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楚文化考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楚文化考古是指以考古学方法为主要手段,对一种主要由楚人创造的、有自身特征的、延续了1 000年左右而分布范围不断有所变动的考古学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早在宋代,一些金石著述中已收录了部分楚器。到本世纪20年代,安徽寿县出土了一批战国晚期的楚国铜器,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意。1933年至1938年间,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经三次盗掘,出土铜器近千件,人们才对楚国铜器作出科学的研究。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湖南长沙大量古墓遭到盗掘,出土一批战国时期的漆器、木器以及铜镜,于是又开始了楚漆、木器的研究。同时,古文字学领域中增加了研究战国楚文字的内容。这一阶段,因材料和研究条件的局限,对于楚器年代、族属的判断出现较多的错误。但正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工作,人们才开始对楚器、楚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以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长沙的工作为标志,开始了对楚文化遗存的科学发掘。50年代,在湖南长沙等地发掘了1 000多座楚墓。60至70年代,湖北成为探索楚文化的中心,相继在江陵、宜昌发掘了大批的大、中、小型楚墓,仅江陵雨台山和当阳赵家湖两地就发掘了800多座中、小型楚墓。通过这些发现,逐步建立起来了东周楚墓的年代学。此外,还在河南淅川下寺发掘出卒于楚康王十二年(前548)的楚令尹薳子冯及其夫人墓,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发掘出葬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后不久的曾侯乙墓,以及江陵望山1号墓、天星观1号墓的相继发现,使东周楚墓年代学的建立更有了可靠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开始了对东周楚文化考古学特征的全面认识。80年代以后,楚文化考古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除楚文化考古研究自身发展以外,交叉学科、相关学科的发展介入,使楚文化考古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地展开。在楚墓研究方面,《江陵雨台山楚墓》、《当阳赵家湖楚墓》、《江陵马山一号墓》、《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信阳长台关》、《包山楚墓》等科学发掘报告相继问世。对楚墓的研究已由单纯的年代学发展到对楚墓的分区、分类以及墓地制度的研究。楚文化遗址也大量被发现,楚国考古学文化的总体特征日趋明朗,对楚文化的来源及各时期楚都城的研究成为热门课题。鄂西南地区一批夏、商至西周初年遗址的发现显示,这一地区同楚文化的起源、形成没有太直接的联系,楚文化发源于鄂西南以及与之相关的楚丹阳、楚郢都也应位于鄂西南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与此同时,以湖北宜城为中心的鄂西北地区陆续发现一批西周至东周时期的楚遗址,构成了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序列最完整、线索最清楚的楚文化遗存的发展脉胳,豫西南、鄂西北地区成了80年代以来楚文化考古研究新的中心,并有可能成为探讨楚国考古学文化渊源及早期都城所在地的新的突破口。以包山楚简为代表的一批新的楚国文字资料的发现,将楚文化考古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楚文化考古学已走出单纯的年代学、器物类型学研究的范畴,逐步涉及到楚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司法制度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此外,有关楚国的历史地理、音乐、艺术、铸造、丝织品等各方面的研究也发展很快,各门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互相补充印证成为这一阶段研究方法上的新特点,楚文化考古学已成为“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