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桃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桃源俞承春,号桃源,明浙江奉化人。工小儿科,凡小儿危急症,悉能调治。尤善治跌折损伤,伤重垂危,药能下咽,率得不死。远近求治者如市,多所全活。有医德,遇贫者不计其值。弟俞承历,侄俞应震,能世其业,俱有名。 桃源 桃源长篇小说。梁世熙著。1940年文义书局出版。 ☚ 旷野的呼唤 冥寥子游 ☛ 桃源 柴桑便是羲皇世, 智慧相忘息众喧。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写有著名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租税,人人劳动,绝圣弃智的上古之世。自此以降,桃花源,或谓桃源,即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于是乎,人们到处按照《桃花源记》的描写去寻找现实中的桃源,甚而以“桃源”为名去命名一些地点;但是,人们的这种努力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部失败了。汤准此诗,根据自己对陶诗的理解,提出了寻找桃源的另一途径。 “柴桑便是羲皇世,智慧相忘息众喧。”陶渊明的家乡是浔阳柴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一带。他在《与子俨等疏》一文中云:“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羲皇”,指伏羲氏,他是传说中的部落酋长。“羲皇上人”,即伏羲时代以前的人。诗中的“羲皇世”,即伏羲之世。《桃花源诗》云:“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诗中的“智慧相忘”谓此。陶渊明的另一名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饮酒》其五)次句的“息众喧”即化用此二句之意。简言之,此诗首二句借用陶渊明数篇作品中的词意,明确提出:陶渊明的家乡柴桑即是上古的羲皇之世,那里的人们根本用不着启动各人的智慧,淳朴的世风自然而然地平息了种种人世喧嚣。 “能使此心无魏晋,寰中处处是桃源。”《桃花源记》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寰中”,即宇内,天下。第三句中的“此心”是一关键词。所谓“此心”,即心存上古、远离尘俗、绝圣弃智之心,也即他在《饮酒》 (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所说的“心远”之心。如果能以这种心理状态面对现实的话,那么魏晋之世自然不会存于自己的心中,现实社会也不会存在于自己心中,因而,天下处处皆可视为桃源了。 汤准此咏,可谓深得陶诗底蕴。今读此诗, 自然无须视天下为桃源;但是,此诗所言的心理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处世之道,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归存在着距离。如果能使自己从现实中稍稍超脱一些,拉开心理与现实的距离;那么,许多烦恼则可淡化一些,人间也就处处为乐园了。 桃源晋.陶潜《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举,……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后用来指远离市嚣的山水胜境或遁世避乱的理想之地。杜甫《北征》:“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桃源1❶泛指佳境。唐萧颖士《蒙山作》诗:“方驰桂林誉,未暇桃源美。” 桃源2❶借指所爱女子居住之地。明高濂《玉簪记·琴挑》: “巫峡恨云深,桃源羞自寻,你是个慈悲方丈,望恕却少年心性,少年心性! ” 桃源同“桃花源”。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北征》:“缅思桃源内,盖叹身世拙。”《全宋词》向子諲《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词:“醉失桃源,梦回篷岛,满身风露。”见【桃花源】。 桃源táo yuán❶清代以来江湖社会谓洞。《清门考源·各项切口·江湖类》:“桃源: 洞也。”《江湖通用切口摘要》:“洞曰桃源。”又 《海底·各地通行隐语》:“洞: 桃源。” 桃源 桃源位于天台山西部万年寺南。相传东汉永平五年(62),浙江剡县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断粮,采山桃而食,于溪边遇两女,邀至家中。半年后归家,子孙已过七代。后重返天台访女,踪迹渺然。唐宋时,故事情节有所增益。因山坞中沿溪遍植桃花,阳春时节,桃花盛开,水迎花笑,景色宛如武陵桃源,遂有桃源之名。谓坞为桃花坞;溪曰惆怅溪,传为与女惜别处;洞为桃源洞、刘阮洞,传为遇仙女处。洞侧双峰,则附会为双女峰。天台景色愈见神奇灵异,刘阮、刘郎、阮郎事典每见于历代诗词中。词牌《阮郎归》(宴桃源、碧桃春)也缘此。 ☚ 琼台双阙 七、温州旅游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