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柳宗元《渔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柳宗元《渔翁》柳宗元《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公元805年,唐宪宗李纯继位,改元永贞,轰动一时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了,做为革新派的主要人物之一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 (今湖南省零陵县) 司马,在那里渡过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由积极参政,变革图强的朝廷要员一变而为远离朝政,无所事事的永州流犯,这个变化给诗人精神上的打击是沉重的,但诗人未向黑暗势力屈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封建士大夫所崇尚的人生哲学。因仕途受挫已尤法兼济天下的诗人,此时转而向往隐居以期能独善其身。永州虽地处荒僻,远离朝廷,但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美好而又神秘。她深深地吸引住了诗人,使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了温暖和慰藉。诗人在永州寻幽访胜,登山临水,于游览当中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歌,借以排遣胸中的愤懑,寄寓自己的理想,抒发个人的情怀。《渔翁》这首小诗即作于此时。 这首诗只有六句。诗中的渔翁实指诗人自己,亦即《江雪》诗中那“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一二两句写渔翁游览西岩,乐而忘返,当晚便住在了那里。拂晓起来,汲水煮茗,燃竹为炊。三四两句写晨雾初散,旭日东升,山岚竹林,一片曦明。可茶足饭饱的渔翁怎么却不见了呢? 忽从湘江之中,绿水之上,传来了船橹发出的悦耳的“欸乃”之声,原来渔翁早已乘船而下了。五六两句写顺流而下的渔翁,回首天际,只见那西岩之上,几朵缭绕舒展的白云似要追逐而来。诗写到这里便结束了。但诗中所包蕴的内涵却还远远未曾道尽,令人浮想联翩,玩味无穷。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是那样的清新、美丽而又多姿多彩。清湘、楚竹、红日、青山、绿水、白云,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是一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后的诗人眼中的世界,与黑暗、腐败的官场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达出了诗人远离官场,复归自然后的轻松、喜悦的心情。在这个世界里,只有渔翁自己独往独来,随遇而安。刚才还“汲清湘燃楚竹”以自炊自饮; 一会儿又荡桨击舟,直下中流; 接着是回首天际,若有所思。这一切,虽不免给人一种孤独和冷寂的感觉,但突现出来的却是诗人孤芳自赏,怡然自得的心绪和超凡脱俗,闲云野鹤的生活情趣。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在观望西岩之上那自由自在, 随风飘荡的白云之中, 顿有所悟, 表明了诗人顺乎自然,忘怀机心,于世无争的出世的思想。 该诗的内涵是如此的丰富,境界又是这样的深远,但整首诗中却无一句一语直接言情道志,而是句句写景,却又景景关情。使自己那丰富、细腻、真实的思想感情通过新鲜、生动、可感的客观景物完整地传达出来,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该诗的另一特点便是“寄至味于淡泊”,如诗的最后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后一句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表面上看,只是用以刻画诗人的闲适和恬淡而已,实际上诗人却赋予它以禅趣,通过悠悠白云表明自己归隐、出世的志向,可谓是淡泊当中暗含着深趣。苏东坡对柳宗元的诗是颇为推重的,他除了直接评论该诗为:“熟味此诗,有奇趣”外,还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说:“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有不逮。独韦应物、柳子厚发纤穠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馀子所及也”。这一评价对于本诗也是完全适用的。 柳宗元《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汲:打水。欸乃:划桨的声音。 入选理由: 借写渔翁生活来表达诗人向往自由的写景抒情名篇。 诗词赏析 湘江边真有这样的渔翁,江湖中真有这样的自由。 这首诗大概是作者在永州(今湖南零陵)居住了较长时间之后所作的。刚来时的苦闷强度减弱了,孤独的抗争意志淡化了。他在思考以一己之力如何能抵抗专制集团的高压暴力,古往今来的宦海浮沉中,个体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和不测,还不如在山水之中寻求苦闷的排解。于是写《永州八记》以抒情见志,写本篇诗歌以寄托人生理想。 本篇画面迭出,动感很强,色彩变幻,很有视觉冲击力,与《江雪》死一般的静止大不相同。渔翁的生活情状是作者从夜里取景到朝日照耀之后的一段,从渔翁的动作和视野变化来分解组合。画面的背后是渔翁不问世事,远离尘世,远离纷争,远离烦恼的悠然,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方式。更深层的解读是表达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人生价值取向,希望在自然中释放自由心情,消除烦恼,如同渔翁那样生活。 本篇突出“自由”主题,于是形式也随意配合,是一首只有六句的古诗。因为随意,结构便成了后人的话题。苏轼曾说最后两句“虽不必亦可”,意思是删去还更好,“欸乃一声山水绿”境界优美含蓄。再加后两句就留下了痕迹,一是有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在前,二是向往自由说得太露。到了清代的古文大师刘大櫆手里,后两句干脆不用,明白地说是绝句诗了。当然,认为不能删的也有。明代文人领袖李东阳就认为“若只用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 柳宗元《渔翁》柳宗元《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诗作于永州,与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同时。诗中首句的“西岩”即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里的西山。所咏的渔翁,既是写实,同时也有几分自况。 诗共六句,每句都是一个逼真的、令人玩味的画面,而这画面之间又有着有机的联系,如同一组动画似的构成一个具有意境的完美的艺术整体,第一句写夜景,渔翁傍岩而宿,起句看似平常,却以“离群索居”为后面的“孤高”埋下伏笔。第二句写晨景,“晓汲清湘燃楚竹”,如果只说汲水燃柴,那便一般化了。而这里强调的是汲清湘之水,燃楚地之竹,这就赋予描写对象以超凡绝俗的意蕴,象征着诗中人物孤高清奇的品格。第三四句写日出时的情景,“烟销”二字与第二句意紧密扣接。“日出”而“不见人”,画面的空白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和出其不意的悬念:渔翁哪里去了?远远传来的“欸乃”之声似乎又透露了他的踪迹,但这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朦胧影象使我们对他产生更有兴味的追踪。“欸乃一声山水绿”是全诗最精彩的妙笔,在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因而觉得山水也似乎绿得更加可爱了——听觉对视觉产生了锦上添花的效果。欸(ai)乃,摇橹声。绿,读lu。 结尾两句是全诗一段绕梁不绝的余音,这里诗人仍不让我们见渔翁的真面目,只让我们看到他乘着扁舟自“中流而下”时回眸“天际”的侧影,而正面给我们的是回眸中的景色: “岩上无心云相逐。”此处诗人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典故:无心于世的渔翁为“无心”的白云相逐相从,相互为伴,渔翁即诗人的自我与白云一样自由自在,超脱尘俗……正可谓言已尽而意未尽;言犹尽而意无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