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沽口炮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

明、清两代的海防要隘,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入海口处。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当时置铜铁大炮于此。清嘉庆年间在大沽口两岸各建炮台一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工部尚书瑞麟的主持下,重修大沽口炮台,百余天内建主炮台六座,小炮台25座,置大小炮64尊。六座炮台高三或五丈,由砖、石砌表,中填三合土构成。其中南三北二五座主炮台分别以威(南炮台)、镇(中炮台)、海(老炮台)、门(前炮台)、高(后炮台)五字为号,除炮台外,海河口内还设置铁桩、拦河大铁链等。大沽口炮台在两次鸦片战争、大沽口保护战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存较好的是南岸的海炮台。1988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建筑   独乐寺 ☛
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

位于塘沽区东大沽的海河入海口南岸,临台可远眺海景,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重要遗迹之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沽口炮台在古代是“津门之屏”,中国华北海防要隘。它建于明代,1858年(清咸丰八年)重新修建,南岸三座,北岸两座,分别以“威、镇、海、门、高”五字为名。另外,在后墙营门建小炮台25座。为了加强防卫,其周围挑濠筑垣,设置木栅。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美、俄、德、意、奥、日、法、西、比、荷等1 1个国家签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大沽炮台及京师至海口有碍通行的各炮台,因此这里的炮台大多被拆除废弃,惟独南岸“海”字炮台,至今保存较好。
大沽口炮台曾经历了多次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守,保卫着祖国的海疆,并成为天津人民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
单位:大沽口炮台管理处 邮编:300452
电话:86-22-25862720

☚ 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   文庙 ☛
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塘沽区东大沽海河入海口。大沽口是北方海防要隘,自古为水道入京咽喉,称“津门之屏”。明代为抗倭寇,于此筑垒设防。清咸丰八年(1858),大沽口两岸筑有大炮台,南岸3座,北岸2座,分别命名为威、镇、海、门、高。炮台形制有圆形和方形,高15至20米不等,周筑堤墙。时当第二次鸦片战争,5月20日,英法军舰轰击大沽口,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咸丰九年6月25日,英法联军向大沽口炮台突然攻击,清军浴血抵抗,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苦战阵亡。英法联军于此役惨败,死伤四百余人,英舰队司令何伯受重伤,损失舰艇多艘。次年(1860)8月中旬,英法联军再度袭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然而清政府并无抗战决心,咸丰帝竟命前敌统帅僧格林沁亲王离营撤退,8月21日大沽失陷。光绪元年(1875),李鸿章在大沽等处增修炮台。光绪十年,大沽已有南岸炮台4座,周围小炮台40座,北岸大炮台2座、平炮台6座。公元1900年,天津义和团民与守台将士,在此奋勇抗击八国联军的入侵。次年,腐败的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意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大沽炮台遂弃毁。现在南岸的“海”字方形炮台尚完整,并在其附近发现过大炮、炮弹等遗物。大沽口炮台,是近代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 望海楼教堂   霍元甲故里 ☛
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

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入海处。明嘉靖年间便在此建炮台。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屡次进犯京、津,炮击大沽口炮台。1858年,清政府重修炮台,建立五座大炮台,以威、海、镇、门、高五字命名,每台放大炮三尊,另于后墙营门建小炮台25座。1859年6月,英法美军舰攻击大沽口,清军提督史荣椿奋勇还击,爆发了大沽口保卫战。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军与义和团战士曾在此与侵略者血战。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大沽口炮台被拆,唯海字炮台幸存,保存至今。

☚ 十三陵   盘山 ☛

大沽口炮台

位于塘沽区大沽口海河南岸。从明朝中期开始,作为京津门户,海防要隘,即在此构筑炮垒。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修成砖木结构炮台二座。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对炮台又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已建成大炮台5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座。清咸丰八年(1858)又全面整修,时共有大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另一座建在北岸石壁处,每座炮台设大炮3门,另有小炮台25座。同治九年(1870),增筑平炮台3座。光绪元年(1875)还购置了欧洲铁甲、快船、碰船、水雷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大沽口炮台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曾立下卓越战功。外国侵略者4次从大沽口登陆入侵,炮台守军均英勇还击,浴血奋战。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大沽口炮台被拆除。解放后受到国家保护,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的保护单位,1997年,天津市人发政府将其中“威”字炮台予以整修,并辟建“大沽口炮台纪念馆”。

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

位于天津市区东南60公里的海河入海口处。明代创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 重修。有大炮台五座 (北岸两座,南岸三座),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命名,周围均濬濠筑垣,设木栅栏,每台设大炮二尊,又于后墙营门建造小炮台二十五座,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津门之屏”,水路入京之咽喉,北方海防要隘。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清光绪二十六年 (公元1900年) 抗击八国联军战争期间,爱国士兵与义和团战士曾在这里与侵略者浴血鏖战。光绪二十七年 (公元1901年) 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拆毁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炮台,炮台遂为拆毁废止。唯南岸“海”字中炮台,至今尚存,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战争的重要遗迹。炮台濒临渤海,登台可远眺海景。

☚ 大古力水坝   大峡谷国家公园 ☛
000061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9: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