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桓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桓谭前40—约公元32

东汉哲学家、经学家、音乐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博学能文,遍习五经,重其训诂之义,不为分章摘句的琐碎之学。好音律,善鼓琴。喜非毁俗儒,不修仪容。西汉末为郎官,新莽时,任掌乐大夫。刘玄称帝,任太中大夫。东汉初年,任议郎、给事中。时光武帝崇信谶纬神学,谭上书反对,主张“述五经之义”,“详通人之雅谋”,并面奏“谶之非经”,被光武帝斥为“非圣无法”,出为六安郡丞,途中病卒,年七十余。在哲学上,他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著名论点,认为人的精神是依赖于形体的,形体对精神起决定性作用,正如烛光之与烛体不可分离一样,无烛则无烛光。对后世之无神论思想有较大影响。著《新论》 二十九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十七卷,至明代散佚。清人有辑本《弘明集》,收《新论·形神》一篇。

桓谭

桓谭

见“音乐”类。

☚ 班倢伃   冯衍 ☛

桓谭

桓谭约前40—32

哲学家、琴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宿县西北)人。其父为太乐令。本人历任掌乐大夫、太中大夫、议郎给事中。光武帝时,因反对谶纬神学,被斥为“非圣无法”,贬为六安(今安徽六安北)郡丞,卒于途中。博学多通,遍习五经,曾从刘歆、扬雄辩析疑异,常非毁俗儒。好音律,善鼓琴,作有《琴道篇》,介绍有关琴及琴曲事迹。著有《新论》二十九篇,早佚, 《隋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曾辑录若干,至明代又佚。现存者收于清代严可均所辑《全汉文》中。

☚ 京房   杜夔 ☛
桓谭

桓谭约前23—56

中国汉代音乐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人。其父为西汉成帝太乐令。本人曾任掌乐大夫。
桓谭博学多艺,精于琴,喜好新兴的音乐。东汉建武年间,由于大司空宋弘推荐,官拜议郎、给事中。据《后汉书·宋弘列传》记载,光武帝宫宴,常令桓谭弹琴,尤其爱听他弹奏的“郑声”。但宋弘指责桓谭说:“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桓谭对俗儒常加以非议,引起不少人的反对,故多见排抵。又因他反对谶纬迷信,光武帝认为他不遵守圣贤之道,险被处斩,后在贬谪途中病卒。
桓谭著有《新论》二十九篇,早佚。其中《琴道》一篇仅完成第一章,后章帝令班固续成。现传《新论》为后人所辑。

☚ 京房   桓伊 ☛
桓谭

桓谭前23—56

东汉政论家、辞赋家。《后汉书》有传。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宿县)人。通《五经》,善文章,尝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研几经籍。成帝时以父任为郎,绥和二年(前7)从成帝至甘泉河东,作《仙赋》。光武帝即位,拜议郎给事中,每上疏议政,不为帝悦。于是闭门著《新说》29篇,专言当世行事,为光武所称。中元元年(56),光武诏议灵台所处,谭极言谶纬之学非《五经》正旨,大忤几死,出为六安郡丞。途中感而作赋,忧道忧世,遂发病卒。原有集,《隋书·经籍志》注曰:“桓谭集五卷”,已亡。严可均《全后汉文》辑载7篇。

☚ 桓彬   桓麟 ☛

桓谭?~公元56

两汉之际著名学者。字君山,沛国相 (今安徽濉溪县) 人。出身于官吏之家。西汉哀帝、平帝年间,任过小官吏; 王莽时任掌乐大夫; 曾在绿林军拥戴的“更始帝”下任太中大夫;东汉光武帝时任议郎、给事中,屡陈政见,反对谶纬,未被采纳,后因此被贬为六安郡丞,卒于途中。所著《新论》29篇在唐宋后失传,清代有辑本。桓谭反对自董仲舒以来流行的“天人感应”论,批驳谶纬迷信,指出治国要“威德更兴,文武迭用”,要制定适应时势和人心的政策。在立法上,建议整理、编纂法令,废除过时的条令,统一制度,避免律令繁杂、罪同罚异的现象。在司法上,主张治狱如水,反对奸吏舞文弄墨,出入人罪,对酷刑持否定态度,不同意“子报父仇”的刑罚观念,提出法律必须明确规定禁止私人相互报复,但不反对连坐这种传统的刑罚。

桓谭

077 桓谭

东汉思想家。遍习五经、博学多才,喜抨击俗儒。因反对谶纬,几遭处斩。政治伦理上主张儒家王道,“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适其衣食,然后教以礼仪,而威以刑诛,使知好恶去就”(《新论·王霸》),提倡修德,善政,省职慎行。提出“以烛火喻形神”论,认为精神不能脱离人体而存在,如烛光无法离开烛体而存在一样。提出“人抱天地之体,怀纯粹之精,有生之最灵者也”(《正经》)。著作有《新论》,王充称之为“论世间事,辨昭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

☚ 扬雄   王充 ☛

桓谭

037 桓谭

东汉哲学家、经学家。遍习五经,兼采百说,辨析疑异,非毁俗儒。对公孙龙很有研究,一说《公孙龙子·迹府篇》的前半段就是出自于桓谭之手。著《新论》,“论世间事,辨昭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惜《新论》残失,无法进一步了解其逻辑思想。

☚ 扬雄   王充 ☛
桓谭

桓谭公元前23?—公元56

汉代琴师。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人。其父为西汉成帝太乐令。桓谭博学多艺,精于琴,喜好新兴的音乐。东汉建武年间,他由大司空宋弘推荐,官拜议郎、给事中。据《后汉书·宋弘列传》记载,光武帝宫宴,常令桓谭弹琴,尤其喜欢听他弹奏的“郑声”。但宋弘听了不高兴,指责桓谭说:“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令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后来光武帝大会群臣,又让桓谭弹琴,桓谭见宋弘在座,举止失措,光武帝问其原因,宋弘上前说:“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桓谭著有 《新论》二十九篇,已佚。

☚ 京房   蔡邕 ☛

桓谭

著有《新论》二十九篇,已佚。现存清人严可均辑本。另有部分奏疏及赋。东汉王充很称道他的著作:“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参见“哲学”中的“桓谭”。


桓谭约前20—56

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人。通音律、天文,习五经,明其大义。汉成帝时为仕郎,王莽时为掌乐大夫,东汉光武帝时征为待诏,因反对谶纬而遭贬。主张以儒家王道为理国之本,强调足民衣食,教民礼仪。提出烛火之喻,论述神不离形;反对神仙长生之论,认为人之生死如自然变迁,四时更替。其形神论为后世范缜《神灭论》之先导。著作有《新论》,已散佚,后人辑出佚文。参见“文学”中的“桓谭”。

桓谭

桓谭前?——56

字君山。东汉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扬雄辩析疑异。”(《后汉书·桓谭传》)历任太中大夫、议郎给事中。因喜“非毁俗儒”,屡次上疏切谏时政,“极言谶之非经”,坚决反对谶纬之学,被光武帝视之为“非圣无法”,几被处斩。出为六安郡丞,上任途中病卒。著有《新论》29篇,早佚。今存《新论·形神》1篇,收入《弘明集》;有清人辑本。他“以烛火喻形神”,认为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正象烛光不能离开烛体而存在一样,对后来的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王充在《论衡·超奇》中给予很高的评价。

☚ 扬雄   刘歆 ☛
桓谭

桓谭前23~后56

字君山。东汉沛国相(今淮北市)人。年少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常与刘歆、杨雄等著名经学家辩析疑义。擅长音乐,喜弹琴。王莽时任掌乐大夫。汉光武帝即位,谭受大司空宋弘举荐,拜议郎给事中。因反对谶讳神学,极言“谶之非经”,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几遭处斩。后免死罪,出任六安郡丞,途中病死。时年70余岁。所著《新论》早佚,清人严可均《全汉文》存少数篇目。其哲学思想对后世无神论思想发展较有影响。卒后,相有冢。1987年淮北市在相山下修建“桓谭纪念亭”,置“桓谭纪念碑”。

☚ 淮北市   薛广德 ☛
桓谭

桓谭前24—公元56

字君山,沛国相(濉溪县西北)人。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其父是一位音乐家,受父影响,桓谭从小“好音律,善鼓琴”。通五经,精天文,能文章。桓谭还同刘歆、扬雄、王莽等交谊甚厚,切磋学问。他在学术上崇古文经学,而非议今文经学。王莽称帝时,任讲乐祭酒,官秩上卿。光武帝时,桓谭献治国大计,由于政见不合,未被采纳。光武帝迷信谶纬,欲以谶书决疑,谭极言谶之非,被光武帝视为“非圣无法”,被贬黜出京,险遭斩首,旋卒于途上。曾“以烛火喻形神”,把烛干比作人的形体,把烛火比作人的精神,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干而存在一样。对后世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有影响。著有《新论》二十九篇,早佚。清孙冯翼辑有《桓子新论》一书。

☚ 英布   华佗 ☛
桓谭

桓谭约前23—公元56

东汉初哲学家、经学家。字君山,沛国相 (今安徽淮北市) 人。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他善于思考,喜非毁俗儒。历官掌乐大夫、太中大夫、议郎给事中等。光武帝时,因反对谶纬神学,几乎被杀,被贬为六安君丞,卒于道。他反对西汉之际盛行的谶纬神学,认为“谶出《河图》、《洛书》,但有朕兆而不可知,后人妄复加增依托,称是孔丘,误之甚。”多次向光武帝上书,指斥谶是“奇怪虚诞之事”,非“仁义正道”,只能“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灾异”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与人事无关; 国家兴废,与信神祭鬼无关。哲学上,他以烛火为喻解释形神关系,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 (燃) 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肯定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正如烛光不能离开烛体一样,这一观点为以后范缜《神灭论》的先导。著作《新论》,已佚,其文散见于其他各著作中,有辑本。

☚ 夏威夷国际电影节   索·贝洛 ☛

桓谭桓譚huán tán

人名,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博学多才。后指代知识渊博。《外科枢要·刻外科枢要序》:“余固亲见先生者,方愧不能为先生之桓谭。”

桓谭约前24—50

东汉思想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人。博学多通,好音律,善鼓琴,精于天文,主张“浑天说”。熟悉五经,但不为章句训诂,常非毁俗儒。西汉哀平之际,董贤专权,其“不与通”。王莽当政时任掌乐大夫。当时儒者竞相歌功颂德,称引图谶符命以求媚,“谭独自守,默然无言”。新朝亡,为更始帝大中大夫。东汉光武帝征为侍诏。曾屡次上疏反对崇尚谶纬,“极言谶之非经”,是“奇怪虚诞之事”,无益于政道,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几遭极刑。后贬为六安郡丞,病卒途中。他认为万物是由“阴阳气生”,不是天有目的有意识的产物。强调“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生老死亡是自然规律,“若四时之代谢”而不可抗拒。以烛火喻形神,重申“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脱离形体的精神是不存在的。承认医疗和养生可以增长寿命,使人免于“中年夭卒”,但“主寿极亦独死耳”,没有长生不死之事。总结王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为政不善,举叛天下”,虽“抱其符命”亦无法挽救其失败的命运。认为统治者尊王贱霸,举本抑末,彰明法度,选贤任能,就可能使“咎殃消亡而祸转为福”。但受天人感应思潮影响,相信“灾异变怪”而“畏天戒”。著有《新论》,已佚。清严可均《全后汉文》有辑本。

桓谭前33—后39

东汉哲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宿县符离集西北)人。因反对谶纬神学,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几遭处斩。提出“以烛火喻形神”之论,断言精神不能离开形体,犹如烛光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王充称他:“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著有《新证》二十九篇,早佚。现传《新论形神》一篇,收入《弘明集》内。清孙冯翼辑有《桓子新论》一书。

桓谭?—56

东汉思想家、经学家。字君山。沛国相县(安徽濉溪西北)人。遍习五经,博学多识,精训诂。好音律,善鼓琴。经常抨击俗儒,屡遭排挤,拒绝哀帝宠臣董贤的笼络,故终西汉之世,位不过郎官。王莽时官至掌乐大夫。东汉初为给事中。上书要求重农抑商,反对同罪异刑,建议信用俊贤等。后又极言谶纬神学是“奇怪虚诞之事”, “欺惑贪邪,诖误人主”,不是“仁义之道”,要求禁绝。被光武帝视为“非圣无法”,几遭处斩。贬官六安郡丞,死于道中,时年七十余岁。著《新论》二十九篇。已佚。《弘明集》中收有《形神》一篇。他认为天没有意志和目的,生老病死不过是自然现象,并以烛与火的关系来论证和比喻人的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对以后无神论思想的发展颇有影响。

桓谭

桓谭约前20—后56

东汉思想家、天文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爱好音乐,通晓众多领域。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新论·祛蔽》)的唯物主义形神观。(2) 从生理学的角度指出“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同上)。肯定“人抱天地之体,怀纯粹之精,有生之最灵者也”(《新论·正经》)。(3) 在知虑心理思想方面主张“耳目所见”、“心意所知识”(《新论·言体》)都有共同之处,但亦有个别差异,且共性和差异性均可以测量。主要著作有《新论》。

☚ 扬雄   王充 ☛
000015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