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核武器热辐射伤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核武器热辐射伤 核武器热辐射伤人体受核爆炸热辐射直接作用而发生的烧伤称为核武器热辐射伤,又称热辐射烧伤或直接烧伤。由于核爆炸时热辐射总能量释放时间短暂,仅数秒至数十秒,故又有闪光烧伤之称。热辐射使物体燃烧引起人体的火焰烧伤则称为间接烧伤。 造成皮肤不同深度烧伤的光冲量阈值(cal/cm2)
(1) 烧伤程度取决于光冲量: 在核爆炸后火球的整个发光时间内,投射到与光辐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上的能量,称为光冲量(热冲量),以cal/cm2表示。热辐射烧伤程度与体表实际接受的光冲量有关。上表为造成人与狗皮肤不同深度烧伤的光冲量阈值。 热辐射作用时间相同,光冲量愈大,烧伤愈深,总光冲量相同,作用时间愈长,则单位时间的光冲量愈小,烧伤愈轻,反之则愈重。根据动物实验,烧伤面积与所受光冲量密切相关,除少数外,光冲量愈大,烧伤面积愈大,其经验公式为: 烧伤面积(%)=1.048×光冲量(cal/cm2)-2.966(2) 烧伤多发生于向爆心的暴露部位: 由于热辐射呈直线传播,故烧伤多发生在朝向爆心侧的暴露部位,有“侧面烧伤”之称。有时因距爆心较远,热辐射能量不足以使衣服燃烧,但可透过衣服或由衣服传热,引起下位皮肤烧伤称为“衣下烧伤”。 (3) 烧伤多较浅:以Ⅱ°为主,核爆炸产生的热辐射虽有很高的能量,但作用时间很短,随距离增大而削弱,且人员穿戴的衣帽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距爆心较近的暴露人员,可发生大面积的Ⅲ°烧伤,但常因复合其他损伤,伤势过重而当即死亡。活存的伤员中,特别是杀伤区外圈者,多为Ⅱ°烧伤。 (4) 常遗留瘢痕疙瘩:日本原子弹烧伤伤员中,瘢痕疙瘩发生率高达34.7~78.7%。表现为愈合的烧伤伤面瘢痕增生,局部搔痒、发热、过敏,在伤后半年至一年最严重,两年左右进入减退期。但以后如在此部位施行手术,又可能再发。 诊断和治疗 热辐射烧伤深度、面积的估计、伤情分类、急救和治疗等与火焰烧伤基本相同。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❶热辐射烧伤伤员数量多,常大批发生,因此在医疗力量和药材供应的组织和思想上均应有充分准备。既要节约又要讲究实效;既要抢救好伤员又要迅速、有效率,分秒必争。 ❷热辐射烧伤伤员常复合其他损伤,如放射伤、冲击伤等。这类复合伤伤员,治疗的复杂性或预后均较单纯热辐射烧伤者严重,因此在检查、分类上均应十分慎重,诊断务求准确,以免增加处理上的复杂性。 ❸热辐射烧伤大都较浅,多系浅Ⅱ度,除颜面和会阴部外,创面经清洗后,如条件许可,争取采用包扎疗法,对后送、护理均较方便,如无继发感染,一般在10~14天左右可获愈合。 ☚ 磷烧伤 冷伤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