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栀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栀子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木丹,鲜支,山栀子,黄栀子,黄荑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又名:林兰的果实。常绿灌木,高0.5~2米,幼枝有细毛。 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4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全缘,两面光滑,基部楔形;有短柄;托叶膜质,基部合成一鞘。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大形,白色,极香;花梗极短,常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上部膨大,先端5~6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冠旋卷,高脚杯状,花冠管狭圆柱形,长约3毫米,裂片5或更多,倒卵状长圆形;雄蕊6,著生花冠喉部,花丝极短或缺,花药线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头棒状。 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有翅状纵棱5~8条,长2.5~4.5厘米,黄色,果顶端有宿存花萼。花期5~7月。 果期8~11月。 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沟旁、路边。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呈黄色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 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略加明矾)中烫,或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干燥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2~4.5厘米,粗0.6~1.5~2厘米。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具5~8条纵棱。顶端残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 果皮薄而脆,内表面红黄色,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种子扁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 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气微,味淡微酸。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 个大、外皮棕黄色、仁较瘪、色红黄者质次。主产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亦产。味苦,性寒。入心、肝、肺、胃经。 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水煎,分2次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❻ 治鼻中衄血:山栀子烧灰吹之(《简易方论》)。 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每次10~15毫升。 如有肢体麻痹,应配合理疗及针灸治疗。或用黄栀子、明乳香加适量黄酒,搅拌后放锅内蒸或糊膏状,待微温时敷于患部,厚度以1~1.5厘米为宜。用时先在局部涂凡士林1层,然后再敷药,上盖油纸,绷带包扎。 间隔2~3天换药。 亦可用黄栀子粉60克,面粉120克,鸡蛋1个,烧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局部,待药干后更换新药。一般在敷药2次后即可见效果。 另含多种具环臭蚁醛结构的甙:栀子甙、去羟栀子甙,即格尼泊素-1-葡萄糖甙、格尼泊素-1-β-D-龙胆二糖甙及小量的山栀甙。药理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