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甘肃茶商
旧中国甘肃茶商分东西两柜,东柜主要是山陕帮经营,从业者大部分为山西曲沃、稷山、襄陵、太平和陕西泾阳一带的商民;西柜主要是甘肃的商民经营,从业者大多是本省回民。商民经营茶叶, 由茶马司发给 “茶引”, 到茶叶产地采购。伪造茶引或无茶引采购运销茶叶者要依法治罪。清同治初年,回民起义,西安、兰州之间,时有战争,茶叶主要运销路线中断,商业凋零,商民逃散,资金荡然,东西两柜商人, 申请 “茶引”,缴纳茶税的不多。战后陕甘总督(驻节兰州)左宗棠奏准清政府以“茶票”代替茶引,另选派新商,从业者当中湖南、湖北人不少,这就是南柜。同治十二年(1873年),陕甘茶票336张, 拨给南柜316张, 东柜只有20张,每票可采购茶叶4 000斤, 共给南柜茶叶126.4万斤, 随即甘肃茶叶贸易也得以恢复发展。到宣统二年(1910年)甘肃茶税收入白银近10万两。占当年全国茶税收入130万两的6.6%。近代史开始后甘肃商茶,年进24万封, 以后逐年增加,新进之货以湖南茶为大宗、湖北次之, 四川、江西再次之, 后起者为陕南紫阳、石泉、西乡等地所产之茶, 价格较低, 但不适远销, 仅行销于陇东南, 多为农民熬成 “罐罐茶”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