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柔膜菌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柔膜菌目Helotiales

子囊盘表生或埋藏在寄主组织内而不生于子座中的一类真菌,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是无囊盖盘菌中最大的目。子囊盘形状多样,如棍棒状、蘑菇状(腐生性盘菌)、杯状和盘状等。肉质、软骨质或革质,中型到大型,有柄或无柄,通常淡色,很少暗色。囊盘皮厚,由菌丝组成。子囊棍棒形或圆柱形,常有侧丝(Nelecta例外),子囊形成子实层,无囊盖。顶部开裂成孔,具一遇碘液变蓝色或不变蓝色的顶孔,子囊孢子从孔口释放,而不是启开囊盖释放。子囊孢子单胞或多胞,无色或有色,表面光滑或具纹饰,形状多种,从卵圆到圆筒状,但一般不呈丝状。


柔膜菌目常见属的形态特征
1.核盘菌属; 2.链核盘菌属; 3.葡萄孢盘菌属; 4.假盘菌属
(仿B. C. Sutton及周茂繁)


该目绝大多数腐生于土壤、粪便、烂真菌或朽木上,也有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寄生高等植物各部分,引起烂叶、烂花、烂果等局部性侵染病害,分布亚热带或温带。除导致植物病害外,该目真菌可形成有益的外生菌根或提供杀菌剂抗性测定的敏感菌。
该目原是南费尔特(John Axel Nannfeldt) 1932年建立的,分成皮盘菌科等6个科。丹尼斯(RichardWilliam George Dennis) 1968年转移星裂菌科另组成该目。科夫(Richard Paul Korf) 1973年基本接受了丹尼斯对该目的分科意见。该目现分8科,225属,约1750种。重要的病原菌科有核盘菌科(Sclerotiniaceae)和皮盘菌科(Dermateaceae)。重要病原属有: 核盘菌属,链核盘菌属,葡萄孢盘菌属,假盘菌属等(见图)。
核盘菌属(Sclerotinia Fuck.)在寄主表面或组织内形成菌核,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杯状或盘状,褐色。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阶段。常见种核盘菌[S.sclerotiorum (Lib.) deBary]世界性分布,引起多种植物幼苗猝倒和软腐。
链核盘菌属(Monilinia Honey),子囊盘从假菌核生出,漏斗形或盘形,淡紫褐色。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无性态为丛梗孢属(Monilia)。常见种是核果链核盘菌,引起桃、李等核果类褐腐病[M.laxa(Aderh et Ruhl.) Honey]。
葡萄孢盘菌属(Botryotinia Whetzel)在寄主的角质层或表皮下形成圆形的菌核,从菌核抽出子囊盘。子囊盘杯状至盘形,褐色。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无性态为葡萄孢属(Botrytis)。常见种有富氏葡萄孢盘菌[B.fuckeliana (de Bary) Whetzel]为害多种仁果类和核果类果实,引起腐烂病。
假盘菌属(Pseudopeziza Fuck.),子囊盘产生在表皮下的子座上,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浅色,基部有发达的囊盘被,侧面无囊盘被。子囊孢子单细胞,无色,椭圆形。侧丝粗短,无色。寄生真菌,引起植物的叶斑病。无性态缺乏或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或盘二孢属(Marssonina)。常见种如苜蓿假盘菌[P.medicaginis (Lib.) Sacc.],为害苜蓿的叶片,叶柄和茎部,引起苜蓿褐斑病。

柔膜菌目Helotiales

子囊菌亚门,盘菌纲。菌丝有隔膜,菌丝体繁茂,淡色至褐色。有性生殖时产生的子囊盘表生或埋生在寄主组织内,或从菌核、假菌核上生出,杯状至盘状,肉质、软骨质或革质,淡色或暗色,有或无柄,囊盘被厚或不发达,囊层基大部分组织呈菌丝状或拟薄壁组织状。子囊多个,圆筒形或棍棒形,与侧丝并列形成子实层,早期外露或在子囊和子囊孢子成熟前外露,子囊壁单层,两侧壁薄,顶壁稍厚,有顶孔。子囊孢子8个,卵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单胞、双胞或多胞,无色至褐色。无性态为葡萄孢属(Botrytis)和丛梗孢属(Monilia)等,有些种类无性态未见。陆生,腐生或寄生,营寄生的种类引致花腐、果腐、灰霉和叶斑等症状。本目有核盘菌科和皮盘菌科等8科,含核盘菌属、链核盘菌属和双壳属等200余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