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梁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梁书1907—

江西万安人
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教师,南京中央大学国画系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协顾问,江西书画院特邀画师,井冈山画会会长。作品有《庐山飞瀑》、《庐山枫叶》等。
字:凯世
号:惕生

梁书

 纪传体断代史。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贞观十年(636年)成书。
 姚思廉是唐初历史学家,字简之。生于梁末陈初(约557年),卒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祖籍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吴兴),后迁往关中万年(今陕西西安)。其父姚察字审伯,生于梁中大通五年(533年),卒于隋大业二年(606年)。历任陈吏部尚书、隋太子内舍人、秘书丞、北绛公,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察所撰梁陈史虽未毕功,隋文帝开皇之时,遣内史舍人虞进基索本,且进上,今在内殿。《梁》、《陈》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时,仍以体例戒约子思廉,博访撰续,思廉涕泣奉行。”(《陈书·姚察传》)。其后,姚思廉上表要求完成父业,被准予继续修撰。隋亡后,唐太宗于贞观三年命姚思廉和魏徵同著梁、陈二史。在编撰时“魏徵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 (《旧唐书·姚思廉传》)。魏徵只是监修,实际上两书是由姚思廉根据其父遗稿,兼采许亨等九家梁书及其他材料写成。书中篇后题有“陈吏部尚书姚察曰”的部分取自姚察《梁书》二十六卷旧稿。题有“史臣曰”的是姚察自己的著述。《梁书》的本纪部分有魏征的论赞,题“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贞观十年(636年)完稿之时,《梁书》独题姚思廉之名。
 《梁书》有帝纪六卷,列传五十卷,共五十六卷,无表无志。它起自梁天监元年(502年),至太平二年(557年),记载了梁朝五十六年的历史。
 《梁书》帝纪六卷分别是:《武帝纪》三卷、《简文帝纪》一卷、《元帝纪》一卷、《敬帝纪》一卷。梁武帝在位时间较长,共四十八年,因此《武帝纪》分上、中、下三卷。《武帝纪》主要记载武帝萧衍乘南齐政权衰微之际建立梁朝之事。他带兵攻入建康,于天监元年“即皇帝位于南郊。设坛柴燎,告类于天曰:……”。他下诏“于州郡县置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专掌搜荐,”提拔士族和寒族地主。他改定北来士族的百家谱,以保障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他还下诏说:“用天之道,分地来田分。如闻顷者,豪家富室,多占取公田,贵价就税,以与贪民,伤时害政,为蠹已甚。自今公田悉不得假与豪家,已假者特听不追。”梁武帝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在稳固朝廷,避免内战。
 《梁书》共有列传五十卷,基本安排同《南齐书》相同。包括《皇后列传》一卷,《太子列传》一卷,《诸王列传》五卷,《大臣列传》三十四卷,《孝行列传》一卷。《儒林列传》一卷,《文学列传》二卷,《处士列传》一卷,《止足列传》一卷,《侯景列传》一卷,《良吏列传》一卷,《外国列传》一卷。类传中的《止足列传》是新添的一个部分,其中记载了顾宪之等三人的事迹,内容与“良吏”类似。没有多大的特点。《诸夷传》叙述了海南一些国家的历史,记载了他们的传说、风俗、物产,以及同我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颇有参考价值。类传中既有《儒林传》,又有《文学传》,不同于《南齐书》。《儒林传》中收载了无神论者范缜《神灭论》全文。此篇于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写成,轰动一时,《神灭论》认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南朝时佛教盛行,而《梁书·范缜传》对范缜的“神灭论”并无贬斥之意,足见作者的见地。《文学卷》所载人数较多,分为上下两卷。其中载有著《诗品》的钟嵘和著《文心雕龙》的刘勰的传。传中并全文刊载二书的《序言》,很有价值。《宋书》的作者沈约和《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均列入本书传中,记事较详,足资参考。列传的最后一篇是《侯景传》,详载侯景之乱。从《汉书》将叛汉的王莽摆在列传之末,后来史家多采取这种办法,最后一篇多为“叛逆传”,《侯景传》即属这种情况。
 《梁书》叙述梁朝历史内容全面,保存了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史、对外关系史等方面的许多原始材料。《梁书》文字简洁,对梁代历史的表述“行墨恭简”,文字“爽劲”。相比之下,在二十四史中《梁书》是较好的一部。六朝、唐初文人讲究词藻,喜用骈体文,姚氏父子能用熟练的古文记载历史,一反六朝文风。故清赵翼说:“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韩昌黎始,而岂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陈末唐初也。”(《二十二史札记》)又说《梁书》叙事之简严完善,则李延寿亦不能过。(《陔余丛考》)。
 因作者身为梁臣,有故意为梁隐讳之处,又由于所收诏策表疏过多,在结构上时有臃肿之弊。
 阅读《梁书》,可参考清陈澧《毛本梁书校议》(《汲古阁小丛书》)、李慈铭《梁史札汜》 (《越缦堂读书札记》)和罗振玉《梁书斠议》。
 《梁书》的版本有:宋大字本、百衲本、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一九七三年中华书局以百衲本影印的宋大字本为底本,与其他各本互校,重编总目,是较好的版本。

《梁书》

纪传体断代史书。姚思廉撰于629~638年。《梁书》共56卷,本纪6卷,列传50卷,其中文学传2卷,收25人。该书起自502年,讫于557年,记55年梁之史事。其通行版本有6种。

《梁书》

唐姚思廉(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撰。56卷。记载南朝梁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之父姚察在陈末时奉命修撰梁史,未成而卒。思廉在其父旧稿的基础上补充整理,于唐贞观十年(636)成书。叙事上起南朝梁自萧衍建国,下迄萧方智亡国,共56年历史。包括本纪6卷,列传50卷。内容充实,文笔清爽,是研究南朝梁史的重要资料。有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重刊明汲古阁本、百衲本影印南宋蜀大字本、1973年中华书局卢振华点校本。

梁书

177 梁书

断代史史书。65卷,唐代姚思廉撰。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至梁敬帝太平二年(557)56年间史事。唐以前,修梁史者不下十余家,思廉父姚察历仕南朝梁、陈和隋三朝。立志修《梁书》,具规模,临终时嘱其子,继其志,依其体例,修成《梁书》。贞观三年(629),思廉与魏征同奉命修梁史。思廉即据父书,博采众书,经7年,修成《梁书》。该书历数十年始修成,事实精审,文笔生动,持论也较公允。该书保存了南朝梁的一些原始资料,是了解南朝梁的重要史书。魏征以梁书监修官身分,只作总论,故书成,独题姚思廉撰。

☚ 南齐书   陈书 ☛
梁书

梁书

纪传体南朝梁史。二十四史之一。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姚思廉(557—637),本名简,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从父察读史,尽得家学。历官陈、隋、唐三朝。在陈,为会稽王主簿。入隋,为汉王杨谅王府参军,迁代王杨侑侍读。入唐,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太子洗马。贞观初,历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三年(629),奉诏与秘书监魏徵同撰梁、陈二史,乃据其父所撰梁、陈二史旧稿,又博搜他书有关记载,撰成《梁书》。魏徵虽与思廉同修,然不过总领其事和写过数篇论赞,实际编撰工作则由姚思廉担任,故《梁书》只署思廉一人之名。关于梁史,前人多有撰述。据刘知幾《史通·古今正史》,梁武帝时已有沈约、周兴嗣、鲍行卿、谢昊相承撰录梁史,成百篇,元帝败亡时,悉从焚荡。时姚察虽授史职,然未到江陵,无由阅旧作。其后何之元、刘璠“以所闻见究其始末,合撰《梁典》三十篇”(《史通·古今正史》),为姚察撰梁史时所据。另,陈时许享撰有《梁史》五十三卷;阴僧仁有《梁撮要》三十卷;萧韶撰《梁太清纪》十卷;姚勗有《梁后略》十卷;萧世怡撰《淮海乱离志》四卷等,这些史籍,姚察撰梁史时当有所采录,思廉《梁书》亦有所征引。
《梁书》纪事,起502年梁朝建立,迄557年梁朝灭亡,共五十六年历史。其中本纪六卷,载梁朝四帝史事。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八年,历时长,史事多,故《武帝纪》分上、中、下三卷,其他三帝,一帝一卷。列传五十卷分“皇后”、“太子”、“诸王”、“大臣”、“孝行”、“儒林”、“文学”、“处士”、“止足”、“良吏”、“诸夷”、“侯景”等十二类。无志表,有关志的内容,可参阅《隋书》诸志。《梁书》所记,本诸国史,如赵翼所说:“各列传必先叙其历官,而后载其事实,末又载饰终之诏,此国史体例也。”(《廿二史劄记》)这种“国史所有则传之,所无则缺之”的修史方法,其弊在拘滞,但材料较可靠。《梁书》对有贡献的史学家如沈约、任昉、王亮、裴子野、王僧孺、刘昭、萧子显、萧子云、周兴嗣、吴均等,均有详细列传,对于研究当时史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学传”为锺嵘、刘勰列传,并全文刊载锺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二书的序言,从中可知锺、刘二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对无神论者范缜,《梁书》不仅为其列传,且全文刊载了他的《神灭论》。书中记范缜面对齐竟陵王萧子良“集僧难之不能屈”一事,毫无贬责之词,表明了作者赞赏范缜的思想倾向。《诸夷传》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海南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了当地的风俗、物产,以及和海南地区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止足传”为《梁书》首创。所谓“止足”,即“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以喻名利已足,退而保身之志。南朝多短命王朝,国势变,朝臣换,仕图难测。“止足传”的设立,是当时社会矛盾及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反映。《梁书》记事,开始对六朝文体文风作变革。“虽全据国史,而行文则自出炉锤,直欲远追班、马。盖六朝争尚骈俪,即序事之文,亦多四字为句,罕有用散文单行者,《梁书》则多以古文行之……皆劲气锐笔,曲折明畅,一洗六朝芜冗之习……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韩昌黎始,而岂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陈末唐初也哉!”(《廿二史劄记·古文自姚察始》)《梁书》之不足,首在隐恶虚美。如昭明太子见忌于其父,其母死,太子信勘舆之言,埋蜡鹅等物于其母葬地,事发,太子忧病而死。此事《南史·梁宗室传》中《昭明太子统传》叙之甚明,司马光《资治通鉴》取其说并发表史评。而《梁书·昭明太子统传》掩盖真相,记萧统病死前后事,一派父慈子孝光景,全不见其父子有隙的痕迹。书中对梁武帝的“节俭”大书特书,然对其出家花费几亿括自民脂民膏的舍身钱却不置一词。临川王萧宏为梁武帝弟,庸碌无能,贪婪好财。其御北魏军时丧师失地,为梁朝第一败衄事,《南史·临川王宏传》对此载之甚详,而《梁书》本传于萧宏败绩事仅云“征役久,有诏班师”,对萧宏的聚财好货,更是只字不提。书中自相抵牾处亦不少。如《侯景传》既云张彪起义,复称张彪寇钱塘;《江苹传》中称何敬荣掌选举,序用多非其人,而在《何敬荣传》中却赞其铨序明审,号为称职。梁代科技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梁书》对此记载不多,陶弘景既精于医学,又懂天文,是一位科学家,书中不载其科学成果,只记其修道之事。对刘勰生平事迹介绍亦过略,生卒年也不载,对其家世出身仅寥寥数语,使后人至今难明其出身。
梁一朝五十六年史事,有关史著今多已失传,《梁书》已成为现存比较原始的记载。故该书虽有不足,仍为今人了解梁史的基本史料。1973年中华书局对《梁书》加以标点校勘,用百衲本、明监本、清武英殿本等互校,择善而从,并参考有关史料作了一些补证。

☚ 大唐创业起居注   陈书 ☛

梁书

纪传体正史。唐姚思廉撰。全书五十六卷,列传五十卷,本纪六卷,无表、志。虽题名为姚思廉撰,实据其父姚察旧稿补充整理而成。在南朝各史中,是写得较好的一部,为研究梁史最原始的记载。行文用简练的散文叙事,书中忌讳和前后矛盾之处颇多。

梁书liáng shū

《本草纲目》果部第31卷椰子(4)。纪传体史书名。唐·姚思廉撰。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奉命修史,经七年而成。五十六卷。本书是现存南朝梁代史比较原始的记载。范缜、阮孝绪、陶弘景等传,保存了当时思想、目录、医药方面的史料。但全书无表志,与所撰《陈书》同。

梁书

五十六卷。姚思廉 (557—637)、姚察(533—606)撰。姚思廉,唐初史学家,字简之,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姚察是姚思廉的父亲,字伯审。在陈任吏部尚书,在隋做秘书丞,撰梁、陈二史,未成而卒。姚思廉少年跟父学汉史。在隋为代王侑诗侍读,在唐朝任著作郎、秦王文学馆学士,官至散骑常侍。他根据家传的史稿,兼采他书而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他奉命修史,根据其父旧稿补充整理经七年而成。当时魏征任梁、陈、齐、周、隋五史的监修官,故《敬帝纪》后有他撰的论赞。《梁书》保存了很多原始的史料,如范镇、阮孝绪、陶弘景传,保存了很多当时思想、文化、目录、医学方面的史料。但全书无表、志,与所撰《陈书》相同。《梁书》记事从公元502年梁朝建立开始,到公元557年梁朝灭亡为止,共计五十六年历史。包括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梁朝是南朝学术文化最繁荣的一个时期,四个皇帝中,三个都是有学问,并有著作的。武帝萧衍精通道佛儒三家的学说,著述有二百多卷;简文帝萧纲著有《礼大义》等书四百多卷;元帝萧绎,也著书四百多卷。《梁书》的五十“列传”篇章安排大致与《南齐书》相同。如第一篇是《皇后传》,第二篇是记早逝的太子。《梁书》类传中新增了一个《止足传》,内容与《良吏》类似,类传中有《儒林传》,又有《文学传》,这是不同于《南齐书》之处。《儒林传》 中记载了范缜的 《神灭论》,《文学传》有著《文心雕龙》的刘勰传,又有《宋书》的作者沈约传,《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传。《梁书》在南朝各史中,是编写较好的一部史书。在行文上,仿效司马迁、班固散文叙事,而不同骈文。缺点是语言隐讳,不够畅达。中华书局1973年出版的点校本最为通行。

《梁书》liang shu

History of the Liang Dynasty→姚思廉(Yao Silian)

梁书

纪传体南朝梁史书。唐初姚思廉(557—637)撰。56卷。思廉字简之(一说本名简,以字行),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迁居关中万年(今陕西西安),入唐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散骑常侍等。编纂时多因其父姚察旧稿(约26卷),参考梁代谢吴《梁书》、陈代何之元及隋代刘璠《梁典》等诸家史著续成。贞观十年(636)成书。若干史论出于魏征之手。记南朝梁自萧衍建国至萧方智亡国56年(502—557) 间历史。包括本纪6卷、列传50卷。其中有不少关于民族史的资料,各篇随时可见梁与北魏、东西魏、北齐等抗衡与交往之痕迹。而《诸夷传》载周边国家、民族凡32,涉及海南诸国有林邑、扶南、盘盘、丹丹、干陀利、狼牙修、婆利、中天竺、师子等;东夷有高句骊、百济、新罗、倭、文身、大汉、扶桑;西北诸戎有河南(吐谷浑)、高昌、滑、周古柯、呵跋檀、胡蜜丹、白题、龟兹、于阗、渴盘陁、末、波斯、宕昌羌、邓至羌、武兴氐、芮芮(柔然)等,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梁时周边诸族传说、风俗、物产及与东北、北方、西域、海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研究梁时我国民族史及亚洲诸国交通史的珍贵资料。以宋大字本为早,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百纳本较为通行。1973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梁书

纪传体南朝梁代史。唐姚思廉撰。共五十六卷。南朝和隋朝曾有多人修撰《梁书》。思廉父察在隋时曾修梁陈二史,未完。贞观三年(629),思廉奉命续之,历经七年而成是书。记梁天监元年(502)至陈永定元年(557),共五十五年梁代史事。计本纪六、列传五十,无表志。多存梁朝国史旧文,行文简炼,叙事详备,保存了不少原始资料。

梁书

书名。唐姚思廉撰。纪传体南朝梁代史。五十六卷,其中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是现存南朝梁代较原始的记载,为南朝诸史中较差的一史。书成于贞观十年(636),时魏征监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史,故《敬帝纪》的论赞为他所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