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林语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林语堂1895—1976

福建龙溪人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曾任北京大学英文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1954年起先后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等职。1966年到台湾定居。著有《开明英文读本》、《剪拂集》、《大荒集》、《生活的艺术》等。
原名:和乐
笔名:语堂、语、毛驴、岂、岂青、东君、有不为斋、驴、青、林玉霖、或堂、宰予、宰我、萨天师
西名Yu Tang、Lin Yutang、Y.T
别名:玉堂
人称:幽献大师、语翁

林语堂1895—1976

现代文学家。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再改语堂。福建龙溪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16年到北京清华学校任教。1919年入美国哈佛大学,专攻文学。后赴德国留学,1923年获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仍在清华学校任教。1924年被邀为《语丝》(周刊)长期撰稿人,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在反封建军阀斗争中,初主“费厄泼赖”精神(英文fair-play的音译,意思是不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斗争。当时林认为在政治斗争中对敌人也应该讲究仁义);后在鲁迅的针砭下,赞成“痛打落水狗”。因受段祺瑞政府通缉,返闽任厦门大学文学系主任。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文学。1934年创刊《人世间》 (半月刊),提倡“性灵”文学,反苏反共,攻击左翼文艺运动。1936年移居美国,于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有一部分著作对中国历史、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有所诬蔑。1947年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艺术文学组组长。1966年返台湾定居。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2年编成《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于香港去世。

林语堂

评林语堂
林语堂思想与生活
林语堂
八十自叙
陈蔼
一得
林语堂
林语堂撰 张振玉
桂林华光书店1944年版140页
(香港)新文化出版社1955年版309页
(台湾)文星书店1966年版181页
(台湾)德华出版社1978年再版143页
林语堂(介绍20世纪学术权威)尹雪曼等(台湾)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79年3月版
300页
林语堂与苏东坡
八十自叙
蔡炳焜
林语堂撰 宋碧云
(台湾)照明出版社1980年版72页
(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143
八十自叙林语堂撰唐强
(台湾)德华出版社1980年10月版143页
林语堂思想与生活
幽默大师林语堂
章太炎与林语堂
我的父亲林语堂
闲话林语堂
林语堂北上乐隐图
林语堂的半世纪良缘
林语堂等
袁牧
无象
林太乙
容天圻
羊汝德
黄肇珩
(台湾)德华出版社1982年2月版237页
*星岛晚报1954年4月20日
*中央日报1954年11月21日
*联合报1965,年2月10日
*新闻报1965年8月21日
*联合报1966年7月9日
*联合报1969年7月12日,*中华日报
1969年7月12日
谈幽默大师林语堂
时人汇志——林语堂
马五先生*快报1976年4月22日
国闻周报1930年7卷47期
我与林语堂先生往还的终始
林语堂与翻译
我的朋友林语堂
也谈南大校长林语堂
幽默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先生的写作生活
回忆童年
林语堂与陈六使一段恩怨
林语堂
曹聚仁
陶亢德
大华烈士
庄水
仲伟庭
黄肇珩
林语堂
向 阳
陈敬之
芒种1935年1期
逸经1936年11期
逸经1936年11期
*人生1955年9卷6期
*中国一周1958年448期
*书目季刊1966年创刊号
*传记文学1966年9卷2期
*艺文志1966年5期
*畅流1966年33卷5—9期,*早期新散文
的主要作家第85页
林语堂与郭沫若一场论战
林语堂自传(上、中、下)
秦明*艺文志1966年10期
*传记文学1968年12卷3、4、6期
林语堂和他的一捆矛盾黄肇珩*自由谈1969年20卷7期,*当代人物一
席话第31页

我看林语堂大师
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所认识的林语堂先生
林语堂先生:我的英文老师
陆瑶士
曾宝荪
陈石孚
薛光前
*畅流1969年39卷2期
*华冈学报1974年9期
*华学月刊1974年34期
*传记文学1976年28卷5期,*故人与往
事第125页
我的老师林语堂
追思胡適、林语堂两博士
我看林语堂
幽默大师林语堂剪影
评林语堂的一生
林语堂先生的文化功绩
十二月号专题人物:林语堂
追思林语堂先生
林语堂(1895—1976)
何 容
何聊奎
黄俊东
学 景
火 木
程靖宇
马星野等
徐 
*传记文学1976年28卷6期
*传记文学1976年28卷6期
*幼狮文艺1976年44卷1期
*益智1976年8期
*盘古1976年93期
*新闻天地1976年1470期
*传记文学1977年31卷6期
*大成1977年49期
*传记文学1978年32卷1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3册第103页
忆幽默大师林语堂
鲁迅与林语堂
林语堂述评——兼谈他同鲁迅的关系
浅谈林语堂
林语堂与《论语》
鲁迅与林语堂
林语堂生活之路——兼评林语堂的《八十自叙》
林语堂评传
“啼笑皆非”林语堂
林语堂论
林语堂(1895—1976)
林语堂
林语堂传略
林语堂(附林语堂语言学论著目录)
林语堂
新闻界名人介绍:林语堂(1895—1976)
陈 颐
秦志希
林志浩
金起元
周启付
温祖荫
万平近
张 梁
鲁 殊
高 云
贾逸君
李立明
张 梁
赵金铭
阿 英
*中外杂志1979年25卷4期
江汉论坛1981年5期
人物1982年3期
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4期
艺坛1984年3期
福建论坛1984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4年3、4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1期
人物杂志三年选集第230页
文艺论丛(14)第457页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学术第30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207页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下)第290页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3分册第71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13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72页
林语堂
林语堂
林语堂与周树人
幽默大师林语堂博士
林语堂的故事
林语堂
林语堂
林语堂
林语堂
林语堂无所不谈
林语堂(1895—1976)
林语堂论
鲁迅和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
张 梁
王世祯
陆丹林
李德安
晓 恬
李德安
刘 葆
赵 聪
余 惠
胡有瑞
方光后
胡 风
彭定安 马蹄疾
民国人物传第2卷第380页
*民国人豪图传
当代人物志第22页
*当代名人风范(4)第1161页
*当代名人故事第1辑
*访问学林风云人物(上集)第69页
*现代中国人物志第309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127页
*现代中国作家选论第151页
*现代学人散记第47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7册第279页
胡风评论集(上)第5页,作家论第84页
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上卷)第378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第327页
林语堂生平事略馨 陀漳州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第142页

林语堂

林语堂论
八十自叙
万平近
林语堂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43页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183页
林语堂在大陆施建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8月版370
林语堂在海外施建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版342
林语堂自传林语堂 刘志学主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318页
林语堂评传
林语堂传
刘炎生
林太乙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261页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305页
林语堂自传林语堂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369页,文汇月
刊1989年7期
林语堂传万平近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346页
幽默大师:名人笔下的林语堂 林语堂笔下的
名人
施建伟编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459页
林语堂
漂泊的书斋:林语堂的读书生活
幽默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传
林语堂传
林语堂的爱国之举
林语堂论
林语堂与谢冰莹
无言的诉说——参观台北林语堂故居
一团矛盾林语堂
林语堂评传
林语堂与东西方文化
林语堂向“文协”捐赠房产
林语堂与克罗齐
两脚踏东西文化——林语堂其人其文
林语堂和他的《中国人》
林语堂出国以后
林语堂、《中国人》及其他
林语堂在上海
王一心
周海波 阎开振著
施建伟
李 勇
施建伟
李萱华
唐 弢
李 奕
陈漱渝
秦瘦鸥
张 梁
陈平原
鲁 汉
顾国柱
陈平原
潘 淏
施建伟
高瑞泉
章克标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165页
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年版239页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274页
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370页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688页
团结报1987年5月16日
文艺报1988年1月16日
人民政协报1988年7月26日
团结报1990年4月14日
新民晚报1993年4月14日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1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3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6年1期
集美师专学报1987年3期
读书1989年1期
书林1989年3期
文汇月刊1989年7期
书林1989年9期
文汇月刊1989年10期

林语堂的三次恋爱
林语堂研究综述
林语堂与《京华烟云》
林语堂爱国思想研究
试论三十年代前半期鲁迅与林语堂的关系
施建伟
施建伟
经盛志
王才忠
吴禹星
名人传记1990年3期
福建论坛1990年5期
民国春秋1990年6期
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1期
“相得”与“疏离”——林语堂与鲁迅的交往史实
及其文化思考
陈漱渝新文学史料1995年2期
林语堂定居台湾前后
在新加坡协助林语堂创办南洋大学
林语堂和鲁迅“国民性探讨”比较论
赛珍珠和林语堂
三十年代的鲁迅和林语堂
林语堂与中西文化交流
万平近
黎东方
朱双一
张德文
董大中
沈 玲 鲍前程
新文学史料1995年2期
*传记文学1999年74卷4期
学术研究1999年8期
史林2000年1期
新文学史料2000年3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3期
比较文化视野里的中国人形象——辜鸿铭、林
语堂对中西国民性的比较
俞祖华 赵慧峰中州学刊2000年5期
林语堂:风烛残年文 同主编人类档案——中外名人之死第436页
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学家林语堂百年诞辰学术讨
论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1996)第266页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林语堂(1895—1976)
感时溅泪林语堂
幽默大师林语堂
李维民主编
黎 霞
汪仁泽 苏宝泉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32页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304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第350页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

散文家、小说家。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笔名宰予、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人。1916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19年留学欧美,获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1924年参加语丝社,是重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赴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1927年底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1931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创办、编辑《论语》《人间世》,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是论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36年后去美国,主要用英文写作。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4年出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定居台湾。作品有散文集《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等,另有英文写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8部。有《林语堂散文选集》和《林语堂文集》。

☚ 吴宓   张恨水 ☛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

见中华文学主体部分第26页。

☚ 赖和   陈虚谷 ☛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

原名和乐,玉堂,笔名有毛驴、宰予、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人。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进清华大学教英语。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后转德国莱比锡大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归国,在北京大学教授英语,1924年参加语丝社,为长期撰稿人之一。1926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同年五月到厦门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国学院秘书。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外国语编辑。1932—1935年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1936年在上海成立人间书屋,出版“人间丛书”。1936年8月携家出国,居留美国教书和创作,一度主持联合国教育文化组织文艺组。1952年创办《天风》月刊,1954年出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7年主编《当代汉英辞典》,1975年国际笔会第四十一届大会推选他为副会长,1976年3月病逝于香港。林语堂曾经是北大有名的“激烈”教授之一,在杂文集《剪拂集》(北新书店1928年12月版)中,他反对“尊孔读经”、“保存国粹”,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旧文化;在《祝土匪》中赞扬《莽原》社成员的“土匪” “傻子”精神,嘲弄“学者” “绅士”;他支持“五卅”爱国运动,支持女师大风潮,支持“三一八”群众运动,对北洋军阀及其帮凶痛加挞伐。但他也因一度鼓吹“费厄泼赖”,受到鲁迅的批评。“三一八”惨案证明鲁迅是正确了,他画了《鲁迅先生打落水狗图》,写了《讨狗檄文》、《打狗释疑》等,表示对鲁迅“益发信仰”。到了三十年代,林语堂参加过民权保障大同盟,编辑过“肖伯纳专号”,声援过一二九运动,但同时在他主编的《论语》等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性灵”、“幽默”的小品文;在杂文集《大薏集》、《行素集》中描写抽烟、西装、牙刷、月经之类琐事,攻击鲁迅和左翼作家。林语堂这时虽以高人逸士自居,但杂文的取材越来越琐屑,趣味越来越无聊,文体越来越古奥,鲁迅批评他们“已经下于五四前后的鸳鸯蝴蝶派数步了。”(《杂谈小品文》)林语堂在美国还用英语写了《吾国与吾民》《京华云烟》等书。

☚ 林祝敔   林默涵 ☛

林语堂1895~1976年

原名和乐,入大学时改名玉堂,后改名语堂。福建龙溪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19年赴美国留学,入哈佛大学文学系。1921年毕业,并转赴德国留学,先入殷内大学,半年后转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厦门大学国教院秘书,致力于音韵学、古代方言、现代方言研究和国语罗马字的研制。论文有《再论歌戈鱼虞模古读》、《古有复辅音说》、《汉代方音考》、《闽粤方音之来源》、《国语罗马字拼音与科学方法》等。论文收入1933年出版的《语言学论丛》。

林语堂

070 林语堂1895—1976

文学家、翻译家。原名和乐、玉堂,笔名毛驴、宰予。福建龙溪人。191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任教于清华大学。1919年赴美留学,后至德国研究语言学。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文教授。1932年发表了著名的《论翻译》,为翻译定下了3个标准:忠实、通顺、美。他在此文中将严复的翻译理论从纯文字的技巧提升到文艺心理的高度。继承发展了严复的“译事三难”理论,启发了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欧美从事教学、写作与翻译。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回台湾。1976年在香港病逝。译著甚丰,在海外有一定影响。除少量英汉译著(如《卖花女》、《励克文集》等)外,大部分是英译儒家经典,如《墨子》、《论语》等。主编《当代汉英词典》。

☚ 傅东华   郁达夫 ☛

林语堂

200 林语堂1895—1976

现代作家、学者。原名和乐,后改语堂、玉堂。笔名宰予等。福建龙溪县人。早年曾在厦门寻源书院读书。191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到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次年参加鲁迅支持的语丝社并长期撰稿。1926年任北京女师大教务长兼英语系主任。此期出版诗集《剪拂集》。同年8月赴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越年,到武汉任国民党外交部外文秘书。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外国语编辑。1931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起,他作为“论语派”主要代表创办主编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倡导“闲适幽默”的小品文。1936年赴美国执教写作课程,并用英文著有《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书籍。后于1954年到新加坡大学任校长。1966年回台湾。1976年病逝于香港。他一生著述很多,另外有《幽默小品集》、《欧风美雨》、《平心论高鹗》、《语堂文集》等等。

☚ 叶圣陶   徐志摩 ☛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Lin Yutang

现代散文作家、学者。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改名玉堂,后又改作语堂。父亲是个乡村牧师,为人机智幽默,这对林语堂后来的创作有重要的影响。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去美国留学,后来转赴德国求学,获博士学位,1923年归国,任北大英文教授,并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文章。1924年加入鲁迅为发起人的语丝社,发表的散文,后来收集在《剪拂集》中。1932年起编辑《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种小品文半月刊,这时期他写了大量的散文,后来编成《大荒集》、《我的话》、《进行集》、《有不为斋文集》出版。1936年起定居美国,主要从事英文著述,有著作36种,向西方知识界大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生活的艺术》一书在美国印行了40版以上。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文学组长。1966年自美返台湾定居。1976年3月在香港去世。
林语堂在国内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
❶“语丝”时期:20年代中期,林语堂曾在《语丝》等刊物上发表小品文,揭露北洋军阀的残酷暴行,抨击现代评论派的丑恶言行,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文,在反对封建军阀黑暗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林语堂还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题,《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一文主张从思想革命入手来救国救民,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有进步意义。当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林语堂的思想中还是占据主要地位的,所以他很赞同周作人提出的“费厄泼赖”(fair play)精神,主张对失败者应给予同情,曾受到鲁迅的严厉批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语堂产生了失望、苦闷情绪,他的思想开始大倒退。1932年起他的散文创作进入第二个时期。

❷“论语”时期:这时期,林语堂在《论语》等刊上大力倡导幽默闲适的“性灵文学”,想借以逃避社会现实。他的散文创作也抛开中国苦难的社会现实,不敢直面冷酷的人生惨象,而是钻入草木虫鱼、古董鬼怪的“趣味天地”之中,虽还有寄沉痛于幽默的反抗,但已没有多少社会讽刺意义了,象《言志篇》、《论躺在床上》、《论西装》、《我的戒烟》等散文所表现出来的“闲适哲学”,纯粹是封建士大夫闲情逸致和现代资产阶级享乐主义的结合物了。不过应该承认:这时期林语堂的散文已具备了独特的个人风格。1936年后在海外写的散文表明林语堂与中国社会现实更加隔膜了。
林语堂认为:完美的散文应该是“善拉扯,带感情,亦庄亦谐,深入浅出……。”这确实是“夫子自道”,他的散文海阔天空、循循善诱,象与友人聊天,和蔼可亲。亦庄亦谐的幽默是林语堂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作家常抓住现实生活中不谐和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事物,冷嘲热讽,表现出一种机智活泼的风度,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了然于心的微笑中领略某种人生的况味。此外,林的散文不以华词丽句炫耀于众,也避忌矫揉造作之语,而是以一种平实、纯熟而老辣的语言,在漫不经心的笔调中表情言志,形成了一种闲谈漫话式的叙述风格。

☚ 胡风   周建人 ☛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Linyutang

现代散文家。笔名有毛驴、宰我、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人。其父是乡村基督教牧师,自幼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19年起,先后赴美德留学,获哈佛大学硕士、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林语堂回国,在北京大学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因支持和参加学生爱国运动,遭北洋政府通缉。1927年春去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秘书,7月到上海,开始专门从事写作。林语堂是《语丝》周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在这一时期发表过一些抨击时弊的杂文。此外,他还是一位语言学家,他著的《开明英文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在当时也有较大影响。30年代初,林语堂因积极推动小品文的创作而名噪一时,曾先后创办《语丝》、《人间世》和《宇宙风》等半月刊,提倡“幽默、“闲适”的“性灵文学”,成为“论语”派的代表人物。这一时期著有《大荒集》(1934)和《我的话》(1936)等。林语堂于1936年居留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他写的《生活的艺术》与《吾国与吾民》等,介绍和译述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和文化艺术,成为风行欧美的畅销书。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定居台湾省台北市。自1936年以后,林语堂还用英文写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8部长篇小说,加上传记、散文、论著、文选、词典及译作等,共计30余部。

☚ 徐志摩   朱自清 ☛
林语堂

林语堂

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生于1895年,卒于1976年。原名林和乐、林玉堂,曾用笔名毛驴、宰予、宰我、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人。林语堂于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又转到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林语堂回到祖国,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1924年,加入 “语丝社”,并成为长期撰稿人之 一。1926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同年5月,到厦门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国学院秘书。1927年来到武汉,在国民党武汉政府外交部任外交秘书。1930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外语编辑。1931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后,陆续创办 《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杂志,倡导 “闲适幽默”的小品文。1936年在上海成立人间书屋,出版 “人间丛书”。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 诗集《剪拂集》,杂文集 《大荒集》、《自己的话》等。同年8月,林语堂赴美执教,并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52年,在美国创办《天风》月刊。1954年,林语堂来到新加坡,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这 一时期,林语堂创作了《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唐人街之家》、《红牡丹》、《生活的艺术》、《朱门》等作品,并出版有《语堂文集》。1966年,林语堂移居台湾。1967年,主编《当代汉英辞典》。1975年,林语堂被国际笔会第四十一届大会推选为副会长。1976年,病逝于香港。林语堂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他的《子夜》、《春蚕》等作品曾多次被搬上银屏,家喻户晓,影响更加广泛。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 茅盾   欧阳予倩 ☛

林语堂1895—1976

作家。原名林和乐,福建龙溪人。早年留学美国和德国,曾在北京大学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创办编辑过《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杂志。著有散文集《剪拂集》、《大荒集》、《自己的话》、《锦秀集》等作品。内容多“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1936年以后,还用英文写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小说。另有译作和论著。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原名和乐,改名玉堂,又改作语堂。笔名有毛驴、宰予、宰我、岂青、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起,先后赴美国、德国研究语言学,获哈佛大学硕士、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26年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兼国学院秘书。1927年初,在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同年7月到上海专事著述。他是《语丝》周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其时发表的杂文有《祝土匪》、《说文妖》、《读书救国谬论一束》和《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对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和文化界某些名流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揭露、抨击,表现出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勇气和对群众革命行动的热情支持。作品风格朴实隽趣。30年代初,曾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文学方面,积极推动小品文的创作。陆续创办有《论语》半月刊、《人间世》半月刊和《宇宙风》半月刊,提倡“幽默”“闲适”的“性灵文学”,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大荒集》、《我的话》等,文字较前含蓄。1936年居留美国后主要用英文写作。他写的《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是风行欧美的畅销书。还用英文写有《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8部长篇小说。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定居台湾省台北市。共写有传记、散文、小说、论著、文选及词典、译作等30余部。

☚ 张恨水   茅盾 ☛
林语堂

林语堂

林语堂 (1895—1976),中国文学家。原名和乐,改名玉堂,又改名语堂。笔名宰予、宰我等。福建龙溪人。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先后赴美国、德国研究语言学,获哈佛大学硕士、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26年,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1927年去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秘书,7月到上海,并成为《语丝》 的主要撰稿人。30年代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起,相继创办 《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杂志。1936年居留美国。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和文学主任。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定居台北。主要作品有著作 《语堂文存》、《无所不谈合集》、《语堂文集》,英文小说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 等。

☚ 张恨水   邹韬奋 ☛
林语堂

林语堂1894~1976

现代作家。原名林和乐。福建龙溪县人。有毛驴、宰予等多种笔名。191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留学美国和德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等高校教授。曾先后创办《论语》、《人世间》 《宇宙风》杂志,倡导幽默小品文。1936年移居美国,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逝世于香港。一生涉猎广泛,论著、史传、翻译、英汉辞典等多门类著译,十分丰盛。文学创作有多种小品文和其他散文。由《道家的女儿》、《庭园的悲剧》、《秋之歌》等三部组成的长篇巨著《京华烟云》为其小说代表作。该作以1900年义和团失败至1938年日寇侵占津、京、沪、杭近40年的旧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京华姚、曾、牛三大显赫家族门庭和权势的更迭,京华达官豪富的荣辱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军阀的横暴、权贵的荒淫、敌寇的凶残、汉奸走狗的卖国求荣等黑暗现实。其他小说作品还有《风声鹤唳》、《宋门》、《逃向自由城》、《奇岛》、《红牡丹》等,多以世事习俗,风土人情为题材,在海外颇受欢迎。

☚ 赖和   张恨水 ☛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文学期刊主持人。幼名和乐,后名玉堂,福建龙溪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1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获该校语言学和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英文教授,也在北京高等师范和清华大学当过教授。参加鲁迅支持的语丝社,是《语丝》杂志的重要撰稿人。1926年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1927年在国民党武汉政府外交部任外交秘书。从1932年起,先后在上海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杂志,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成为我国文学活动中论语派的主要代表。抗日战争开始后去美国教书写作,1976年在香港病死。主要著作有《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暴风雨中的树叶》。

☚ 林柏生   柳州日报 ☛

林语堂1895~1976Lin Yutang

contemporary proser and linguist.Works: Wind of the Universe,The Human World,etc.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