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湾兵马俑yangjiawan bingmayong
西汉彩绘兵马俑群。陶质。1965年8月,咸阳市红旗公社(今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杨家湾村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陕西省文管会和咸阳博物馆联合进行清理发掘。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群。埋藏兵马俑的竖穴土洞式陪葬坑,7座一穴一洞,3座一穴二洞,形成13个方阵,东西相对,排成两列。共出土骑马俑583件,士兵俑1965件,盾牌模型1000多件。此外还发现埋放车辆的砖坑1个。出土有铜镞、弩机、车马饰及蚌、骨、陶、铁等器具。土洞最大的面积为5米×2米,最小的为1.3米×1.65米。各洞埋放陶俑最多达300多件,最少100多件。北边6个为骑马俑方队。南边7个为士兵俑方队,士兵俑一般都手执长兵器和盾牌,骑马俑则手握缰绳和兵器,胯下坐骑双耳直竖,双目圆睁。骑马俑分大小两类,大者除自身组成4个方队外,还与小者合成1个方队。大骑马俑的骑士和马匹形体比较高大(通高68厘米),骑士绝大多数身着铠甲,左手握缰,右手所持武器已朽;小骑马俑的骑士和马匹形体比较矮小(通高50厘米),不披铠甲,背负箭囊,手执弓弩。士兵俑的面部形态和服饰装备不尽相同,可分成3类:一类头戴武弁,面部扁平;一类头结椎髻,颧骨高大,吻部突出;一类身体矮小,头戴武弁,眉弓突出,面部瘦削。戴帽俑占大多数,一般都身着铠甲,方队前领队者,着下摆至腹部以下的长铠甲,或着长袍,有作记录姿势者,手舞足蹈者,有背负箭囊,左手执盾右手执戟或矛者等。结髻俑较少,不着铠甲,代之以数条斜飘带,多排在方队的前沿和外围。兵马俑坑在杨家湾4号汉墓以南70米处,从俑坑地望分析,应是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杨家湾4号或5号汉墓的陪葬品。现分藏咸阳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