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柳宗元·渔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柳宗元·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诗是作者贬官永州时所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评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夜话》所引)。苏东坡认为诗歌不能满足于表现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而应该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奇趣”。他认为这首《渔翁》就富于“奇趣”。那么,奇趣何在呢?

诗歌一开始,塑造了一位不合流俗的渔翁形象。渔翁即“渔父”,出自《庄子·渔父》与《楚辞·渔父》,指那种隐身避世、垂钓自适的高人隐士。《庄子》中的渔父抨击了孔丘的仁义之道,《楚辞》中的渔父劝告屈原不要过于留恋楚王。此后,渔父成了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富贵、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柳宗元当时因仕途失意,故以渔父自况,追求放浪山水的人生境界,以摆脱心中的苦闷。如果以为渔翁只不过是写一位打鱼的劳动者,就会误解全诗的旨意。刘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诗曰:“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其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为求得精神解脱而“赏心”山水,前者只是为了稻粱之谋。诗人笔下的“渔翁”与一般的渔者也有这种区别。柳宗元在政治上是积极入世的,此时他内心虽然很苦闷,诗中却表达了乐于归隐的情趣,这是一种异乎常情的心态,而这也正是苏轼所谓“奇趣”所在。

首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渔翁之义已如上述,而“夜宿”则以一个细节烘托了诗人对自然的挚爱。西岩即风景优美的西山,诗人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白天游览西岩,流连忘返,干脆夜宿山傍,由此可见诗人对山水是多么热爱!第二句“晓汲清湘燃楚竹”,表层意义是:第二天清晨,诗人点燃南国的竹枝,饮用清澈的湘水。然而,“清湘”与“楚竹”这两个意象都是比兴的手法,具有深层的象征意义。相传在遥远的古代,天子舜出征南方,他的两个妃子跟随,掉进湘水淹死了(《水经注》);又传说舜出巡南方,死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成雨,竹身因此为斑斑之状。“湘水”与“楚竹”都与这个悲剧故事有关。盛唐诗人李白作《远别离》一诗,通过这个传说抒发了自己的忧愤哀怨之情,此后,这两个意象更富于悲剧色彩了。柳宗元贬官于湘水楚竹之地,虽然寄情山水,但是并没有完全忘怀现实,也寄寓着忧愤之情。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这一句便是很好的例子。

下面一联以如画之笔描绘了一个“无人”的山水之境。烟雾渐销,红日升起,此时人们还未开始活动,四周一片宁静。渔翁从岸上来到船上,随着船桨的欸乃之声,山水都披上了一层绿装。水乡有雾之晨,必须等雾散之后才能见日,故先说“烟销”,后说日出,可见诗人体物之切。“乃一声山水绿”也是富于奇趣的说法,当他沉浸于山水时,至与“万化冥合”,忘却了自身与万物的存在,一声欸乃将他惊醒,周围不知何时已是一片绿色的世界了。

最后一联,直接表白诗人的闲适之情。“岩上无心云相逐”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自然界的无心之物与人世间的机诈相对而言,呈现出自然适意的意境,这也就是渔翁所追求的境界。关于这最后一句,苏轼、王士祯等人认为可以不要,因为前四句已经完美地表达了这种意境,这一句破坏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但是,刘辰翁、王世贞等认为这一句也是全诗整体的一部分,不可删掉。关于这一联的争论,说明这首诗是非常出色的,欲删者也是爱惜之故。


《柳宗元·渔翁》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柳宗元·渔翁》

《柳宗元·渔翁》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关于这末两句,东坡却以为“虽不必亦可”。这不经意道出的批评,引起持续数百年的争执。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禛、沈德潜同意东坡,认为此二句删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王世贞认为不删好。刘辰翁以为此诗“不类晚唐”正赖有此末二句(《诗薮·内编》卷六引),李东阳也说“若止用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怀麓堂诗话》)两派分歧的根源主要就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苏东坡欣赏此诗“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二句,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结,不仅“余情不尽”(《唐诗别裁》),而且“奇趣”更显。而刘辰翁、李东阳等所菲薄的“晚唐”诗,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奇趣。删去此诗较平淡闲远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显,“则与晚唐何异?”两相权衡,不难看出,后者立论理由颇欠充足。“晚唐”诗固有猎奇太过不如初盛者,亦有出奇制胜而发初盛所未发者,岂能一概抹煞?如此诗之奇趣,有助于表现诗情,正是优点,虽“落晚唐”何伤?“诗必盛唐”,不正是明诗衰落的病根之一么?苏东坡不著成见,就诗立论,其说较通达。自然,选录作品应该维持原貌,不当妄加更改;然就谈艺而论,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