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沽口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沽口之战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在大沽口第一次抗击英法联军入侵。清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英、法、美、俄4国舰船30艘、官兵2700余人集结于大沽口外,以武力要挟清政府派全权大臣进行谈判。五月二十日英、法全权专使额尔金和葛罗发出最后通牒,限清军在两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否则武力占领。面对联军的进攻,清军各炮台守军奋起还击,击沉敌舢板4只,毙敌近百人,法炮艇霰弹号遭重创。11时联军两支陆战队共约千余人乘舢板强行登陆,直扑炮台,守兵冲出炮台与联军展开白刃格斗。正当炮台守军与敌鏖战之际,直隶总督谭廷襄从大沽村乘轿逃跑。各炮台相继失守。联军炮艇溯白河而上,顺利地攻占了大沽村,二十六日驶抵天津城下,不久4国公使也率主力舰只到达。谭廷襄借口天津郡城残破, 自动弃守,联军占领城外望海楼一带。清咸丰帝以天津逼近京城为由,急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赴天津议和。六月中下旬先后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了屈辱卖国的《天津条约》。 大沽口之战清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两次战斗。清咸丰八年(1858)英法联军北犯大沽口,四月八日轰击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激战两个多小时,共击坏敌船三艘,毙伤敌官兵八、九十名。清军参将沙春元、陈毅英勇战死。总督谭廷襄、提督张殿元逃跑。十四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后进逼天津,清政府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求和,签订《天津条约》。咸丰九年英、法、美三国公使赴京换约,率军舰驶至大沽口,蓄意挑衅,拒绝清政府允由北塘登陆。五月二十五日,英法舰队轰击大沽炮台,清军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率领守军奋勇还击,击沉敌舰四艘,伤六艘,毙伤英军四百六十四人、法军十四人,生擒二人,英舰队司令何伯受重伤。英舰虽得到美军支援,但亦无力再战,不得不悬挂白旗后狼狈逃走,清军提督史荣椿和将士三十六人在此役中战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