗,这就不免造成对许多诗篇的曲解。这一点是《诗大序》正变论的局限,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