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冠比root-top ratio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或鲜重的比值,亦称根条比。根部的活动和生长有赖于地上部分所提供的光合产物、生长素、维生素等,地上部分则需要根系提供水分、养分以及在根中合成的细胞分裂素、氨基酸等代谢产物,故壮苗必须先壮根,根深才能叶茂。 不同物种有不同的根冠比,同一物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根冠比也有变化。例如一般植物在开花结实后,同化物多用于繁殖器官,加上根系逐渐衰老,使根冠比降低,而甘薯、甜菜等作物,生育后期因大量养分向根部运输,贮藏根迅速膨大,根冠比因之增高。多年生植物的根冠比还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环境因素如土壤质地、水肥状况、温度、光照强度和光周期等,对根冠比也有很大的影响。可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如水肥管理、修剪、遮荫、地膜覆盖、施用生长调节剂等来调节根冠比。 根系长在土壤中,通常不易缺水; 枝叶因蒸腾强烈,水分容易亏缺。任何改善植物水分状况的因素,如充足的土壤水分、大气相对湿度高或适当遮荫等,都更有利于冠部的生长,使根冠比减小。但土壤水分过多,则不利根系的活动和生长,在水稻栽培中,适当落干甚至烤田,可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冠比。 矿质营养一般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不同营养元素或不同的营养水平,其作用也有所不同。例如氮素较少时,它多用于根的生长,运到冠部的氮素就少,使根冠比增大; 氮素充足时,大部分氮素与光合产物用于枝叶生长,用于根部的数量相对减少,根部的绝对重量虽有所增加,但根冠比反而降低。磷、钾肥有调节碳水化合物转化和运输的作用,可促进光合产物向贮藏器官转移。以甘薯栽培为例,生长前期应注意氮肥和水分供应,以增加光合面积和光合效率,多制造养分; 后期则要施用磷、钾肥,以促进光合产物向根部运输和淀粉的积累。 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增强,光合产物增多,对根与冠的生长都有利。在强光下,下输的光合产物增加,有利根部生长,而地上部分的生长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因而使根冠比增大。光照不足时,下输的光合产物减少,影响根部生长,而地上部分的生长往往有所增长,从而使根冠比降低。温度对根冠比的影响,主要是根部活动与生长所要求的温度比地上部分低些,故在秋末或早春,当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处于停滞时,根系仍有生长,根冠比因之加大;当气温逐渐增高,地上部分生长加快时,根冠比就减小。 修剪能降低根冠比,因修剪减小了光合面积,同时又促进侧芽和侧枝生长,使大部分养分用于新梢,削弱了对根部的供应。断根则抑制地上部分生长而促进侧根发育,有增大根冠比的效应。矮壮素等生长延缓剂对茎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伸长有抑制作用,使节间变短,如应用得当,亦可增大植物的根冠比。根系发达对地上部分生长有利,并可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故培育有较大根冠比的苗木,能提高移栽后的成活率和生长势。 根冠比还有其他一些表示方法。例如用根表面积(或长度)与叶表面积的相对比值来表示水分的代谢关系: 用叶重与全植株重的相对比值来表示光合产物的供求状况等。在进行生态调查时,有时还需要把根系按粗细或分布深浅分别测定,地上部分则将光合器官与其他部分区别处理,这样测出的各种比值更能说明一些特定的问题。 根冠比rootcap ratio,rootshoot ratio又称根条比。植株地下部与地上部的重量(干重或鲜重)比值。是植物根系与茎叶花果生长相关效应的相对定量指标。有时也用冠根比表示。植物种类,生育期或生长季节,环境因素如土质、水肥、温度、光强、光周期等对根冠比都有很大影响。生产上常采用适当的农业措施,如水肥管理、修剪、遮荫、地膜覆盖、施用生长调节剂来调节根冠比值,以培植合理的株型,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作物的经济产量。如甘薯生长前期要促进地上部生长,结薯期宜适当控制地上部生长,促使光合产物向根部运输,增加根冠比。 根冠比作物地下部与地上部干物重的比值。多用于禾谷类作物,是鉴定幼苗壮弱的指标之一。
根冠比见“农业”中的“根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