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儿童道德认知ke’erboge ertong daoderenzhi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L.kohlberg)在对前人认知理论研究证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套理论。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发展的,有一定的发展顺序。成熟的标志是能够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形成正确的道德原则。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❶前习俗水平(7岁前)。特点是:未形成真正的道德标准,对好或坏的评价敏感。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服从与惩罚为定向。道德判断标准为,表现好受奖,表现不好受罚;二是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儿童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上,按快乐原则行事。
❷习俗水平(7岁后)。倾向于以常规道德评价道德行为,特点是维持习俗的秩序和符合他人的愿望。分两个阶段,一是以好孩子为定向,二是以法律和权威为定向。
❸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准则来支配道德行为,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以社会契约与个人权利定向,二是以普遍的原则为定向,道德即良心的决断。柯氏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了近30年的研究,目的是为帮助儿童发展更加复杂的推理形式。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同个性发展一样,具有阶段性,道德发展是人际互相影响的结果。道德发展的阶段是普遍的、跨文化的,对儿童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