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杜工部诗集辑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杜工部诗集辑注 杜工部诗集辑注杜诗笺注本。二十卷,附集外诗一卷、文二卷。清朱鹤龄撰。朱氏聪颖好学,日以诵书为乐,后又先后为常熟毛晋及钱谦益家塾师,更得以博览群书。著述颇多,尤长于笺疏,著《尚书埤传》、《诗经通义》、《春秋集说》等。又注李商隐诗。撰成《李义山诗集笺注》。约在明亡之后,朱氏开始笺注杜诗,钱谦益知道后,颇加许可,并将自己所笺之家藏秘籍吴若本杜诗及《九家注杜诗》付朱,意欲由朱将二人之稿合为一书。顺治十二年(1655)至十四年间,两人曾时相商榷。后朱氏返乡完成书稿,钱谦益见后大为不满,虽经朱鹤龄略加修订,且已付梓,钱仍不满意,其《与钱曾书》说:“不谓其学问繁富,心事周折,成书之后,绝非吾本来面目。”(《钱牧斋先生尺牍》)坚决不肯署名,遂至两人反目,互相攻讦,并各刻其书,为避免授人以柄,故笺注时均力求精审。《辑注》之例言说:“杜诗编次,诸本互异,惟《草堂会笺》觉有伦理。盖古律体制,间有难分;时事后先,无容倒置。不若从此本为便也。”似以《草堂诗笺》为底本,但洪业对此表示疑惑,《杜诗引得序》说:“蔡氏分杜诗为五十卷,朱乃从《集千家注》本分之外二十卷;蔡书编诗从鲁訔之次,朱本次诗乃依违于《集千家注》本与钱本之间。”又罗列其正文与不同处,推断朱氏所用之底本乃《集千家注》本,如明易山人本者之流,其言或是。全书二十卷,附集外诗一卷。诗以时间先后为次,不分体。朱氏辑注重在诠释字句,间或亦在诗末缀一前人或朱氏自己的评述之言。引录前人之注不多,仅赵次公、蔡梦弼、黄鹤三家及钱谦益之笺,馀则寥寥。朱氏自序曾谓:前人注杜,有“不可解而强解之”及“可解而不善解之”之失,更有“伪撰假托,疑误后人”之弊,故其“今为翦其繁芜,正其谬乱,疏其晦塞,谘诹博闻,网罗秘卷,斯亦古人实事求是之指,学者所当津逮其中也,余虽固陋,何敢多让焉?”洪业《杜诗引得序》论钱、朱之交往及两书之得失说:“虽然,注杜之争,乃钱、朱二人之不幸,而《杜集》之幸也。考证之学,事以辨而愈明,理以争而愈准。钱氏求于言外之意,以灵悟自赏,其失也凿;朱氏长于字句之释,以勤劳自任,其病也钝。后来作者,大略周旋于二家之间,故清代杜诗之学当以二书为首。”此书第二十卷屡引顾炎武《日知录》中《杜诗注》之语,而《日知录》初刻于清康熙十一年,则《辑注》之初刻当在此稍后。今有康熙间金陵叶永茹刻本存世,1976年日本吉川幸次郎编辑《杜诗又丛》,影印了叶刻本。 ☚ 杜工部集 贯华堂评选杜诗 ☛ 杜工部诗集辑注诗文注。明朱鹤龄(1606—1683)撰。二十二卷。鹤龄字长孺,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明诸生。明亡,屏居著述。有《愚庵诗文集》已著录。此编初成于顺治十二年(1655),初刻于康熙十一年(1672)以后。收杜甫诗一千四百五十七首,编次依蔡梦弼《草堂诗笺》,不分体,以时间先后编年。注释“辑诸本之长,而芟其芜舛”(沈寿民后序),以训释字句为功,不以考据为务,于考证史实处一以钱谦益之说为据,鲜有发明。作者与钱谦益因出此书而交恶,故书前冠有诸多旧序,每卷有参订者二人姓名,参订者多达四十余人,似以参订之众以示编订审慎,不甘落钱注杜诗之下。此编对清初以来注杜名家影响甚大,与钱氏笺注并称于世。有康熙间金陵叶永茹万卷楼刻本, 日本吉川幸次郎编辑《杜诗又丛》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