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杨万里《初入淮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杨万里《初入淮河》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此诗是触景感怀之作,写与淳熙十六年(1189)冬诗人奉命迎接金廷“贺正旦使”(互贺新年的使者)入淮河之时。原诗共四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第一、三、四首。 “船离洪泽岸头沙”一首总写初入淮河时的心情。首二句点清行程,扣题。南宋把淮河以北全割给金,一入淮河,即直接面对失陷的故土,亡国之痛就会自然地袭上心头。杨万里是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他曾力主北伐,收复失陷的中原故土。但南宋朝廷的大权却操纵在投降派的手里,他们卑躬屈膝,一味求和苟安,杨万里对此本来就已痛心疾首的了。这时他身为秘书监,所受使命不是草诏北伐,而是躬迎金使,这更是大逆诗人本心的事。在这种局面下,诗人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诗中“意不佳”正是这种心情的总括。“何必桑乾方是远”二句进一步抒发感受。“桑乾”指桑乾河,为永定河上游,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在唐代,它是唐与北方少数民族交界之处。唐雍陶《渡桑乾水》:“南客岂曾谙塞北,年年唯见雁飞回。”即以桑乾为塞北。北宋苏辙使辽回国时写下的《渡桑乾》也说:“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话白沟一惆怅。”但在南宋,一临淮水,即为北疆,南宋之塞北,已不必远至桑乾了。“中流以北即天涯”句意与上一句相同。其中“中流”即中渡,诗中指淮河中心分界线。“天涯”原指难以到达的极远的地方,宋金以淮河为界,双方既成敌国,南北即以此为界限,淮河中流以北即成天涯。诗人以“天涯”称之,极其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沉痛的心情,也在这二字中表露无遗。 “两岸舟船各背驰”一首以景抒怀,喟叹中原沦丧,南北阻隔的可悲局面,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极为沉痛的心情。此诗首二句写人的南北阻绝。淮河既成界河,南北已成敌国,两岸舟船既分属宋、金二国,自是只能背向而驰,南北同胞也就无法交往了。首句“各背驰”三字之中,已流出了诗人悲哀愤激的感情。“波痕交涉亦难为”是说因为南北阻隔,以中流为界,淮水波痕虽连接无间,却也很是困难,其意仍在突出不能相通这一点,与上句舟船的“各背驰”相承。“只余鸥鹭无拘管”二句用的是反衬的方法,诗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往返,正与人的中流天涯成鲜明比照;鸥鹭的幸运,正在反衬人事的可悲,诗人满腔的愤忿伤痛,也在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表达得极其明白。 “中原父老莫空谈”一首写到中原父老在金人统治下极度痛苦的生活和他们对南宋的向往,诗人以此来表达故土沦丧之惨痛。诗的首二句感慨时局,“莫空谈”是说南宋君臣一意媾和,已无意北伐,再谈恢复亦已无补于事。这当然是愤激之辞,它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投降派误国的不满。“逢着王人诉不堪”紧承“莫空谈”而来,表现中原百姓仍寄希望于南宋,这种叙写,更加剧了诗的伤痛气氛。句中“王人”指天子的使者,诗中是诗人自指;“诉不堪”指诉说金人统治下痛苦不堪的生活。“却是归雁不能语”二句写中原父老对大雁的羡慕,归雁虽不会人言,倒是一年一度能飞到江南。南宋诗人对中原父老的系念,常以北飞的大雁寄托,如陆游《闻雁》就说:“秦关汉苑无消息,又在江南送雁归。”诗人有意反过来从中原父老落笔,写中原父老向往南宋,其实仍在表达自己对半壁江山的憾恨,对河山一统的向往。 《初入淮河》这一组诗,通过对“中流以北即天涯”的沉痛感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思,显示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杨万里集中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交臻上境之作。 杨万里《初入淮河》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杨万里(1124—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安)人。绍兴年间进士,官至太常丞、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杨万里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主张抗金,秉性刚直,遇事敢言。奸相韩侂胄当国,他拒绝出仕,家居十五年不出,在忧愤中卒殁。杨万里作诗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和晚唐诗,诗风转变,自立门户,时号“诚斋体”。他从江西诗派的“无一字无来处”的束缚中跳出来,师法自然, “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写出了不少生动自然的好诗,他曾把自己受江西派影响的一千多首诗作烧掉。杨万里在南宋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人称南宋四大家。他的诗不堆砌古典,语言通俗明白,风格空灵轻俊,意境新颖可喜。他的追求也带来了轻俊平易有余,深沉工力不足的缺点。杨万里工于七绝,以写景咏物见长。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金国派遣使者来贺正旦,杨万里奉派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自杭州经运河入淮,在淮水中流接迎金国来使。淮河向为中原土地上的河流,自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议和以来,竟成了不可逾越的国界。对此,杨万里感慨万端,写成了感怀深沉的四首绝句诗。此处选录三首。 第一首对于宋朝的国界线不断南移非常感慨。诗人经洪泽湖进入了淮河,现在得强迫自己认识,这条中原土地上的大河是北方边塞地域,他为此情绪悲怆。诗人想到,前人每说到塞北时,总以远到桑乾河为最远之地,北宋的苏辙使辽归宋,辽人送他到桑乾河入宋,可是今天作为塞北之河的桑乾河,已由淮水中流代替了,淮河的主航道就是国界了。诗人以做这样的“国使”,到这个“国境”,来迎接这样的“国宾”,感到十分可悲。 第二首写被金兵占领的土地上人民被拘管,完全没有自由,这种人为的分裂是反自然之理的。诗的具体写法很巧妙。淮河因为成了“界河”,人民没有法自由往来,两岸的舟船不能相向行驶,只有背向而驰。如果金国的占领者有办法,该把淮河水从中间分成两半,叫一河波痕也各呈形状,互不相同;当然这是做不到的。他们不能限制波浪交涉涌流,却可以使人民不得交往,所以一水中波痕相接无间,南北方却被隔绝得难以相通。这里只有鸥鹭是自由无拘的,它们北去南来,自在飞翔。这里发的是含蓄的人不如鸟的感慨。 第三首是写沦陷区人民的不幸,痛斥南宋偏安的小朝廷。杨万里作为宋朝特使到了金人占领区,中原遗老纷纷对他倾诉在金人压迫下不堪忍受的痛苦,诗人以直言相告,你们的诉说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朝廷无意北伐,诗人感到这里的人民不如无语的鸿雁,它们尚能一年飞到南方一次。这里的悲愤和沉痛,深蓄于情事之中,表现上很为自然得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