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楷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楷书

楷书

古代书体,也叫“正书”、“真书”、“正楷”。始于汉末,系由汉隶省改波磔,增加钩趯而成。至魏钟繇、晋王羲之改变体势,创制法则,隶、楷遂完全分流,别为二体。故明代张绅《法书通释》云:“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盖即隶书也,但自钟繇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也有人主张楷书与真书应予区分,如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楷书须八面俱到,古人称卫夫人、逸少父子、欧阳率更、虞永兴、智永禅师、颜鲁公此七家谓之‘楷书’,其余不过真书而已。”魏、晋、南北朝是楷书的发展时期,摩崖、造像,恣态百变,精品迭出;至唐大盛,欧、虞、褚、薛、颜、柳,各具风貌,蔚为大观。其中,颜真卿又变古法,雄健独出,为后世法。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划平直。因字之大小,楷书又有大、中、小之分。另亦指具有法度、可作楷模的法书。如唐代张怀瓘《书断》卷上“八分”:“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孔子曰:‘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模式。’故凡有法度之书,楷可称楷书。”清代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云:“楷无定名,不独正书当之。汉北海敬王睦善史书,世以为楷法,是大篆可谓楷也。”

☚ 章草   魏碑 ☛

楷书kǎishū

汉字字体的一种,是现在通行的手写正体字。特点是形体端庄方正,笔画平直。也说正楷、真书。

楷书

也称“真书”、“正书”,汉字字体之一,是减省隶书之波磔而成,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唐朝以前,楷书又指八分与隶书,唐白居易《长庆集》六《游悟真寺》:“素屏有楷书,墨色如新干。”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七《怀灌书断》上《八分》:“ (八分) 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楷书

又称真书、正书。汉字字体之一。形成于东汉末,通行至今。从汉隶演变而来,早期仍保存一些隶书的笔法,晋以后就没有了“波磔之势”。形体呈长方形,笔画平稳,笔尾尖细,有的停顿回旋,有的带硬钩。

楷书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楷书【同义】总目录


今分真书楷书今隶
楷书

楷书

为纠正草书的漫无标准和减省汉隶的波磔而形成的 一种字体。又称“正书”、“真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楷书出现,方块汉字就定型了,一直通行到现在,成为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 草书   行书 ☛

楷书←→行书 草书kǎi shū ← → xíng shū cǎo shū

楷书: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的一种汉字字体。
行书: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汉字字体。
草书:笔画相连,写起来潦草的一种汉字字体。
【例】 汉朝末年又出现一种新字体,笔画比隶书平直一些,结构比隶书方正一些,叫作楷书。(张志公等:《汉语知识》) 草书笔画简单,可是曲折很多,不容易写,也不容易认。(同上) 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象草书那么难认,人们很喜欢用。(同上)

楷书

楷书

(一)指真书。参见“真书”条。
(二)指隶书。楷有模式之意,凡可作为楷模的书法也称楷书。从晋到唐,人们常把今隶称为楷书。如张怀瓘《书断》引江式说:“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书,多是邕书也。”其实蔡邕等所书的熹平石经,都是汉隶。参见“汉石经”条。

☚ 正书   行书 ☛

楷书

亦称“真书”、“正书”。由隶书,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萌芽于西汉宣帝时,东汉末渐趋成熟,魏晋以后盛行。楷书同隶书相近,在字形结构上极少分别,只是在笔势上有些不同:一是把汉隶的波势挑法改成定型的勾撇;二是汉隶笔画波动,楷书笔画平稳;三是汉隶要求字体平直方正,楷书要求不十分严格;四是汉隶整个字势向外摊开,楷书则向里集中。汉隶呈扁方形,楷书呈竖长形。楷书因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容易书写辨认,故一千多年来,一直作为正式的字体而被广泛应用。

字体

字体

字 书(正~;楷~;行~;草~;隶~;篆~)
汉字的一种书体:楷(小~;细~;工~)篆 草
汉字的楷书:真(~字;~草隶篆)
正体书法:真书 真楷 正字 正书 楷体 楷书 楷字 正楷
古代的一种字体:
各种字体:三真六草
周朝通行的字体:籀文 籀书 古籀
秦朝通行的字体:篆字 篆体 小篆 云书
大篆和小篆的统称:篆书
萧思话的行书和范晔的小篆:萧行范篆
细笔划的篆书:银针
汉朝通行的字体:隶(隶文;隶书;隶字;隶体) 今字 今文 云阳
隶书和草书:隶草
草体书法:草体 草书 醉草 醉书 醉帖
草书的一种:章草
奔放的草书:狂草 颠草
介于草、楷间的书法:行书
拼音文字的印刷体:正体
书法中一种瘦劲有力的字体:筋书
点画痴肥而无骨力的字体:墨猪
娟柔的字体:媚笔
字体丰满强劲:丰劲
字体劲瘦有骨力:峋嶙
字体瘦细而劲健:瘦硬
字体的笔瘦硬挺拔:骨立
字形细长而挺拔有力:瘦健
字体或笔墨雄健挺秀:峭拔
(同一种文字的各种不同形体:字体)

☚ 手迹   词 ☛

楷书

明代荐举名目之一。洪武、永乐间,多有以善书任官者。永乐后为内阁中书舍人来源之一。能书而不由科举入官者称“楷书出身”,后虽加衔九列,仍带衔办事,或者有太常卿衔,有加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者。

楷书

一种字体。亦称正书、真书。是指省改隶书的波挑,增加钩,形成字体端庄、书写便利的新书体。楷书产生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沿用至今。楷书自初创时期至现行流通标准字体历时1800余年,是流传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员最多的字体。其特点是构形规整,点画形态也比隶书更为丰富,基本笔画的形态特点鲜明。历代皆宗钟繇、王羲之为楷书之祖。至隋唐以后,楷书大盛,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诸家楷书各具风貌,蔚为大观,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楷书

楷书

见“正书”。

☚ 正书   正楷 ☛
楷书

楷书

见“正书”。

☚ 正书   正楷 ☛
楷书

065 楷书

又叫正书、真书。指汉末继有波势挑法的汉隶(八分)而出现的新书体。吸收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把隶书笔画的“波磔”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改为方正。不少字比汉隶简化。如小篆的“”,隶变作“”,楷书作“西”。 自魏以来,楷书就取代了隶书的地位。楷书出现,方块汉字就定型了。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 草书   行书 ☛
楷书

楷书

字体名。即 “正书”、“真书”、“正楷”。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至现在。因字体方正,笔划平直,可做楷模,故名。

☚ 狂草   榜书 ☛

楷书

楷书kaishu

汉字的一种字体,也叫做“正书”、“真书”。楷书形体字方正规矩,笔画平直舒展,被视为字体的楷模,因此而得名。楷书形成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并沿用至今,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隶书间架结构疏散匀称的特点,去掉了隶书的波折笔势,字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舒展清晰,既不象隶书那样古板难写,又不象草书那样狂放难认,具有从前各种汉字字体所不具备的长处。因此它最终取代各种字体而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通行的标准字体并一直沿用下来。汉字自楷书出现后便定型为方块形。

☚ 草书   行书 ☛
楷书

楷书Kaishu

文字学术语。汉字的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真书”、“正书”、“正楷”。楷书由隶书演化而来。“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楷书”就是标准书体。楷书产生于东汉,从魏晋时开始取代隶书成为官方的正式书体,一直沿用至今。楷书结构匀称,笔画工整。但在初期还带有一些隶书的痕迹,所以魏晋至唐的人也称之为“隶书”,或称“今隶”。

☚ 隶书   行书 ☛

楷书

楷书Kaishu

汉字通行的字体,也叫“真书”、“正书”。始于汉末,经魏·钟繇、晋·王羲之等书家的改进,已有规模,至南北朝,尤其北魏,为楷书发展时期,到唐朝楷书已经完全成熟。从体势上可分魏碑和唐楷;从字形大小又可分为大楷、中楷和小楷。大楷即真书大字,极大的为“榜书”、“擘窠书”,普通数寸左右的字称“大楷”,如颜真卿的《勤礼碑》。中楷指径寸见方的楷书,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小楷指数分见方的楷书,如王羲之的 《黄庭经》、《乐毅论》。

唐·颜真卿《颜勤礼碑》

☚ 行书   行草 ☛
楷书

楷书

又称“真书”“正书”。是出现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时期,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汉字字体。“楷书”的意思是端端正正可为楷模的字体。楷书从隶书演变而来,早期的楷书还保留着隶书的痕迹:字体稍扁,笔画稍有波折。楷书到唐代以后,字形才变为长方,取消了隶书波势的笔法,笔画更为平直,撇改为尖斜向下,钩是硬钩,不用慢弯。楷书比隶书好写,比草书易认,所以,至今仍然是汉字通用的标准字体,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 行书   中国文学 ☛

楷书

楷书

楷书是汉字通行的字体,也叫“真书”、“正书”。始于汉末,吴有《谷朗碑》、《葛府君碑》,为楷书雏形,经魏·钟繇、晋·王羲之等书家的改进,已有规模,至南北朝,尤其北魏,为楷书发展时期,到唐朝楷书已经完全成熟。从体势上可分魏楷(魏碑)和唐楷,从字形大小又分为大楷、中楷和小楷。大楷即真书大字,极大的为“榜书”、“擘窠书”,普通数寸左右的字称“大楷”,如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中楷指径寸见方的楷书,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小楷指数分见方的楷书,如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少年儿童学习书法应从楷书开始,最好先学唐楷,因为唐人的楷书法度精严,功力深厚,适于初学。


唐·颜真卿《颜家庙碑》

☚ 魏碑   行书 ☛

楷书

又称“正书”、“真书”。汉字字体之一。参见“艺术”中的“正楷”、“楷书”。


楷书

❶即“正楷”。
❷指具有法度、可为楷模的法书。

楷书

楷书

也称正书、真书,汉字书体之一。省减隶书之波磔而成。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据考,楷书为汉代王次仲所创。现行正楷书法实由钟繇开始,后晋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习楷书,并习钟繇、张芝书法,从而改进成笔画清圆、结构端正的正楷书体。唐代正楷书法又有很大发展,名家辈出,更臻绝诣,遂通行至今。

☚ 隶书   正书 ☛
楷书

楷书

楷书是由隶书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书体,今有 “今隶”、“正隶”、“其书” 等别称,始于汉末,魏晋时期开始成为通用字体。楷书的特点是使隶书宽扁的形体趋方,同时改变笔法结构,使之无明显的波磔用笔,并相应地创造出一些新的笔画,如今存世较早的楷书作品是传为钟繇和王羲之书写的小楷,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石窟寺刻石为代表的 “魏碑体”,书风奇崛峭拔,颇具特色。唐代以 “初唐四杰” 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家把楷书艺术推向了巅峰,他们的许多佳作也成为后世学习楷书的典范。

☚ 隶书   行书 ☛
楷书

楷书

楷书是由隶书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书体,今有“今隶”、“正隶”、“其书”等别称,始于汉末,魏晋时期开始成为通用字体。楷书的特点是使隶书宽扁的形体趋方,同时改变笔法结构,使之无明显的波磔用笔,并相应地创造出一些新的笔画,如今存世较早的楷书作品是传为钟繇和王羲之书写的小楷,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石窟寺刻石为代表的“魏碑体”,书风奇崛峭拔,颇具特色。唐代以“初唐四杰”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家把楷书艺术推向了巅峰,他们的许多佳作也成为后世学习楷书的典范。

☚ 隶书   行书 ☛

楷书kai shu

(in Chinese calligraphy) regular script

楷书

formal (/regular) script

楷书

❶亦称“正楷”、“正书”。始于汉末。其笔划平直,形体方正,故名。它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但减省了汉隶的波磔,又不像草书那样放纵难认,故成为常用书体之一。据《宣和书谱》记载,东汉书法家王次仲以隶字作楷法、为楷书之祖。而西汉末年隶字石刻间有楷书笔意,当为楷书之滥觞。
❷指“真书”。但亦有人主张将“楷书”与“真书”区别开来,认为只有像卫夫人、王羲之父子、欧阳询、虞世南、智永、颜真卿等七家字体端正、用笔合法者才称得上“楷书”,其余不过真书而已。
❸凡是具有法度、可作楷模的书体,均可称为楷书。如汉北海敬王睦善写大篆,世人以为楷书,即其例证。

楷书

流外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二》记中书省史馆有楷书十二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手二十五人。楷书与楷书手均掌缮写之事,但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可见其具体分工当有所不同。《通典·职官二十二》记楷书手为流外勋品官,楷书之秩当与之相同。宋代无楷书手之称,惟称楷书,置于宗正寺、起居院、三馆、秘阁、吏部尚书左右选、大理寺左断刑厅等机构。

楷书

公吏名。抄写、誊录文案(《宋会要·职官》24之32)。


楷书

吏名,隶造历局。专掌誊抄历书(《宋会要·运历》1之13)。


楷书

吏名。专事抄写(参《宋会要·职官》18之60)。

楷书


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钟繇的楷书


楷书由古隶演变而来。相传东汉王次仲首将隶法作楷法,字方八分,称为“八分书”,也是“正体字”的代称。至北宋前,楷书都被称作“正书”、“真书”。现在正书的含义已经扩大,相对于之后出现的“行草”而言,它包含了篆、隶、楷三种书体。这意味着凡是通用的规整的书体都可以称为正书。
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体形态稳定下来。“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得以确定,各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笔形也进一步规范。一千多年以来,楷书因其规矩整齐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与王次仲当时介于隶书和楷书间的“楷书”相比,现在的楷书已有了变化,今楷是到了唐代才正式形成的。


楷书的“字”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公元752年)


楷书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一是从国家政治看:作为国家治国礼器的文字,其实用性是演变的最主要动力。古代正式公文、碑志需要工整规范、易于书写辨认的字体。二是从文字演变看:文字演变都是由繁杂变成简便的过程。文字需要变通。变则通,通则久。通过变通,文字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三是从书法艺术及人文精神看:楷书呈长方形,类似“人”形,其出现被看作人类自身开始觉醒,是人文精神的第一次凸显。同时,楷书的出现也与纸张的发明有直接联系。楷书在纸上书写比在木简上书写要更为流畅,因此文字的形状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初期的楷书仍有“古隶”遗风,字体宽、横长竖短。东汉末年,其基本特征已经形成。楷书成熟于两晋时期,被称作“晋楷”。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楷书勃兴于南北朝,被称作“魏楷”,比如北朝古朴强劲的“魏碑”。隋朝“以书取仕”要求当官务必习好字,因此书法朝着统一规范和标准的方面发展,为盛唐书法大兴打下基础。唐朝时书体空前繁荣,各书家尽显其能。从初唐三大书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到中唐颜真卿以雄风创新,再到晚唐柳公权以“柳骨”相媲美于“颜筋”,形成唐楷之大貌。五代、宋、元、明、清楷书微渐,仅有“元楷”一枝独秀,代表人物是赵孟頫。


隋代楷书《美人董氏墓志》(公元597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