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青枯病bacterial wilt又名细菌性青枯病、细菌性枯萎病、瘟桑、疽桑,为害桑树全株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在中国的广东省发生,其中佛山地区发病最普遍,受害也重。 病原 桑青枯病的病原为茄青枯假单胞杆菌假单孢杆菌属,学名为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菌体短杆状,无芽孢,无荚膜,长度约0.8~1.9微米,极生鞭毛,多数一根,偶有3根。革兰氏阴性反应,菌落圆形,平滑有光泽,湿润而呈粘液状,初期灰白色,以后分泌水溶性色素而使成褐色。在10~40℃范围内均可生长,以28~36℃生长最好,致死温度为53℃10分钟,适于生长的pH范围为5~9,以7~8生长最好。本病在田间具明显的发病中心,如在桑园内同时出现多个发病中心,则病害很快蔓延扩展,致使整片桑株枯死。由于桑青枯病具有发病急,蔓延快的特点,因此对蚕茧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 侵染 病原细菌能在土壤和遗落在土中的病株残体上越冬,借降雨、流水和人畜的农事活动而传布,由根部(或茎部)伤口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发病后病菌从病株组织散落土壤中,通过传布媒介或病健株的互相接触而进行重复侵染,扩大为害。带病苗木、接穗、插条等也是传病来源,并通过调运而作远距离传布。本病在4~11月间都可发生,而以8~10月间发病最多。高温多湿,尤以低洼积水地发病较重; 桑树摘顶或剪伐可促进发病; 新植桑、幼龄桑易感病,死亡也快; 老年桑较抗病,纵使感病,死亡亦慢。品种间的抗病性亦有一定差异。 病症 病树地上部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青枯,其中有些是全株叶片尚保持青绿而失水凋萎,有些则是从桑株的上、中部叶片的叶尖、叶缘先失水,然后变黄、褐而干枯,逐步扩展至全叶、全株。地下部的初期症状不明显,但剖开根部皮层,则可见木质部有褐色条纹,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延及茎、枝。严重时病根的木质部变黑,根部腐烂、脱落。 防治 实行检疫,封锁病区,严格控制病害向无病区扩展和从有病区传入,提倡繁殖材料自留、自繁、自育、自用。培育实生苗时,要选用无病地作苗圃,用无病的桑苗和桑枝作嫁接材料,当田间病害少量发生时,应将病株挖起,集中烧毁,并进行病迹地土壤消毒,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与甘蔗、玉米、高粱、水稻等非寄主范围作物轮作。 桑青枯病bacterial wilt又称细菌性枯萎病、青枯、瘟桑。广东、广西省区发生。桑树感病后,叶片失水,萎蔫脱落,很快枯死。病原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为裂殖菌纲假单胞杆菌目假单胞杆菌科假单胞杆菌属的细菌。对土壤有很强的适应力,并能在土壤中繁殖,发病过的土壤和遗落在土中的病株残体是主要的传染来源。宜采用植物检疫,轮作,土壤消毒,选用抗病品种等措施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