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桑褐斑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桑褐斑病leaf spot又称焦斑病、烂叶病,为害桑树叶片的病害之一,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波兰,中国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山西、河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辽宁、新疆等省区均有发生,局部地区为害严重。
侵染 本菌以分生孢子或病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第二年春天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嫩叶上,引起初次侵染。本病害的潜育期一般为10天,待出现病斑后又经4~5天形成大量分生孢子,不断引起再次侵染。在桑树生长季节,如果条件适宜,可以进行多次再侵染,不断扩大为害,在江苏、浙江一带从4月中旬到10月下旬都能见到发病,但以春天、霉雨季节发病最重,晚秋亦见为害。本病一般在气温稍高、降雨频繁的季节或年份发病重; 多湿环境如靠近江、河、湖、塘的桑园,栽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或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桑园发病重; 偏施氮肥也有加重病情的倾向;桑树品种间抗病性能的差异颇大,荷叶白、早青桑、桐乡青、湖桑197等品种抗病性较强,火桑、红皮大种、白条桑、嵊县青、小官桑等品种抗病性较弱。 病症 病菌侵入叶部后,局部开始出现淡褐色的水渍状小斑点,随着病情发展,病斑增大,由于受到叶脉的限制,往往形成多角形或近圆形的暗褐色斑块,有的焦枯腐烂,提早落叶。有时叶柄、新梢处亦会受到感染,形成长条形略凹陷的暗褐色病斑。 防治 要从消灭越冬病原,加强肥水管理,改善桑园小环境等方面入手,在发病多的桑园,可喷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以后隔12~15天再喷一次,病情基本上可得到控制。 桑褐斑病mulberry brown leaf spot又称烂叶病、焦斑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山西、河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辽宁、新疆等省区;波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分布。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芝麻大小的水渍状暗色病斑,后逐渐扩大呈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的褐色病斑。病斑吸水膨胀,易腐败穿孔,干燥时中部裂开。病原Septogloeum mori Briosi et Cavara,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粘格孢属的真菌,在残留的病叶中越冬。宜采取选栽抗病品种;摘除病叶,剪除病梢;用50%多菌灵1 000倍喷布等措施防治。 桑褐斑病又称“焦斑”、“烂叶”、“烂斑”。属叶部病害,真菌病类,本病多发生于嫩叶期。初期病叶出现芝麻粒大小的暗色水渍状斑,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褐色病斑,斑上环生白色或微红色至黑褐色粉块,多湿时腐败穿孔,干燥时中部开裂。高温多湿易发此病。防治方法:1.造栽抗病品种,如湖桑7号、32号、197号、桐乡青等。2.防止桑园土壤过湿。3.消灭病原。即时摘除病叶,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500倍液喷布叶面,间隔10天左右一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