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楚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楚声 楚声战国时期楚地(今长江中游、汉水一带)兴起的楚国民歌。主要作品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菱》、《阳阿》、《激楚》等。这些歌曲在演唱技术方面,有的难度较大。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己。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楚声的音乐形式,包括“乱”、“少歌”、“倡”等曲式。“乱”,是对前面歌节的节奏形式的突然变更,以达到音乐上紧张的高潮效果。“少歌”是歌曲演唱中小的高潮部分,“倡”是不同曲调联接时插入的过渡性乐句。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九歌》,多依据楚国民间乐舞歌唱形式而作,是“楚声”的代表性作品。 ☚ 诗乐 鼓吹乐 ☛ 楚声借指悲壮而绝望的歌声。唐高适《东征赋》: “次灵璧之逆旅,面垓下之遗墟,嗟鲁公之慷慨,闻楚声而悒於。” 楚声 楚声战国时期秦汉间楚地的音乐,也泛指长江中游、汉水一带以至徐、淮间的音乐。亦称“楚调” 或“南音”。“南音”一词最早见于 《左传》及 《吕氏春秋》。《左传·成公九年》载:“使与之琴、操南音。”杜氏注:“南音,楚声。”《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楚声的极盛时代是战国和两汉,屈原的《九歌》及其他楚辞作品,多依据楚国民间乐舞歌唱形式而作。楚声不但是汉代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也十分流行,两汉相和歌中就包含着“楚调”。楚声的音乐形式,反映在楚词中有“少歌”、“倡”等歌曲结构用语,是插入歌曲中间部分的小段或单句。 ☚ 民歌 燕乐 ☛ 楚声 楚声中国古代的一个音乐流派。始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与 “巫风” 关系十分密切,流行于湘、鄂、徐、淮各地。秦亡汉兴,高祖刘邦喜爱楚声,该流派遂大盛。刘邦战胜项羽,衣锦还乡时,所制《大风歌》,即为 “楚声”。其后,所制宫廷“房中乐”,亦用楚声。其流派亦盛行于民间,著名的 “相和歌” 中,所分之楚调、侧调等,皆属楚声。 ☚ 房中乐 高山流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