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桑毛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桑毛虫mulberry yellow tail moth

一种食害桑叶的重要害虫,鳞翅目,毒蛾科,学名为Porthesia xanthocampa Dyer,别名黄尾白毒蛾、桑褐斑盗毒蛾、桑金毛虫、狗毛虫等。
形态 成虫体长18毫米。前翅内缘近臀角处有黑褐色斑纹,雄成虫在前翅内缘近基部尚有一黑褐色斑。后翅均无纹,雌虫腹部末端还具较长的黄色毛丛。卵扁圆形,中央略凹入,直径0.6~0.7毫米,珠灰色。卵块带状或不规则形,上覆黄色体毛。1龄幼虫灰褐色,2龄出现彩色和黄毛,成长幼虫体长26毫米,头黑色,胸腹部黄色,背线红色,亚背线、气门上线和气门线黑褐色,均断续不相连,前胸背面有两对黑暗色纵纹,两侧各有一红色大毛瘤,上生黑色长毛。自胸部第2节起各节均有黑色亚背线突起,气门上线突起各一对,红色气门下线突起一对及灰白色基线突起一对,以腹部第1、2、8节亚背线上的突起为最大,显著突出合而为一。除气门下线及基线突起上着生灰白色长毛外,其余各突起均生黑色长毛,气门上线突起上还着生黄褐色刚毛和白色松枝状毛,第6、7腹节背面各有一个红色盘状的翻缩腺。蛹体长约9~11.5毫米,圆筒形,粗短,黄褐色,胸腹各节有幼虫期毛瘤遗迹,臀棘较长,茧土黄色,长椭圆形,茧层疏薄,夹杂有体上的毒毛(图)。


桑毛虫
1. 成虫 2. 产在叶背的卵及其放大
3. 蛹 4. 幼虫


生活习性 桑毛虫在江苏、浙江一年发生3代,间有不完全的4代; 内蒙古大兴安岭一年发生1代; 辽宁2代; 山东3代; 四川、江西4代; 广东6代,均以幼虫越冬。初孵幼虫群集叶背,食害表皮及叶肉,蜕皮3次后分散取食,吃成缺刻,仅留叶脉。自2龄开始体上长出毒毛,随龄期增长,毒毛增多。幼虫具假死性,受惊即吐丝下垂,转移邻株或跌落地面。幼虫老熟后,一般在叶背、树干裂隙处近主干地面结茧化蛹。最后1代幼虫在霜期前后寻找枝干裂隙蛀孔等处吐丝作茧,蛰伏越冬。初结的茧疏松,随气温下降,不断吐丝加厚,并把体毛脱下加在茧上。
分布为害 桑毛虫是世界性害虫。在中国,北起黑龙江伊春,南至广东、台湾,均有分布。越冬幼虫剥食桑枝冬芽,常整株吃光,影响春蚕饲料,此后各代幼虫食害桑叶,虫口多时,常可暴食成灾。其毒毛接触蚕体,引起桑毛虫螫伤症。除桑以外,也食害桃、李、苹果、梨、梅、杏、枫杨、白杨等多种果树和林木。
防治 在各代孵化期前后及时摘除卵块或群集幼虫; 冬季在桑株上诱集越冬幼虫; 利用桑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幼虫; 喷用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50%辛硫磷5,000倍液或60%双效磷3,000倍液药杀幼虫。桑毒蛾绒茧蜂、桑毛虫黑卵蜂都是有效天敌,应加以保护利用。

桑毛虫mulberry tussock moth

Euproctis similis xanthocampa Dyar,又称金毛虫、毒毛虫、洋辣子。鳞翅目,毒蛾科。为世界性害虫。中国以平原蚕区发生最多,桃、李、苹果、梨、柿等果树及行道树亦常受其害。成虫体长约18 mm,白色。卵扁球形,深灰色。成长幼虫体长约26 mm,黄色,有一条红色背线,各节体上有很多红、黑色毛瘤,上生黑色及黑褐色长毛。幼虫食害桑树芽叶,一年发生1~6代,均以幼虫越冬。宜采取束草诱杀;人工捕捉;盛孵期喷布50%辛硫磷或80%敌敌畏,60%双效磷1 500倍溶液等措施防治。

桑毛虫

1.雌成虫 2. 雄成虫 3.幼虫

桑毛虫

俗名“洋辣子”、“毒毛虫”、“狗毛虫”、“花毛虫”等。鳞翅目,毒蛾科。江浙地区年发生三、四代。幼虫食害桑芽叶,以越冬幼虫剥食桑芽为害严重。成长幼虫圆筒形,长约26毫米。体背长毛,并布有黄色纵纹和红色突起,以气门下线,亚背线突起上着生的毛称毒毛,毒毛粘着桑叶经蚕食下或接触蚕体会引起家蚕桑毛虫中毒症。防治方法:1.束草诱杀越冬幼虫。2.用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或56%辛硫磷乳油5000倍液喷杀桑叶幼虫,喷药后5天方能采叶喂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