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调
戏曲剧种。又称“汉调”。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在湖北以及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区流行。约有三百余年历史。原以西皮为主要腔调,后又吸收二黄。西皮系由秦腔经襄阳南下而演变成,二黄则来自安徽。早期同徽剧经常相互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对湘剧、川剧、赣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均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发展形成京剧。其脚色分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共十行。主要以胡琴、月琴、鼓板、三弦等伴奏。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宇宙锋》、《窦娥冤》等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