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楛矢石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楛矢石砮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肃慎氏所用之原始武器。《尚书·禹贡》荆州疏引《鲁语》:“肃慎氏贡楛矢、石砮。”楛是木名,楛矢是一种装有细木杆的箭;石砮是经过研磨的石箭镞,据《鲁语》所记,石砮长一尺八寸,是研磨精致的细长箭镞。

楛矢石砮

古代弓箭的组成部分之一,狩猎(或征战)的远射复合工具。1982年10月出土于黑龙江宁安马莲河北岸的东康遗址。系在半地穴式房屋地面上呈现出长方形扁状桦皮箭箙,内装“楛矢石砮”数百支,“楛矢”均已碳化。经整体清取、套箱加固后,进行剥离观测、加固修复和取样鉴定。“石砮”大部为骨质磨制,少量为页岩磨制; “楛矢”,经对其碳化标本与当地现生树种标本的切片电镜扫描,从外观、构造、髓心及木射线等特征上微观对比,确认以杞柳所制。杞柳为杨柳科柳属灌木,呈条状丛生,分布于关东山区,生长于河流附近和湿草地上,木条挺直,尖削度小,易于剥皮,表面光滑,韧性较强,适于制作 “楛矢”的取材。早在帝舜时起,居住于黑龙江地区的肃慎(息慎)族就向中原王朝贡献“楛矢石砮”,建立密切关系。“楛矢石砮”已成为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黑龙江各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象征。该“楛矢石砮”当为肃慎慎后挹娄人的文化遗物,是难得的完整实物见证。现收藏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见“东康遗址”)

楛矢石砮

*肃慎的一种箭名。狩猎的工具和武器。先秦时, 即向中原王朝贡献。据《三国志·魏志》卷三十载,其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因矢施毒,人中皆死。“楛”,一种树,状如荆, 叶如榆,用作箭杆。“砮”,即镞,以石为之。后挹娄、勿吉、靺鞨皆曾使用。

楛矢石砮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肃慎氏所用的原始武器。楛矢是楛木箭;石楛是经过研磨的石箭镞。《尚书·禹贡》荆州疏引《鲁语》:“肃慎氏贡楛矢石砮。”

楛矢石砮

肃慎及其后裔挹娄等使用的箭名。简称楛砮、楛矢或石砮。因箭杆以楛木、箭头以石为之而得名。为肃慎族系早期狩猎工具和武器,亦为远古至隋唐时向中原部族集团首领和中央王朝纳贡的贡物。传说中的舜禹时代,肃慎人即以此物来贡,《国语·鲁语》所载孔子与陈湣公使臣的问答为最早、最详,其中云周武王克商后,令周边各族献纳土特产品,肃慎氏即以其贡之;周王室常以珍玉分给同姓王侯,勉其尽忠,并将此物视同珍玉,分给异姓诸侯,“使无忘服”。先秦和汉唐时期史书中有关肃慎族系与中原来往的记事,无不叙及。据《三国志·魏志·挹娄传》记,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后世史官、文人写肃慎故地史事,皆言之娓娓。《大明一统志》女直条载,石砮“黑龙江口出,名水花石,坚利入铁,可锉矢镞,土人将取之,必先祈神”。清代,还有许多人到松花江和黑龙江一带寻找。《宁古塔纪略》说石弩石料产江中,为松脂入水千年所化,有纹理,如木质,绀碧色,坚过于铁,土人用以砺刃,名为昂威赫。《柳边纪略》则说,其长只三四寸,色黑,或黄,或微白,有纹理,非铁非石,可以削铁,而每破于石。实则𥄹为树的一种,史载状如荆,叶如榆,据清代有关记事及比较语言研究,即桦树一类的杂木。石砮,据今东北各地的考古资料,乃取“矽化木(古代树木的化石)”、黑曜石、变质岩等为原料加工而成。

楛矢石砮

楛矢,用楛木为杆的箭;石砮,石制的箭头。相传古时肃慎氏所制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