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蒙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蒙古Mongolia国名。中国史籍称蒙兀室韦、韈劫子、梅古悉、谟葛夫、 毛割石、毛揭室、萌古子、蒙国斯、蒙古斯、盲骨子、蒙古里、忙豁勒、蒙兀儿等。在今亚洲中部内陆。自中国元代以后正式使用蒙古之名。原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称外蒙古。1921年宣布独立,成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 蒙古Měnggǔ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乃 “蒙兀”之音转,其意为“银”。《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蒙古méng gǔ旧时北京地区镖行谓银子。 外国 外国外(外域) 番(番邦;番地;外番) 边国 异国 异域 异邦 异地 异乡 异族 异方 海邦 海表 洋邦 殊域 另见:国家 世界各地 ☚ 中国 各种状态的国家 ☛ 蒙古中国民族名。唐代始见于记载,称“蒙兀室韦”或“蒙瓦”, 为室韦联盟部落之一。两宋、辽、金时, 史籍上有“萌古”、“朦骨”、“盲骨子”、“蒙古里”等不同译称。初分布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后向西逐渐发展到鄂嫩、克鲁伦、土拉三河上游肯特山一带。以游牧和狩猎为业,后期有农业萌芽, 也与契丹、女真、畏兀儿等进行交换。与辽有聘使往来, 并接受其封号。金时,势力壮大,与金保持往来,也不断进行争战,一度迫金割地议和。同时亦常与札刺亦儿部、塔塔儿部等交战。合不勒罕时统一部众, 渐成为蒙古地区强部之一, 始有“汗”号。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 蒙古部首领成吉思汗相继战胜札答兰、泰亦赤兀、篾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等部,统一大漠南北, 建立蒙古汗国,形成统一的民族整体, 是时, “蒙占”由原来的部落名称, 变为民族名称。成吉思汗制定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设置必要的国家机构, 初以畏兀儿字记蒙古语。结束部落争战, 抑止金人剿杀,安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是后,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开始南下和西征,先后并西辽,降西夏,灭金朝,亡南宋,建立元朝政权(1271—1368年), 势力扩展到中亚和南俄等地。对我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蒙古亚洲中部、蒙古高原北部国家,全称蒙古国。1924年11月26日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92年2月改称蒙古国。东、西、南三面与中国接壤,北邻俄罗斯。国土面积156.65万km2。是世界上第2大内陆国家。人口242.28万(1998年底)。首都乌兰巴托。1949年10月16日与中国建交。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和高原,平均海拔1580m。1000m以上的地区占全境81.2%。西部有蒙古阿尔泰山,自西北向东南蜿蜒1500km,一般海拔4000m以上,最高峰友谊峰(奈拉姆达勒山),在中、蒙边界上,海拔4374m。中部杭爱山脉约700km,一般海拔3000m左右。南部地势平缓,海拔1000m左右。戈壁占全国面积1/3,其中沙漠占3%。境内有300多处高温和低温矿泉。蒙古属典型的大陆性高寒气候。年平均气温在-6.6~3.9℃,1月-15~-35℃,7月18~26℃。年较差平均为35~50℃,最大可达90℃。日较差亦大,平均为20~30℃。冬季蒙古北部形成高气压中心,是亚洲“寒潮”源地之一。年降水量200mm左右,西北部山区可达400mm,中部山麓地带150~200mm,南部戈壁区减至20~100mm。蒙古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552亿图格里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300图格里克。1998年12月汇率:1美元=902图格里克(蒙货币)。地下资源丰富。现已探明有80多种矿产,其中煤蕴藏量约500亿~1520亿t。森林资源较丰富,木材蓄积量为12亿m3。工业以轻工、食品、采矿和燃料动力工业为主。1998年工业产值为2343亿图格里克。1998年农业播种面积为32.54万hm2。1998年底,牲畜存栏数约为3290万头,育羔991.15万只。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铁路担负全国货运量的3/4和客运量的1/3。1998年全国总货运量为886.73万t,总客运量为0.815亿人次。1997年运输总收入为650亿图格里克。铁路总长1800多km,公路总长约5万km,其中硬面公路1200km。至1995年11月,全国共有飞机近30架,航线总长约4万km。有国际机场1个。国家实行免费普及普通教育制。1996年全日制普通教育学校664所。1998年有学生44.71万人。1998/1999年度,一年级新生达6.99万人。现有高等院校60多所,在校学生约3万人。截至1996年4月,在蒙古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321名留学生、研究生。截至1998年9月,蒙古在17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685名留学生、进修生,其中805人为自费生。截至1996年5月,文盲占人口的近10%。蒙古2004年底人口253.32万。国庆节——那达慕7月11日。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约11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77美元(2003)。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0.6%。通货膨胀率11%。注册失业人数3.56万人。 蒙古 蒙古Menggu位于亚洲东部,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3人,是个地广人稀的内陆高原国家。地势较高,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约占全境的4/5以上。西部、北部和中部为山地,除中北部的肯特山脉较低外,其他各山脉的主峰都超过3000米。东部和东南部是比较平坦的高原,一般海拔1000米左右,在高原低缓的丘陵间分布着“塔拉”(浅盆地)和“诺尔”(向心状水系潴成的内流湖)。境内草原、戈壁和沙漠广布,其中戈壁约占1/3,沙漠仅占3%。河流多集中在中部和北部地区。 ☚ 东亚 朝鲜 ☛ 蒙古 蒙古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其先世,原居住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 流域山野森林中,从事于狩猎生活。《旧唐书》称这个部落名为“蒙兀室韦”。约在10世纪初,蒙兀室韦由望建河流域西迁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发源地不儿罕山(今大肯特山),由狩猎过渡到以游牧为主。此后,迅速蕃衍出众多氏族和部落,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哈等为部落集团中较著名者。各部贵族出于对财富的贪欲,彼此间常因掠夺人口和畜产互相攻伐。经过长期争战,分裂与改组,逐步形成蒙古、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五大对抗集团。蒙古部的首领铁木真首先联合札答兰部札木合和克烈部王罕,逐次击败塔塔儿、泰赤乌、蔑儿乞等部,继而又与王罕合兵击败札木合,随后又击败与自己多年合作的王罕和克烈部,削平乃蛮部,建立起以蒙古部为主体,吸收和融合聚居于漠北地区诸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而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铁木真在以武力统一蒙古各部的同时,于1206年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 (大聚会) 上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1260年忽必烈自立为蒙古大汗,建都中都 (后改大都)。于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元”,史称元朝。1279年,元灭南宋,蒙古军全面统一中国。蒙古族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分别聚居于岭北、辽阳、甘肃等行中书省。此外,在西北各宗王领地和中原各地也有散居的蒙古族人。蒙古族的代表——蒙古贵族君临全国,并使其政权延续近九十年,这在中国少数族史上属首创。元世祖忽必烈以其实施的较为全面的统治政策及其雄才大略使元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方面呈现出繁荣景象。自元成宗(1295~1307年)以后,元朝统治出现了危机,朝政腐败,赋敛苛重,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互交织,阶级矛盾日趋尖锐。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建立明朝,同年,派军北上灭元。元朝残余势力北迁,史称北元。蒙古族分为多个部落。为统一蒙古族各部,清代康、雍、乾三朝多次用兵,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才将蒙古族全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蒙古族的一般家庭由双亲和子女构成,已婚子女另立门户,幼子与父母同居,有继承财产权。男子只能娶他部女子为妻。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男子喜戴蓝、黑、褐色帽或束红、黄色头巾;女子平时以红蓝布缠头,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牧区饮食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肉、奶及蔬菜。蒙古人嗜饮砖茶。牧区人多居蒙古包;半牧半农区则出现了与蒙古包外形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 农区则多居汉式平房,且聚为村落。男女老幼出行均以马代步。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蒙古地区之前,大都行土葬,葬时有随葬品,葬后将坑填平,以免被盗掘。藏传佛教传入后,废除人殉制,实施火葬。此外,也有行金葬(天葬)、木葬 (树葬)、水葬 (弃于河) 的。 ☚ 兀良哈 哈萨克 ☛ 蒙古 蒙古Menggu位于中国和原苏联之间,东、南、西三面与我国为邻。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一部分,俗称“外蒙古”。1921年爆发人民革命,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面积15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4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3人。地处蒙古高原北部,绝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和高原,平均海拔1 580米。地形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高峻的阿尔泰山雄居蒙、中、苏三国边境;杭爱山脉坐落中部;东北为山势平缓的肯特山脉,东部和东南部为低山、丘陵,浅盆地和内陆湖分布其间;南部为戈壁和沙漠,戈壁占全国面积的1/3,沙漠面积占3%。为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是东亚寒潮源地,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干热,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短。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草原面积广阔,约占领土面积的3/4以上,畜牧业是主要经济部门,养羊、牛、马、骆驼。游牧业为主。50年代后开始发展种植业,种植春小麦、甜菜、马铃薯等作物,经营粗放,多集中在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以畜产品加工为主,有皮革、靴鞋、马具、毛毡、乳肉食品、木材加工、纺织、缝纫等工业。机械制造业落后。工业集中在北部城市,首都乌兰巴托集中了全国1/4的人口和1/2的工业产值。矿产资源较丰富,已开采的有煤、铜、钼、金、莹石等,额尔登特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铜钼矿产地。 蒙古 ☚ 东亚 朝鲜 ☛ 蒙古Mongolia位于亚洲中部蒙古高原上。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家。人口201.86万(1987年),蒙古人占90%。地广人稀。首都乌兰巴托。西、北部多山,东部多丘陵、平原,南部戈壁占国土的1/3。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畜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工业以轻工、食品、采矿为主。 蒙古东亚内陆国家。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人口219万(1990年), 兵力1.45万人(1991年)。1949年10月16日与中国建交,1962年两国签订边界条约。 蒙古 蒙古全称蒙古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中部,是一个内陆国家。同中国和苏联毗邻。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地势较高,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全境平均海拔1580米。西部和北部多山,东部为丘陵平原,南部为戈壁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沙漠占总面积的3%左右。境内主要山脉有阿尔泰山、杭爱山、肯特山等。最高峰为乃拉姆达勒山,海拔4374米。主要河流有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克鲁伦河。全国第一大湖为乌布苏诺尔湖,面积为3350平方公里,还有库苏泊等湖。属典型的大陆性高寒气候,干旱少雨,季节变化明显。年均降水量200—25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7℃,无霜期仅90—110天。人口200万 (1986年),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族等。主要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部分居民信奉喇嘛教。首都乌兰巴托。 ☚ 蒲甘 蒙巴萨 ☛ 蒙古Mongolia全称蒙古人民共和国。亚洲发展中国家,1992年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属于转轨经济国家。其国土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300万(1998年),首都乌兰巴托,货币名称图格里克。多年来实行严格的集中计划经济。64%的居民从事畜牧业生产。自1921年革命胜利至1989年,农业已从革命前单一粗放的游牧经济发展成多部门的综合农业经济。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部门之一。到1989年底,国民生产总值为9.9亿美元,人均473美元。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4%,农牧业占18.7%(1988年)。对外贸易的90.34%为前经互会成员国,其中对前苏联贸易占77.57%(1989年)。从1991年5月1日起实行经济私有化,大量国营工厂、企业将被出售。同时放开物价,绝大部分商品价格由市场自行调节。由于过去对前苏联依赖很深,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危机导致蒙古社会和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1991年与1990年相比,国民收入下降12.8%,农牧业总产值下降2.4%,牲畜总头数减少40万头、工业总产值下降11.7%,外贸下降了62.9%。外贸伙伴已由前经互会国家转向亚洲和西方国家。出口以活畜、畜产品、原木、水泥为主,进口以机械设备、燃料、化学制品为主。1997年,其外国直接投资额为700万美元,外债总额为7.18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9%(按现值)。1998年,其商品出口额为4.18亿美元,进口额为4.43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为10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72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70位。同年的国际储备总额为1.03亿美元。 蒙古meng guMongolia 蒙古Mongolia 蒙古❶中国北方民族名。两宋、辽、金时又有萌古、蒙骨、朦骨、毛褐、盲骨子、毛割石、蒙古里等不同的汉字音译。唐代为室韦之部,称“蒙兀”或“蒙瓦”,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东南邻黑水靺鞨,西接大室韦,北为落俎室韦。回鹘汗国亡后,乘漠北无强有力政权,逐渐西徙,进入蒙古高原东部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肯特山一带,分为※都儿鲁斤、※尼伦两大支,繁衍形成众多的部落。主要从事游牧与狩猎,并“以牛羊驼马皮毳之物与契丹为交易”(《契丹国志》),同女真、畏兀儿等民族也贸易交换关系。与辽朝有聘使往来,名义上臣属于辽朝,按受其“详稳”、“令稳”等官号。辽末金初,势力逐渐强大,各部趋向联合,推举合不勒汗、俺巴孩汗等为首领,发展为漠北强部之一,始有汗号。与札剌儿、塔塔儿等有宿怨,屡相争战,对金朝亦时战时和。自忽图剌汗死后,各支贵族争夺汗权,内部一度陷入纷争。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崛起,统一内部后,相继战胜强敌,兼并蒙古高原各部,于宋开禧二年(1206)建立大蒙古国(也客·忙豁勒·兀鲁思),控制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达阴山,北抵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在整个蒙古高原普遍推行千户制;扩建“怯薛”(护卫军、禁卫军)制,初步建立司法、行政、赋敛制度,逐渐形成回鹘体蒙古文,使蒙古政治、经济、文化都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凡属蒙古语族之其他各部,亦皆以蒙古人自居,遂由突厥化蒙古人和蒙古化之突厥人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整体,自是“蒙古”由原来的部落名称,演变为整个民族的名称。是后,大蒙古国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开始南下和西征,先后并西辽(1218)、降西夏(1227)、灭金朝(1234)、亡南宋(1279),并向外扩张,进行三次西征,将势力扩展到中亚与南俄等地,建立了元朝和四大汗国,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为朱氏明朝所灭,进入中原之蒙古人部分退回蒙古高原,部分留居内地而渐与汉族融合。 蒙古民族名。汉籍最早记载于《旧唐书》,称“蒙兀室韦”。两宋、辽、金时有“萌古”、“朦骨”、“蒙古里”等二十余种汉文音译。蒙古就是由蒙古室韦部落一支发展而来,原居住在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约在八世纪时开始西迁于斡难河和怯绿连之间,即今鄂嫩、克鲁伦、土剌河及肯特山一带,以后逐渐散布到外兴安岭到阿尔泰山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它们分成许多部落,多数过着游牧生活。辽、金时已经处于奴隶社会。十三世纪初,孛儿只斤氏贵族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铁木真被推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便成为各部的总名称。蒙古汗国最盛期间,包括钦察、察哈台、窝阔台、伊儿四大汗国及蒙古本土、黄河北的亚欧广大地区。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统一全中国,蒙古民族成为统治民族。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被推翻,少数蒙古贵族被迫退回蒙古草原,很多蒙古族人留居中原的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福建、云南等地,从事农业生产。蒙古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祖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