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桑天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桑天牛mulberry longicorn苹果属等果树的蛀干害虫。学名Apriona germari (Hope)。鞘翅目,天牛科。分布于日本、朝鲜、印度及中国。为害苹果、沙果、花红、海棠、无花果、桑、構、柳、榆等。雌成虫体长约46毫米,雄成虫约36毫米。黑褐色,密生暗黄色绒毛。触角鞭状11节,第一、二节黑色,其余各节基部灰白色,端部黑色。前胸背板有不规则的横皱纹,两侧各有1刺。翅鞘基部有黑瘤,肩角有一黑刺。卵长椭圆形,稍弯曲,乳白色。末龄幼虫体长约70毫米,乳白色,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密生黄褐色短毛和赤褐色刻点,隐约可见“小”字形凹纹。蛹长约50毫米,初为淡黄色,后变黄褐色。 桑天牛mulberry longicorn一种蛀食桑树枝干的重要害虫,鞘翅目、天牛科,学名为Apriona germari Hope,别名褐天牛。
生活习性 桑天牛在浙江一般2年发生1代,江苏2~3年1代,台湾1年1代,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越冬。幼虫期历1年(台湾)~2年(浙江),次年春天桑树萌动后,开始活动,继续蛀食,至第2年或第3年6月初化蛹,下旬羽化,7月上、中旬开始产卵,下旬即有孵化者。成虫羽化后,喜啮食一年生枝皮作补充营养,不久即交尾产卵。产卵期可长达数月,一般至10月间才产完毕。多产在1年生枝近基部或分枝上,以直径10毫米左右部位为多。产卵时先以口器在枝上咬断皮层及木质部,形成一上端连在皮上,长约16毫米,宽10毫米的“U”形产卵痕,再插入产卵器,产1卵于木质部中,卵经2周左右孵化。孵化早的即蛀入木质部,少数迟产的卵和迟孵化的幼虫,则留在卵壳内越冬,次年才开始蛀食。幼虫在枝内向下蛀食成直的孔道,每隔相当距离,即向外蛀一排泄孔,排出淡黄色木屑状排泄物。老熟时转头向上,以木屑填塞两端,化蛹其中。蛹经20天左右羽化,向外蛀一圆形羽化孔爬出。 分布为害 桑天牛在中国各省均有发生,还分布朝鲜、日本。除为害桑外,还寄生柑桔、苹果、樱桃、枇杷、梨、枣、无花果、白杨、榆、柳、柞等。以幼虫蛀食枝干,轻则影响树势,重则全株枯死;成虫啮食枝皮,常致一年生枝枯死。 防治 捕杀成虫、刺杀或钩捉幼虫,从蛀孔注入药剂杀幼虫;在冬季或早春整枝时,拣出有产卵痕而无蛀孔的桑枝,束成小束,挂在桑株上,待寄生于卵的桑天牛啮小蜂羽化后再行处理,以保护天敌。 桑天牛mulberry longicornApriona germari(Hope),又称桑褐天牛、粒肩天牛。昆虫纲、鞘翅目,天牛科。分布于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各省区;日本、朝鲜、韩国、印度、老挝、越南、缅甸也有分布。寄主有苹果、梨、柑橘、杏、桃、樱桃、枇杷,无花果等果树和桑、柳、榆多种林木。成虫体长36~46 mm,体黑褐色,密被黄褐色细绒毛。前胸背板有不规则的横皱纹,两侧各有一刺。鞘翅基部有许多黑色有光泽的瘤状突起。末龄幼虫体长约70 mm,圆筒形,乳白色,前胸背板有凹陷的“小”字形纹。中国北方2~3年发生1代(广东一年发生1代),以1~2年生的幼虫在树干蛀道内过冬。成虫白天不易飞动,卵多产于直径10~15 mm的枝条中部或基部,先将表皮咬成“U”形伤口,然后将卵产于其中。幼虫在隧道内每隔一定距离向外咬一圆形排泄孔,排出红褐色虫粪,隧道直,内无虫粪。主要防治措施是:幼虫为害期,用药剂塞入排粪孔,毒杀蛀道中的幼虫;羽化盛期及时捕杀成虫。 桑天牛 桑天牛俗称“啮桑”、“桑牛”、“蛀心虫”、“大羊角”、“老水牛”等。鞘翅目,天牛科。为害桑枝干的主要害虫之一。一世代经一或二三年,因地区而异。幼虫圆筒状,乳白色,长约60毫米,居树干内蛀食为害,每间隔一段向外蛀一排泄孔,排出黄色木屑状物。成虫体、鞘翅均为黑色,密生黄色短毛,基部密生黑色光亮瘤状颗粒,触角呈鞭状,11节,各节基部白色,端部黄色。防治方法主要用药杀幼虫。用6%可湿性六六六5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等药液注入蛀孔。也可人工捕杀成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