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栀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栀子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木丹(《本经》),伏尸卮子(《雷公炮炙论》),越桃(《别录》),水栀子(《八闽通志》),黄栀子(广东)。 基源 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栀子的果实。栀子属全世界约250种,中国产5种、1变种。 原植物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G.florida L.) 历史 水栀又名栀子,原名卮子,在魏吴普等述(《本经》)列为中品,在该书第79页载:“卮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炮,齇鼻,白赖,赤癞、创疡,一名木丹,生川谷。名医曰,一名越桃,生南阳,九月采实,暴干……。”在历代的医药典籍中,有关本品的论述颇丰。《别录)载:“大寒无毒,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一名越桃,生南阳川谷,九月采实,暴干。”《图经本草》载:“栀子生南阳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薝葡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深红,九月采实,暴干。”《纲目》把本品列入第三册木部36卷2085页,李时珍述:“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 俗作栀。”又说:“卮子叶如兔耳,厚而深绿,春荣秋瘁。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黄蕊,随即结实,薄皮细子有须、霜后收之。 ”《植物名实图考》木类卷之三十三第728页载:“栀子《本经》中品,即山栀子,以染黄者,以七棱至九棱者为佳。”以上所述均与现时药用栀子相符合。唯《植物名实图考》木类卷之三十六第787页所载山栀子,并非本种。本种已被收载于《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第198页中。 近年来,又利用栀子从成熟果实中提取栀子黄色素,在民间作染料应用,在化妆等工业用作天然著色剂原料。 形态 灌木,高0.3~3m。嫩枝常被短毛。叶革质,对生,稀3枚轮生,叶片通常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长圆形或倒卵形、椭圆形,长3~25cm,宽1.5~8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急尖,上面亮绿,下面色较暗;托叶鞘状,膜质。 花白色或乳黄色,极芳香,通常单朵生于枝顶。直径5~8cm;萼管倒圆锥形或卵形,长0.8~2.5cm,有纵棱,萼檐管形,膨大,顶部5~8裂,通常6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长1~3cm,宽1~4mm,结果时增长,宿存;花冠高脚蝶状,喉部有疏毛,冠管狭圆柱形,长3~5cm,宽4~6mm,顶部5~8裂,通常6裂,裂片广展,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cm,宽0.6~2.8cm;花丝极短,花药线形,伸出;花柱粗厚,长约4.5cm,柱头纺锤形,伸出,子房直径约3mm,黄色,平滑。果卵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橙红色,长1.5~7cm,直径1.2~2cm,有翅状纵棱5~9条,顶部的宿存萼片长达4cm,宽达6mm。种子多数,扁,近圆形而稍有角棱,长约3.5mm,宽约3mm。 花期5~7月,果期5~翌年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4册.图5890)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1500m的旷野、丘陵、山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中。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其它各地也常有栽培。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太平洋岛屿、美洲北部等地亦有,野生或栽培。 。【化学】:含多种环烯醚萜甙类成分:京尼平甙(Geniposide,Jasminoidin)、栀子甙(Gardenoside)、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甙(Genipin-1-βD-gentiobioside)、山栀甙(Shanzhiside)、栀子新甙(Gardoside)、鸡矢藤次甙甲酯(Scandosidemethyl ester)、去乙酰基车叶草酸甲酯(Deacetyl-asperulosidic acid methyl ester)、栀子甙酸(Geniposide acid)[1]。 5-脂氧酶(5-Lipooxygehase)抑制物: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6”-对-香豆酰京尼平龙胆双糖甙(6”-p-Coumaroyl genipin gentiobioside)、3,4-二-O-咖啡酰奎宁酸(3,4-Di-O-caffeoylquinic acid)、3-O-咖啡酰-4-O-芥子酰奎宁酸(3-O-Caffeoyl-4-O-sinapoylquinic acid),3,5-二-O-咖啡酰4-O-(3-羟基-3-甲基)戊二酰奎宁酸(3,5-Di-O-caffeoyl-4-O-(3-hydroxy-3-methyl)glutaroylquinic acid.)[2]、3,4-二咖啡酰-5-(3-羟基-3-甲基戊二酰)奎宁酸[3,4-Dicaffeoyl-5-(3-hydroxy-3-methylglutaroyl)quinic acid][3]。本种的grandiflora变型大花栀子果实中含10-乙酰京尼平甙(10-Acetylgeniposide)和Picrocrocinic acid[4],京尼平甙(Jasminoidin)[5]和京尼平(Genipin)[6],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甙、栀子甙、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山栀甙[9]。 色素类成分有番红花甙(Crocin)和番红花酸(Crocetin)[7],以及α番红花甙元(picrocrocin)[4]。 其它还含二十九烷、D-甘露醇(D-Mannitol)、β-谷甾醇、乌索酸(ursolic acid)[1]。 干燥果实中含各种元素,(以ppm计),有Sb 0.68,Pb 0.052,Sn 0.4,B1 0.019,Ga 0.14,Cu 15,Fe 60,Ag 0.052,Cd 0.14,Zn 1.3,Co 68,Ba 49,Be 0.071,Mn 9.1,Ni 0.43,Zr 0.58,V 0.16,T1 5.02[8]。 参考文献 [1] 中药志.第3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78 [2] Chem Pharm Bull 1988;36(1):87 [3] Chem Pharm Bull 1986;34(3):1419 [4] Chem Pharm Bull 1976;24(11):2644 [5] 药学通报 1979;14(2):81 [6] CA 1988;108:201028n [7] CA 1989;111:95774c [8] 分析化学 1989;17(5):封底 [9] 药学杂志(日) 1974;94(5):577。 【药理】: ❶ 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栀子果实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肝内y蛋白、z蛋白含量及GOT无明显影响,但能增加肝脏二磷酸脲苷-葡萄糖脱氢酶的活力。 可使结扎总胆管动物升高的GOT下降,也可使降低了的y蛋白、z蛋白含量及二磷酸脲苷-葡萄糖脱氢酶活力升高[1]。栀子提取物预先(24~48h)给予ICR大鼠对半乳糖胺诱发的暴发型肝炎有保护作用[2]。 京尼平在显著增加胆汁流量时,能使胆汁中胆汁酸浓度下降,但基本上不改变胆汁酸排泄量,表明京尼平利胆作用是胆汁酸非依赖性的[4]。动物实验还表明番红花甙和番红花酸的钠盐溶液以及栀子水、醇浸膏能减少结扎总胆管兔血中胆红素的含量。 胆红素减少的程度与用药量有关,剂量高减少愈显著,但醇浸膏的作用较水浸膏弱[1]。 对于离体肠管,京尼平对乙酰胆碱及毛果芸香碱所致的收缩呈弱的竞争性拮抗作用,可认为京尼平对胃机能产生胆碱能性的抑制作用[3]。 栀子水提物、栀子甙和京尼平,能抑制小鼠ip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表明有镇痛作用[3]。 给予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对栀子的降压作用也无影响,其降压作用不是由于释放组胺所引起,iv普鲁卡因也不改变栀子的降压效果,说明其降压作用与传入神经纤维无关。当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后,栀子的降压作用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阿托品也可能抗其降压作用。 故认为栀子的降压作用部位在中枢,主要是加强了延脑副交感中枢紧张所致[8]。 ❽ 对胆固醇的影响 每日给家兔喂含1%胆固醇的饲料,每2.5dim番红花酸90μg,结果表明治疗组动物的血清胆固醇比对照组低50%,实验期间的甘油三酯保持正常,而对照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却增加200%,可能番红花酸增加了家兔的胆肪代谢能力[10]。 栀子乙醇提取物,甲醇提物和乙酸乙酯部分以及栀子甙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作用[11]。 毒性 京尼平给药后72h小鼠的LD50:iv为153mg/kg,ip为190mg/kg,po为237mg/kg[3]。 大鼠ig 4g/(kg·d)的栀子乙醇提取物或250mg/(kg·d)栀子甙,连续4d,其肝微粒体P-450含量和对硝基苯甲醚脱甲基酶活性,分别降至对照值的30%和35%,或67%和72%。 给药组大鼠肝脏呈均呈灰绿色,提示可能存在诱发以P-450丢失为特征的肝脏毒性[14]。 参考文献 [1]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33 [2] CA 1982;97:16912n [3] 药学杂志(日) 1974;94(2):157 [4] J Pharm Dyn 1981;4:612,724 [5] 大连医学院学报 1989;11(3):53 [6] 大连医学院学报 1991;13(1):28,32,36 [7] 江苏医药 1976;(1):28 [8] 药学学报 1965;12(10):636 [9] Am J Chin Med 1976;4(1):47 [10] J Nat Prod 1976;39(6):420 [11] 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8):489 [12] Planta Med 1974;25:285 [13] Chem Pharm Bull 1988;36(1):87 [14]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1988;17(5):221。【药性】: 性味 苦,寒。 ❶ 《本经》:“苦,寒。” 归经 入心、肺、三焦经。 ❶ 《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主治 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焦栀子凉血止血。 用于血热吐衄,尿血崩漏。 ❶ 《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疮齇鼻,白癞,赤癞,疮疡。”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q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忌服。 ❶ 《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治伤寒身黄发热:栀子15个(剖),甘草30g(炙),黄柏60g,上3味,以水1200ml,煮取约300ml,温服。 ❷ 《普济方》:“治小便不通:栀子仁7枚,盐花少许,独颗蒜1枚。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 ❻ 栀子豉汤(《伤寒论》)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14个(剖),香豉12g(绵裹)。 上2味,以水1200ml,先煮栀子得700ml,纳豉,煮取450ml,去滓,分为2服。温进1服,得吐者止后服。 单方应用 ❶ 《闽东本草》:“治尿淋,血淋:鲜栀子60g,冰糖30g。煎服。” 为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 锉,以浆水450ml,煎至150ml,去滓。空心食前分温2服。 【医药家论述】: ❶ 寇宗奭《本草衍义》:“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治之。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用去皮山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钱服,无不利也。 ” ”“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 若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栀子为热药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复而病安。” ” 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栀子禀至苦大寒之气,苦寒损胃而伤血,凡脾胃虚弱者忌之,血虚发热者忌之,性能泻有余之火,心肺无邪热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而非热结小肠者不宜用;疮疡因气血虚,不能收敛,则为久冷败疮,非温暖补益之剂则不愈,此所谓既溃之后,一毫寒药不可用是也。世人又以治诸血证,不知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瘀血凝结于中,则反致寒热,或发热劳嗽,饮食减少,为难疗之病。凡治吐血法,当以顺气为先,盖血随气行而行,气降则火降,火降则血自归经。不求其止而止矣。此治疗之要法,不可违也。” 心烦或懊憹或结痛,黄疸或寒热不食或腹满便赤,皆郁也。”仲圣云:“凡用栀子汤病人归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肺与大肠相表里,服栀子则益其大肠之寒,此可为秉金气之-证。至治肝则古方不可胜举,总不离乎解郁火。 凡肝郁则火生,胆火外扬,肝火内伏,栀子解郁火,故不治胆而治肝,古方如泻青丸、凉肝汤、越鞠丸、加味逍遥散之用栀子皆是。凉膈散有栀子,以治心也。泻黄散有栀子,以治胃也。而泻白散不遴入,则以肺中气热而不涉血者,栀子不与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