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顺?—994

北宋初四川地区农民起义首领。茶农出身。淳化四年(993年)冬王小波牺牲后,顺领导起义军,乘胜攻占蜀州(今四川崇庆)、邛州(今四川邛崃),发展到数万人。继攻永康军(今四川灌县),夺得了双流、新津、温江、郫县等地,直指成都。义军所到之处,“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而且“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深得群众拥护。次年正月,攻占成都,称大蜀王,国号大蜀,年号应运。起义军称“大蜀雄军”,发展到数十万人。随即分兵攻下许多州县,北到剑关(今剑阁东北),南抵巫峡,声势极盛。宋太宗派宦官王继恩率禁军通过剑门栈道,长驱入川镇压。起义军攻梓州(今四川三台)八十余日不下,退保成都。不久,成都被合围攻陷,顺壮烈牺牲,余部在张余领导下继续斗争。一说顺当时未死,三十年后在广州被捕牺牲。

李顺

李顺

宋代农民起义首领传说。见宋沈括撰《梦溪笔谈》。相传李顺本味江王小博(即王小波)之妻弟,始王小博反于蜀中,不能抚其徒众,乃共推顺为主。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及败,人尚怀之,故顺得脱去30余年,乃始就戮。

☚ 恐钟有声   乘隙 ☛

李顺

 蜀中剧贼李顺陷剑南,两川、关右震动,朝廷以为忧。后王师破贼,枭李顺,收复两川,书功行赏,了无间言。至景佑中,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乃真李顺也,年已七十余。推验明白,囚赴阙,复按皆实。朝廷以平蜀将士功赏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斩顺,赏文琏二官,仍阁门祗候。文琏,泉州人,康定中,老归泉州,予尚识之。文琏家有《李顺案款》,本末甚详。
 顺本味江王小博之妻弟,始王小博反于蜀中,不能抚其徒众,乃共推顺为主。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及败,人尚怀之,故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

 宋太宗淳化四年,四川青城爆发了王小波领导的农民起义。面对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起义军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四下贫苦农民纷纷响应,起义队伍迅速发展。王小波在战斗中不幸牺牲,部下共推李顺担任首领。次年,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称大蜀王,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北宋政府调集了大量军队前往镇压,经过激烈战斗,起义军最后失败。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沈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待制。《梦溪笔谈》是沈括记录自己科研成果和见闻的综合性的笔记专集,以叙事精确严谨见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李顺》这篇笔记小说就为我们了解这次农民大起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材料。
 根据史书记载,李顺是在成都陷落后被杀。而沈括在这篇笔记中则另有真假李顺之说,言起义军兵败被枭首的是假李顺,真李顺遁迹,直到景祐中,距李顺失败已四十年,才在广州被人发现,被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年已七十余,推验明白,囚赴阙,复按皆实。”言之甚凿。因朝廷已赏平蜀将士功,“不欲暴其事”,只斩了李顺,赏了捕捉李顺的巡检使臣陈文琏两级官,做了宫廷内的侍从官“阁门祗侯”。接着,介绍陈文琏的情况,他是泉州人,“康定中,老归泉州”,而沈括与他“尚识之”,其家有《李顺案款》,“本末甚详”。这些情况,有的史学研究工作者认为未必是实,可能是地方官借以邀功。而沈括是当世人,且是富有求实精神的科学家、政治家、他认识捕得李顺的人,知道其家有《李顺案款》,并读过了,所以知道“本末甚详”,而且提出了北宋政府“不欲暴其事”的原因,由此可见沈括对于此事是慎重严谨的,记述的可靠性较大。而《宋史》的编纂者在著书时则依据了官方的正式材料,考证未必如此具体信实。鲁讯先生说:史官的记载“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但假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华盖集·忽然想到(四)》)这句话对于我们阅读史书和笔记,参照对比考辨真相,有一定的启迪性。
 如果说在记述李顺就戮的事件上作者尚持客观冷静的口吻,下半部写李顺起义军的策略行事、声威影响时,作者态度急剧变转,对起义军的所作所为加以赞赏。例如写李顺初起,悉召其乡里富家大姓,留出其家足用的财粟,其余的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当时的穷苦百姓“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义军“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和篇首的李顺起义军“陷剑南,两川、关右震动,朝廷以为忧”的情况呼应,客观上表述了农民起义军道义政策上的正确,民心归附,声势浩大;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沈括对农民起义军在一定程度上的同情和赞赏。对于李顺的失败,作者只用“及败”二字简略带过,旋即写人民对于李顺的感情是“人尚怀之”,并点明李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使就戮”,是和人民的支持保护分不开的。
 作品的思想倾向分明,上半部写真假李顺的情况,暴露了北宋官军邀功作伪的腐败和朝廷维护面子将错就错的姑息作法;下半部写农民起义军的政策作为,人心归向,赞赏之辞溢于言表,身为北宋政府的官员,作者沈括表现了思想上的人民性和正义感。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作者扬弃了官方的观点和污蔑之词,写出农民起义的人心所向,反映了作者的客观态度。写作上,结构层次清楚,编排材料严谨自然,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文字简洁流畅,整篇作品具有史料和文学价值。

李顺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李顺

 北宋初期川陕地区农民起义首领。茶贩出身。淳化四年(993)随王小波起义。小波战死后,被推为领袖,率众攻打州县。所到之处,“悉招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梦溪笔谈》)。五年正月,率领义军攻克成都,李顺即位称王,国号“大蜀”,年号“应运”,设置政府机关,战士面刺“应运雄军”。分兵攻打州县,所到无不“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梦溪笔谈》)。义军势力,北起绵州,东至巫峡,众至数十万人。太宗命心腹宦官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率军分由长江、剑阁两路入川镇压。义军攻剑门,不克,宋军遂长驱入川。其后,李顺又率军攻梓州(今四川三台),与宋军相持两月余,败回成都。五月,宋军合围攻陷成都,顺被杀害(一说李顺退出成都,辗转至广州,三十余年后始被捕遇害)。余部在张馀领导下,继续斗争,至道二年(996)失败。

李顺?—995

宋初农民起义军首领。永康军青城(今四川灌县西)人。茶农出身。王小波妻弟。淳化四年(993年)春,随王小波起义。小波死后,被推为领袖。率众克蜀州(今四川崇庆)、邛州(今四川邛崃)等地。所至实行“均贫富”,将富人大姓家用以外财粟,一切调发,以赈贫乏,深受群众拥护。五年正月,攻克成都,称“大蜀王”,建元“应运”,设官分职,战士皆面刺“应运雄军”四字。又分兵攻占汉州(今四川广汉)、彭州(今四川彭县),其势力北抵剑关(今四川剑阁北)、南至巫峡。众至数十万人。宋廷以王继恩为剑南两川招安使率军两路入川镇压,他率义军二十万攻梓州(今四川三台),不克。五月,成都陷,被俘牺牲。一说三十年后在广州被俘遇难。余部由张余统领坚持斗争,至道二年(996年)失败。

李顺

见王小波、李顺起义。

李顺?—994

北宋初川陕地区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妻弟。王小波牺牲后,继任义军首领。连克蜀州、邛州,并把“均贫富”的口号付诸实践,所到之处,调拨乡里富人大姓余粮,大赈贫乏,获得人民拥护。“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州县开门延纳。淳化五年(994年)克成都,建立政权,号大蜀,年号应运顺称大蜀王。控制了北至剑州、东至巫峡的大部分州县,众至数十万人。后因北攻剑门失败,围攻梓州(今四川三台)不克,战局陷入被动。同年5月,成都被宋军攻破,遇害。余部在张余领导下继续抵抗,至道 二年(996年),起义失败。

李顺

❶(?~439)北朝北魏将领。字德正,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州)人。博学经史,颇有才策。神瑞中,拜中书侍郎。从征柔然, 以筹谋之功受封平棘子。又从世祖讨赫连昌,至统万,大破昌军,顺谋居多。平定三秦之后,进四部尚书,复迁长安镇大将、宁西将军,进爵高平公。
❷北宋初川陕地区农民起义领袖。初为茶贩。淳化四年(994年),王小波死后,被推为领袖。所部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淳化五年(995年)攻克成都,被推为大蜀王,年号应运。宋朝廷派王继恩率军分两路入川镇压。起义军主力围攻梓州(今四川三台)不克。五月,成都陷落,被杀。

李顺?—442

字德正。北魏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人。明元帝神瑞中为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太武帝始光中从征蠕蠕,从太武帝讨伐赫连昌、赫连定,有功迁官。前后十二次出使平凉沮渠蒙逊。太延五年(439)朝廷议征凉州,李顺认为不可仓猝行师。后被杀。

李顺

北宋初川峡地区农民起义领袖。初为茶贩。淳化四年(公元994年), 王小波死后, 被推为领袖。所部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他令乡里富人具报所有财粟,除留其家用外,一切调发,赈济贫民,深得百姓拥护。次年,攻克成都,被推为大蜀王,年号应运。录用才能,存抚良善。分军攻占州县,北至剑州(今四川剑阁),东至巫峡,众至数十万人,声震川峡。宋朝廷派王继恩率军分两路入川镇压。起义军主力围攻梓州(今四川三台)不克。五月,成都陷落,被杀。一说他走脱,辗战到广州。三十余年后在广州被捕杀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