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枯鱼过河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枯鱼过河泣

典源出处 《乐府诗集》卷七十四古辞 《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 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𫛎,相教慎出入。”
释义用法 失水的枯鱼被人带着经过河上时,它不禁哭泣,后悔莫及。它寄信给河中的鱼儿们,叫它们不要随便出入。后以此典表示事后悔恨或记取教训。
用典形式
【枯鱼】 清·顾炎武:“枯鱼问河鲂,嗟哉亦何及。”
【过河鱼】 清·黄遵宪:“相戒鲂𫛎休出入, 吞声私泣过河鱼。”
【戒鲂鲤】 明·陈子龙:“枯鱼戒鲂鲤,别叶念夭矫。”
【枯鱼泣】 宋·陈师道:“枯鱼虽泣悔可及,莫待西江与东海。”
【寄书鲂𫛎】 明 ·徐渭:“枯鱼已无及, 寄书教鲂𫛎。”
【枯鱼过河泣】 宋·黄庭坚:“请天行泽不汲汲,尔亦枯鱼过河泣。”宋·陆游:“羞为老骥伏枥悲,宁作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

汉乐府篇名。《乐府诗集》列入卷七四《杂曲歌辞》。此为以鱼拟人的寓言诗:“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𫛎,相教慎出入。”通过“枯鱼”作书的情节虚构,喻示世途艰危、审慎方能避祸的人生规戒,正如张荫嘉所评:“此罹祸者规友之诗。出入不谨,后悔何及;却现枯鱼身而为说法。”(见《汉魏乐府风笺》卷一四)小诗内涵深邃,形式新颖,表现出民歌作者活泼丰富的艺术构思和想象能力。

☚ 缓歌行   古歌 ☛

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𫛎,相教慎出入。
 在汉乐府民歌中,以寓言体的形式写出的诗歌,无不具有极活泼动人的想象力。如 《雉子班》 中对雉鸟的描写,《乌生》 中对乌鸦的描写,《蜨蝶行》中对蝴蝶及燕的描写等,无不通过神奇的想象,通篇的比喻,给人以启迪。《枯鱼过河泣》也是一篇与之相媲美的佳作。
 枯鱼,即干鱼。干鱼自然没有了生命,昔日曾在水中欢快游动的鱼,那是充满活力的,在水中自由往来,好不快活!可当它被人捉住之后,离开水而死去,以致晒成了鱼干。好不悲哉!但此诗的作者,却赋予了它生命,想象出枯鱼又回到了河中,一边游动,一边哭泣,后悔自己以前不小心而被人捉住,乃至变成了鱼干。但一切都来不及了,悔之晚矣。枯鱼为了告诫自己的同伴, 不要像它一样遭此厄运, 便写了一封信给鲂鱼和𫛎鱼,让它们记住:出入时千万要小心。“慎小心”,这是枯鱼以生命换回的教训,是血的代价。 鲂、𫛎, 不单指这两种鱼, 而是泛指鱼类。
 枯鱼虽然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悔恨,但它并没有就此而沉浸在无休止的哀叹之中,而是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并以此来告诫同伴,这正是枯鱼品质的可贵之处,也是人们要赞美它的地方,它那善良之心,时刻为同伴着想的 “作书”之举,是多么令人歌颂啊!
 透过这充满浪漫气息的寓言诗,似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而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就要处处谨慎,时时提防意外事情的发生,否则恐怕性命难保,从而反映了当时人们惴惴不安的心理。
 此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想象丰富,喻意深刻,耐人寻味,在乐府民歌中显示了独特的风格。

诗词《枯鱼过河泣》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𫛎:相教慎出入。

 
 【注释】 ①枯鱼:干鱼。②鲂(fang房):鱼名,形状跟鳊鱼相似,扁身细鳞,银灰色,生活在淡水中,肉味鲜美。(xu序):即鲢鱼。相教:互相告诫。
 
 【译文】 干鱼过河不住地哭泣,后悔哪里还来得及!写封信给鲂鱼和鲢鱼:互相告诫出出进进千万要小心谨慎。
 
 【集评】 清·朱嘉征:“悔过之诗也。古人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只争先著耳。作书鲂𫛎,使豫为慎焉。”(《乐府广序》卷十三)
 清·李因笃:“枯鱼何泣?然非枯鱼则何知泣也?写得生动。‘过河’字用得妙,‘作书’更奇想。”(《汉诗音注》卷七)
 清·顾茂伦:“作书相教,奇;过河泣,亦警。”(《乐府英华》卷五)
 清·沈德潜:“汉人每有此种奇想。”(《古诗源》卷三)
 清·张玉谷:“此罹祸者规友之诗。出入不谨,后悔无及,却现枯鱼身而说法,大奇大奇。”(《古诗赏析》卷六)
 【总案】 这是一首寓言警世之作,《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诗以鱼拟人,写遭遇祸难者因自身不慎而后悔不及,于是现身说法,警告同类。这是对一种善良心理和人生经验的总结,值得生活在复杂社会中而涉世未深或盲目乐观的人们细加品味。诗内涵丰富,想象奇特,熔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炉,在汉乐府民歌中属别开生面之作。

历代诗词精品之《枯鱼过河泣》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枯鱼过河泣

 

李攀龙


 大鱼啖小鱼,小鱼啖虾䱇,虾䱇啖沮洳。啖多沮洳涸,请君肆中居。

 
 《枯鱼过河泣》乃乐府旧题,古辞云:“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𫛎,相教慎出入。”乃遭祸患者假鱼言警告同伴的诗。李攀龙这首仿民歌,不袭古辞之意,却从《庄子·外物》涸辙之鱼的故事吸取了一点灵感。故事中的那条快于死的鱼,对路人之许以远水相救十分愤慨,道:“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鱼儿离不开水,远水焉能救急!寓言止此而已。而李攀龙则别有新意。他运用现成的语言材料,创造了一个新的寓言,警告当时统治者:如果诛求无厌,最终会自食其果。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说法在民间早就流传着,它十分形象地反映了旧社会弱肉强食的丑恶现象。李攀龙接过这个比喻,添作三句:“大鱼啖小鱼,小鱼啖虾䱇,虾䱇啖沮洳。”这就增加了一个层次,生动地揭露了明代社会官污吏横行的情景,既有以黑吃黑,也有以恶欺善的现象存在。大抵是贪官压制吏,吏盘剥民,人民则只能任其宰割,处境悲惨有甚于虾䱇。“沮洳”指污泥,固然是虾䱇之所食。但人间饥民,也有食“观音土”如虾䱇者。当然,一旦人民落到这种田地,只有两条路,一是死,一是造反。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导致封建国家大厦的倾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李攀龙在诗末只轻轻点到为止:“啖多沮洳涸,请君肆中居。”这里的“啖多”和“君”表面上承上句“虾䱇”言,但在诗人描写的那个“大鱼——小鱼——虾䱇——沮洳”的食物链上,一环有亏,必殃及其余:沮洳涸则虾䱇绝,虾䱇绝则小鱼灭,小鱼灭则大鱼死。最后居枯鱼之肆的必然也有大鱼小鱼。诗人巧妙省去了一些环节不说,让读者自己去推想,“君”字所指便意味深长了。
 诗全用形象作寓言,极富哲理性。大鱼、小鱼、虾䱇等,实处在一个生态平衡系统中,一旦失去平衡,则祸无日矣。我们今天还可借来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如果人类对环境只开发利用而不注意保护,也势必有一天“啖多沮洳涸,请君肆中居。”诗可以兴也如此。

典故“枯鱼过河泣”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 可可诗词网

枯鱼过河泣

典源出处 《乐府诗集》卷七十四古辞 《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 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相教慎出入。”

释义用法 失水的枯鱼被人带着经过河上时,它不禁哭泣,后悔莫及。它寄信给河中的鱼儿们,叫它们不要随便出入。后以此典表示事后悔恨或记取教训。

用典形式

【枯鱼】 清·顾炎武:“枯鱼问河鲂,嗟哉亦何及。”

【过河鱼】 清·黄遵宪:“相戒鲂��休出入, 吞声私泣过河鱼。”

【戒鲂鲤】 明·陈子龙:“枯鱼戒鲂鲤,别叶念夭矫。”

【枯鱼泣】 宋·陈师道:“枯鱼虽泣悔可及,莫待西江与东海。”

【寄书鲂��】 明 ·徐渭:“枯鱼已无及, 寄书教鲂��。”

【枯鱼过河泣】 宋·黄庭坚:“请天行泽不汲汲,尔亦枯鱼过河泣。”宋·陆游:“羞为老骥伏枥悲,宁作枯鱼过河泣。”


乐府诗《枯鱼过河泣》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枯鱼过河泣

 

[汉]民歌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鱿,相教慎出入。

 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把这首诗归入《杂曲歌辞》。该诗借用寓言的形式表达了诗人遭遇祸患之后悲切警世的思想感受。
 全诗只有四句,前两句描写即将失去生命力的枯鱼流下痛苦的泪水,悲感自己的不幸与悔不可及的心情。赋枯鱼以人的情感,借鱼代其发声,其痛苦、悔恨,任其四溢。真可说是“无端说一件鸟兽草木,不明指天时而天时恍在其中;不显言地境而地境宛在其中;且不实说人事而人事已隐约初露其中”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这就是寓言诗的生色之笔了吧!
 这首诗的后两句,进一步写枯鱼自知气脉将尽,只好借此以告同类。这是诗的内质,是神的神。上两句写不幸者的悔悟,那只是诗的表形。倘若是不幸者能有“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及” (屈原《离骚》)的机会,何至于将作枯体呢?因此用亲身的痛苦遭遇告诫后来者,使人们对环境世态有理智的认识与处置,以此训为戒而“慎出入”,鲜明地显示了警世诫人的主旨。
 这首寓言体诗具有汉代诗歌运用丰富的想象表情达志的浪漫主义色彩。一般说来,寓言诗篇不外乎借物自况,以物寓意,见物兴感等,这样的构思运筹,得其一便可能得其诗神。而这首诗则是兴感、自况、寓意兼而有之。篇幅虽小,则诗外题旨深刻清晰,气象全生。

《枯鱼过河泣》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这首诗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属《杂曲》一类。是汉乐府的“菁华之菁华”。

诗的前两句“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使人骤然耳目一新。说的是一条从河里游过、上得岸来的鱼儿已经枯干了,它在悲痛地哭泣着,但是,这时再追悔哪里还来得及呢?言外之意是说它当初本不该冒然游上岸来。后两句“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更是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枯鱼写信给鲂鱼及鱮鱼,教他们当心谨慎,切勿出水上岸,以免遭祸患。

这该是一首遭遇祸患的人以所得的沉痛教训告诫同类的诗。诗中虽不曾告诉人们什么具体事实,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追悔莫及的痛切心情,却使人深切感受到在汉代战争、徭役和剥削的重重逼迫下,底层人民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命运。也反映了在当时统治者为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使许多善良的人横遭祸害的现实。真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这首寓言体的短诗,以枯鱼拟人,赋予它人的形象,会哭泣,会写信,实在是构思奇特,充满幻想,显示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这在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基调的两汉乐府民歌中是别树一帜的。


哲理诗《枯鱼过河泣》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 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𫛎, 相教慎出入。


 众所周知,汉代乐府民歌以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著称,但也有少数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例如《蛱蝶行》,写一只蝴蝶被燕子捉去喂小燕的故事,通篇用蝶的口吻叙述,从蝶的眼里看燕子的行动,告诫人们应居安思危。同样,《枯鱼过河泣》这首诗,也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以新鲜奇特的想象,借枯鱼过河泣而作书,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本篇选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卷74,属于“杂曲歌辞”。选材很新颖、很奇特。首句写枯鱼过河哭泣,暗示遇到了极大不幸。这种以事件的结局作为全诗起句的写法,引人注目,发人深思。“枯”,干也。一条死亡干枯的鱼尚能过河,过河后尚会哭泣流泪,这无疑是极不平凡的现象。作者赋枯鱼以灵性,以鱼拟人,尤其是一个“泣”字,极生动传神,抒写出它悲切的感情,使人仿佛听到它如泣如诉的哀怨。第二句进一步点出枯鱼的后悔莫及。叙述虽平淡,却使人急切地想了解事情的真象。三、四句写枯鱼写信告诫同类,具体指明后悔的原因在于出入不慎。枯鱼哭泣,已属奇想,诗人又让枯鱼写信给其他鱼类,更使人叹为观止!沈德潜感叹“汉人每有此种奇想。”( 《古诗源》卷3)张荫嘉读至此连呼“大奇大奇。”但细细品味,又觉得奇而有理,奇而有情。枯鱼将自己血和泪的教训总结出来,虽死而不忘友情,写信给鲂𫛎,告诫它们应小心谨慎,以免再遭不测。感情之深沉动人心弦。
 枯鱼的教训在哪里?在于出入不慎。“相教慎出入”一句,显示了全诗警世诫人的主旨。“适者生存”——这是世界上一切生物生存的法则。枯鱼是怎样由生变死的?诗里未作具体交代,只指出是由于出入不慎,离开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特定环境和条件。这就道出了一条真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生物的生命也不例外。人们为了免遭不测,或生活得更好,对自己周围的环境世态应有理智的认识与选择——这是这首诗给与我们的思想上的启示。
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kūyúɡuòhéqì

━━┃━┃ 喻誓死进击,不顾及失败的后果。语出《乐府诗集·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宋·陆游《闻敌乱有感》诗:“羞为老骥伏枥悲,宁作枯鱼过河泣。”

☚ 南风不竞   背城借一 ☛

枯鱼过河泣

【出处】 《乐府诗集》卷七十四古辞《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𫛎,相教慎出入。”
【释义】 干鱼被人带着从河上经过时,不禁哭泣,它要写信给河中的鱼,出入一定要小心。后以此典指事后悔恨或戒慎小心。
【例词】 过河鱼 寄书鲂𫛎 枯鱼过河泣 枯鱼泣 枯鱼泪 枯鱼戒 感枯鱼【用例】
〔感枯鱼〕 唐·钱起《罢官后酬元校书见赠》:“宦名随落叶,生事感枯鱼。”
〔寄书鲂𫛎〕 明·徐渭《辞言马两进士》:“枯鱼已无及,寄书教鲂𫛎。”
〔枯鱼过河泣〕 宋·陆游《闻虏乱有感》:“羞为老骥伏枥悲,宁作枯鱼过河泣。”
〔枯鱼戒〕 宋·晁补之《次韵四弟以道》:“斯文恶表襮,枯鱼戒所忽。”

枯鱼过河泣

汉乐府民歌,《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此寓言警世之作。“枯鱼过河”本就突发奇想而别有奇趣,而枯鱼能泣,拟鱼作人,使鱼具人之感情,则更觉亲切。那么枯鱼为何哭泣呢?为的是“悔复及”,后悔都来不及了。什么事后悔都来不及呢?“作书与鲂𫚈,相教慎出入”一告悔之所由来,是因为出入不甚;二戒后来者,且要小心出入,以免遭此祸。全诗以寓言结构,抒写受压迫者心中的痛苦和悲哀,揭露了汉代社会的冷酷无情。张玉谷《古诗赏析》言:“此罹祸者规友之诗,出入不慎,后悔何及。却现枯鱼而为说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