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又称苏联春夏脑炎。由蜱传脑炎病毒引起一种以野生动物为主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高热、昏迷、瘫痪为主要特征,死亡率高。病原为蜱传脑炎病毒,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虫媒病毒B群。病毒在节肢动物及脊椎动物间进行繁殖和循环。偶尔感染人,成人居多,往往因吃含毒羊奶而引起暴发。山羊、绵羊、猪、牛、马、猴及啮齿动物均有易感性。主要传播媒介为蜱。在中国,多见于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流行于春夏季。尚无有效药物治疗。通常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宜采取防蜱,对家畜进行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进入疫区的新居民和工作者也应接种疫苗。 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系以蜱为媒介,由嗜神经的森林脑炎病毒感染的,为森林地区特有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此病毒寄生于蜱体内,经卵传代,在5~8月份蜱繁殖高峰时传染给人,故又称春夏脑炎、蜱传脑炎。病理变化为脑实质弥漫性的肿胀、充血、渗出,病变可在大脑、中脑、桥脑、脊髓或延髓。后期为增生性改变。临床表现以其病程变化特点及症状轻重分为轻、中、重3型。一般均突然急性起病,高热2~4日后便可出现嗜睡、昏迷、谵妄、惊厥、狂躁不安等症状。2~5日后出现肌肉瘫痪,以颈部、肩胛肌、上肢近端肌为最多,并多为迟缓性。有些病人有脑膜刺激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等。一般病程为10~20日,多在病后2~3周后逐渐恢复,少数病人可留有后遗症。重型者可于1~2日内死亡,亦有病后5~6日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在林区工作的人员接种森林脑炎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本病以对症处理及加强护理为主。 森林脑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流行于某些森林地区,由蜱传播,春夏季发病。临床表现以高热、剧烈头痛、呕吐、嗜睡、昏迷及肌肉瘫痪为特征。治疗主要采用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疫苗注射有一定预防作用。 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亦称蜱传脑炎。为蜱传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蜱为传播媒介,我国多流行于东北林区,春夏季发病。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脑膜刺激征与弛缓性瘫痪等。少数可出现心肌炎及延髓麻痹。诊断依靠流行病史及血清学检查。病死率较高,预防应灭蜱、灭鼠及预防接种。无特殊治疗,主要为支持疗法。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森林脑炎(简称森脑)又称春夏脑炎,多发生在春夏季,蜱为传播媒介,是森林地区特有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高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等为特征。病死率较高,病后7%左右有后遗症。本病虽流行地区比较局限,发病数不多,但对边防部队有较大威胁。 病原与病理 森脑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属于B组虫媒病毒的亚组,大小约15~25nm,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与抵抗力等,均与乙脑病毒相似。病毒能在小白鼠、鸡胚或组织培养中生长。病毒经蜱叮咬处进入血循环,形成短期病毒血症后到达脑组织内,在中枢神经细胞内繁殖并产生病变。脑部病变与乙脑相似,但本病脊髓也有明显损害,以颈上段较著,重者病变可波及延髓。 流行病学 森脑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毒在自然界的宿主是兽类和鸟类,其中主要是缟纹鼠、棕背鼠和林姬鼠等; 家畜也可在自然疫源地内受感染而形成继发性疫源地。动物受染后一般呈隐性感染或轻型发病,均出现病毒血症,长者可达10~15日。病毒在动物体内存在的时间不长,在冬季,病毒保存于蜱体内,因此蜱在维持自然疫源地上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已从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嗜群血蜱与日本血蜱中分离到本病病毒,其中全沟硬蜱的带病毒率最高,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病毒在蜱吸血时随宿主血液进入蜱体内,再经消化道分布到各器官,包括唾液腺与卵巢以及发育中的卵内,故病毒在蜱体内可经卵传代。蜱为多宿主性寄生物,各变态期均吸血,幼虫吸小型兽类与鸟类的血,若虫主要吸小型兽类血,成蜱则主要侵袭大型兽类与家畜,侵袭人的几乎只有成蜱。蜱在各变态期均可受染。并在变态中传递病毒。蜱在人体经2 ~3小时后选择皮肤松软处如颈、腋窝、腰、会阴部蛰刺,成蜱吸饱血需4~6日。森脑分布于朝鲜、苏联远东地区至欧洲中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至地中海沿岸,国内主要存在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与天山地区。本病有严格的地区性,疫源地主要存在于森林与森林草原中,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尤其是针阔叶混杂林中最为多见,也可存在于人工培植的林地。本病发病比较分散,且发病地点经常变动。在战时,当部队进入自然疫源地时可能发病较多。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通常发生于5~8月,尤其集中于5~6月。 临床表现 潜伏期1~4周,一般为10~15日。大多突然起病,高热,体温往往在1 ~2日内达39~40℃以上,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轻者仅有短暂病毒血症,轻微神经系统症状,经3 ~5日自愈;少数重症病人有意识障碍,并可出现昏迷和脑膜刺激征。第2 ~3病日后出现瘫痪,以颈肌,肩胛肌与上肢肌最多见,少数可出现偏瘫与下肢瘫痪,呈弛缓型。若病变累及延髓,可有咽下困难与言语障碍,甚至呼吸或循环中枢麻痹。病程长短不一,约一周后,体温降至正常,脑膜刺激征与意识障碍逐渐减轻,而瘫痪在2~3周后才逐渐恢复,少数留有肌肉萎缩的后遗症。血象与脑脊髓液改变同乙脑。 诊断 凡在森林地区活动的指战员,在5~8月发病季节,有蜱叮咬史,突然发高热、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颈与肩肌瘫痪等症状,应考虑本病。确诊须经病毒分离或作血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 治疗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殊疗法。早期应用恢复期病人血清或林区工作人员血清,每日20~40ml肌注,通常需注射2 ~ 3次或体温降至38℃以下为止。免疫马血清现已少用。其他同乙脑治疗。 预防 战时部队进入林区前,尤其是东北与新疆的林区,应做好流行病学侦察,了解当地是否存在森脑,并查清疫源地的分布地点。如无确切材料,应根据林区的植物类型、野鼠和蜱的种类,判断有无自然疫源地存在可能。部队对森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个人与集体的防护措施,防蜱叮咬,必要时进行预防接种。部队在蜱活动季节内,临时通过或较长时间停留于自然疫源地区时,应采取下列防蜱措施: ❶用0.2%敌百虫溶液喷洒袖口、裤脚、衣边,或戴用0.2%敌百虫溶液浸泡过的袖套;在脸、颈和手上可涂擦驱避剂; ❷在临时通过疫源地区时,可扎紧袖口、裤脚,把裤管塞在袜筒内,并扎紧腰带,颈部用毛巾扎裹; ❸利用空隙时间与每日从疫源地回来后,脱下全身衣服,互相检查身上和衣服上是否带蜱,特别注意衣服褶缝和背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皮肤上的蜱要轻轻取下,如叮得很牢,可用纸烟头烧一下或涂点油,就容易取下。如口器断在皮肤内,应用针挑出后涂以碘酒;对被蜱叮咬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1日; ❹宿营或休息地应避开灌木丛、湿洼地、沟渠,选择无树、干燥、向阳、开旷的平地,清除宿营地周围30~50m以内的枯枝、落叶、杂草,在临时休息地上可铺垫雨衣,或用驱避剂、1%敌百虫处理过的布单; ❺帐篷和临时住房,可喷酒2%倍硫磷粉剂;常走的道路应加宽,清除两侧的杂草灌丛或喷洒2%倍硫磷粉剂。部队在进入疫源地区前,所有人员应接种森脑灭活疫苗,第一年皮下注射2次,以后每年注射1次,应在3月前完成接种。 ☚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毒性肝炎 ☛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森林脑炎是森林地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虫媒病毒B组的蜱传脑炎病毒所引起。临床以高热、昏迷、瘫痪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本病流行于我国东北森林地区及苏联远东地区,春夏季发病,故又名苏联春夏脑炎。 本病病原体是虫媒病毒B组蜱传脑炎病毒复合群的一个型,是较小的嗜神经病毒,直径为30~40nm,核心为单股RNA,分子量约400万,沉降系数为S216。病毒有蛋白衣壳,是对称的20面体,表面有类网状脂蛋白的包膜,因而外观似“线毛”球体。病毒对热和一般消毒剂较敏感,100℃ 2分钟、5%来苏1分钟均可灭活,用福尔马林灭活的病毒仍保留其抗原性。牛奶对病毒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感染蜱传脑炎病毒后,可以刺激人体产生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森林脑炎病毒的抗原结构与苏联西部及中欧发生的蜱传脑炎(即中欧蜱传脑炎)所分离者非常相似。但发生地区、临床症状、传播媒介及预后不同,目前认为此两型脑炎病毒系一种病毒的两个亚型。 本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传脑炎病毒在节肢动物及野生脊椎动物间进行繁殖循环。许多野生动物如鸟、啮齿类及某些家畜如绵羊、山羊、马等均可成为贮存宿主,起传染源作用。蜱对动物及人的发病起传播媒介作用。病毒能在蜱体内越冬,并通过卵巢经卵传给下一代,故蜱也是传染源。已从全沟硬蜱、嗜群血蜱和森林革蜱中分离出病毒。蜱叮咬是感染的主要途径,也有经饮用生羊奶而感染者,实验室工作者尚可经口吸入或经粘膜污染而感染。本病在我国主要见于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从4月末开始流行,6月达高峰,7月开始下降。来自非疫区的林业工人、森林调查队员、筑路工人及兽医等易被感染。感染后不论有无症状,均可获得免疫力。 病毒经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在局部淋巴结、脾脏、肝脏及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复制。经3~7天,病毒再一次进入血流,并随血流进入脑毛细血管,继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而发病。病毒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侵入人体病毒的数量及人体免疫功能状态。若侵入的病毒量少,人体免疫功能正常,则能将病毒灭活而不发病。反之则发病。一般数百个感染者仅个别发病。 本病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变化广泛,以脊髓颈段、桥脑、中脑及基底节等较为严重。脑及脊髓病变主要表现为充血、瘀点状出血、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等。脊髓病变,颈段比胸、腰段重,灰质比白质重,前角比后角重。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外,尚可有心内膜炎和心外膜出血、支气管肺炎、肝静脉窦的扩张充血等变化。 潜伏期一般9~14天,某些暴发病例可短至4天,最长不超过1月。约20%病人有前驱症状,如低热、头昏、乏力、全身不适等。但大多数病例为急性发病。急性期的常见症状有发热,一般在2~3天内达39~40℃,持续5~10天后下降,少数病例体温下降后2~3天又复上升,偶有第三次上升者。全身中毒症状有全身疼痛、乏力、食欲不佳等。少数病例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等心肌炎表现。约半数以上有嗜睡、谵妄、昏迷等意识障碍,昏迷是重症的标志。脑膜刺激征是最常见和最早的体征,可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布氏征、克氏征等。一般于病程第2~3天出现,持续5~10天。病程第2~5天可出现颈、肩及上肢弛缓性瘫痪,表现为头下垂及手臂呈摇摇无依状,少数出现下肢瘫痪。2~3周后多数能逐渐恢复。少数病例尚可出现吞咽和发音困难,呼吸及循环衰竭等延髓麻痹症状,常导致死亡。 根据神经系统表现的不同,可分为三型。 ❶脑膜脑炎型: 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伴有惊厥及脑膜刺激征、锥体征或锥体外系统体征。 ❷脑脊髓炎型:有脑膜脑炎型特征,并出现颈、肩胛肌和肢体弛缓性瘫痪,有时出现延髓麻痹,此型病死率很高。 ❸脊髓炎型:主要出现肢体肌肉弛缓性瘫痪。 急性期病程约2~3周,多数病人能恢复,但有少数病人转入慢性期,表现为精神异常、失语、肌肉瘫痪、萎缩及肌痉挛性癫痫。曾有报告病期14年的病人最后恶化而死亡。 诊断主要依据本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特征,确诊依靠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一般须双份血清标本,若恢复期较发病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则有诊断意义。以上试验一般仅能作回顾性诊断,对临床早期诊断帮助不大。近年来曾有报告应用特异性IgM测定作为早期诊断的报告。森林脑炎发病后取血液作病毒分离的阳性率不高。 本病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鉴别。 目前无特效的病原治疗。主要为支持疗法,包括补充适当的营养与液体,维持电解质平衡,针对高热、昏迷、惊厥、颅内高压、呼吸衰竭等的处理和良好的护理。发病早期可试用核酸酶及高价免疫球蛋白。核酸酶成人每次30mg,肌内注射,每4~5小时一次,4~6日为一疗程,注射前先作皮肤过敏试验。高价免疫球蛋白每次6~8ml,每日3次,连续应用7~8日。有瘫痪和肌肉萎缩者,可采用针灸及理疗。 病死率约20~30%。突然高热、迅速昏迷和发生惊厥、出现延髓麻痹或呼吸衰竭者预后不良。 预防在于进行灭蜱、灭鼠和卫生宣教,做好个人防护,对家畜进行疫苗接种。森林工作者、有关实验室人员及疫区新居民应作疫苗注射预防。我国应用的地鼠肾灭活疫苗,第一次注射2ml,7~10日后再注射3ml,经两次预防接种者其免疫力可维持1年,第2年再给3ml以加强免疫力。被蜱叮咬后尚未发生症状者,可应用高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作被动免疫预防。 ☚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东方马脑炎 ☛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本病为蜱(壁虱)刺咬后病毒入血循环而传播的一种森林病毒性脑炎。见于苏联西伯利亚,和我国东北等地区。多种鼠类为其传播源。本病有极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和职业性。流行季节为5~7月,以伐木工人为主要患病者。其病理改变与乙型脑炎者相似。潜伏期平均10~15天。 本病大多有1~2日全身不适的前驱期而后进入急性期。患者出现高热,全身中毒症状,脑膜刺激征、精神错乱和意识障碍,最突出的是发生颈、肩胛和上肢的松弛性肌肉瘫痪,少数亦可有锥体束和锥体外系受损症状与体征。病程约为2~4周,可遗留瘫痪、癫痫和精神障碍,急性期死亡率约为20%。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本病诊断不难。可经脑脊液分离病毒或作动物接种实验及血清学检查以确定诊断。少数病例需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和流行性出血热相鉴别。 流行地区灭蜱、灭鼠虽属重要,但个体防护更易于进行而有效,亦可于流行季节开始前给有关人员作森林脑炎鼠脑疫苗预防接种。治疗包括一般护理和对症处理。早期应用恢复期血清和免疫球蛋白疗效较好。各种后遗症的治疗亦十分重要。 ☚ 流行性乙型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森林脑炎正名蜱传脑炎是由蜱传播,在春夏季节、流行于森林地区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传脑炎分两型,即苏联的“俄国春夏型脑炎”(RSSE)和 “中欧蜱传脑炎(CETBE)。我国的森林脑炎就是RSSE。中欧蜱传脑炎,又名双峰脑膜脑炎,双峰牛奶热。 本病潜伏期8~14天。起病突然,体温很快上升,有剧烈头疼、恶心、呕吐,感觉过敏和畏光。接着出现全身疲乏、思睡、颈部强直和感觉改变。在病程高峰可能出现谵妄或昏迷,甚至癫痫性抽搐,轻瘫或麻痹。重症病例的特征是延髓中枢和脊髓的病变,以及上行性麻痹或半身轻麻。这些病状的出现说明预后不佳,病人多在起病后1~7天死亡。 轻症病例,多象浆液性脑膜炎,有的只有短期发热,头疼如感冒症状。此外,在流行区如森林中,许多人既未接种疫苗,也未曾发病,但血清中有对本病毒的抗体,(血清中和抗体阳性率达18.7%),说明有隐性感染的存在。在严重病人和轻型病人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中度病例。 本病死亡率较高,约为25~30%。但因许多轻型病例未算在内,数字可能偏高。病人如不死亡,体温多持续5~8天即行下降,但恢复期较长,需数月才能完全恢复。常留有后遗症,如上肢、肩部、颈部的麻痹等。 CETBE的病例主要是呈双峰型发热,其它症状与RSSE病例相似,有轻、有重,但一般都较RSSE病人为轻。病死率在0~5%。第一次发热时,血象显示出白细胞减少,而在第二次发热时多为白细胞增多。所有病人脑脊髓液都有蛋白和白细胞增多。 蜱咬史,发病前是否在流行区,发病季节 (蜱活动季节),都能帮助作出临床诊断。确诊靠血清学(如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诊断,或死亡病人脑组织的病毒分离。 本病没有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疗法。护理对本病非常重要,严重病人应当住院。有人报告在发病早期应用特异性高价免疫血清或丙种球蛋白有一定效果,但中枢神经症状出现后就不起作用。 ☚ 森林脑炎病毒 森林脑炎的流行病学 ☛ 0002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