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书法艺术楷书,具有楷法、楷模之意,与行草相对而言。楷字端正工整,过去又称“真书”或“正书”。除此而外,还有把楷书称作“新隶”的,在当时是一种时尚,如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杂述 王治、王珉能“隶行”,王羲之“善草隶”,王献之善“隶藁”。现在的楷书,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脱化而来的。经过汉代的酝酿,魏晋的创造,唐代趋于成熟。楷书的主要碑帖有:(1)《九成宫醴泉铭》,唐代欧阳询书。欧阳询初学王羲之,后险劲过之,自成一家。险劲二字可概括欧书特色。笔力强固,结构平实稳重,规矩森严;但稳固平实中寓有险劲峻峭的变化。字形斜长,长短大小不一,笔画横平竖直,起收多用逆笔回锋,显得斩钉截铁,刚劲有力。竖弯钩向右上方顺笔斜出,有明显隶书笔意;写“戈”取势特长,且弧度较小;三点水与众不同,第一点作斜撇,第二点作上钝下锐的直撇,第三笔用挑,都是隶书的显著特点。(2)《东方朔画像赞》、《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代表作。颜书在用笔上,吸取了篆草挺拔绵韧的笔韵,遒劲秀润,寓巧于拙;转笔处提笔另起,不折不顿,蓄势回锋趯钩;下笔驻笔,圆劲雄重,锋芒外露,朴拙老辣。《东方朔画像赞》为颜45岁所作,深含魏晋余韵。苏东坡评曰:“颜鲁公写碑,唯《东方朔画像赞》为清雄,字间节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颜勤礼碑》,是他晚年所作。正楷端庄伟岸,雄秀特出,气势逼人,一变古法。《麻姑仙坛记》为他63岁所作,端严中正里求变化,秀颖超举;用笔横轻竖重,以转代折,易方为圆,有“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之妙”;力透纸背,笔姿精妙,蚕头雁尾,有雄秀兼得之趣。《柳公权玄秘塔》,是唐代书家柳公权的代表作。王世贞云:“《玄秘塔》柳书中之最露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学之晋法大变耳。”此碑以方为主,方圆兼备,起止提按分明;结构中紧旁肆,密中有疏,是学习柳书的最佳范本。《胆巴碑稿》,是元代书家赵孟頫的代表作。赵孟頫初临思陵,中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学李北海。楷法甚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其书形体似李北海而稍欠骨力;洒落有余而凝重不足;用笔纯熟,落笔方折而富斩截、飞动的意趣。过于酣熟而流于华美,秀婉腴润而缺乏刚劲雄放之气。谚云“要得好,欧赵套”,意即能兼取欧书之险劲和赵书之秀婉,书艺亦可至妙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