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清照《一剪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清照《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李清照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②,独上兰舟③。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玉簟:光洁如玉的席子。②轻解:轻挽,轻提。③兰舟:船的美称。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④雁字:雁飞成群,行列整齐,状如“人”字或“一”字。古时有鸿雁传书之说,雁属候鸟,雁字回时,正值秋季。 江寒雁影图 【明】 袁尚统 日本私人藏 鉴赏 这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元伊世珍《琅嬛记》云:“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金石录后序》载:“后二年,出为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后二年”,即崇宁二年(1103),此时李清照20岁,此时的远游是赵明诚外出寻访碑刻。全词集中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深深思念,语言清倩,笔调幽美,透露出了二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甜蜜感情。 开篇点明了时间是秋季,此时已是“红藕香残”了,荷花失去了昔日的情韵,变得淡薄、憔悴;竹席虽还是光洁如玉,却泛起了一丝凉意,秋意在不知不觉中蔓延。这句色调清浅,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的景色,而且折射出了词人的情怀:花开花落,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象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枕席生凉,既是肌肤的直接触觉,也是寒冷凄凉的内心感受,而且凉秋时刻,这种“香残”的景象和清飒的氛围最容易撩拨人的幽情愁绪,这就自然为下面的抒情表意做好了铺垫。 接下来的五句作者浓笔刻画女主人公的形象。“轻解”两句描绘的是一幅身着罗裳的女子“独上兰舟”的画面。一“独”字值得品味,表明词人孑然一身,也折射出了她内心的孤独与愁闷,她去做什么呢?作者没有言明,只淡淡地带出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暗示谜底:原来她在期待着锦书的到来,而云中寄锦书也只能依靠雁儿了。此时词人正翘首企足,引领秋空,盼望着归雁,期待着它们将丈夫的书信传来,这是多么深情而又天真的念头,词人对丈夫的一片痴心宛然可见。终于等到“雁字回时”了,但它们只是匆匆飞过,丝毫没有传递锦书之意,作者不由惋惜感叹。“雁字”中的“字”值得细品,“字”表明了是雁阵的掠过,又暗合“信字”的内涵,眼前一排长雁竟没有一传书者,其忧伤又深了一层。 本该煞尾,忽然又出现了一隅景象——“月满西楼”,这与前面的景物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环境:红藕、兰舟、雁字、西楼,占据这空间中心的是满怀离思的女子,如果化作丹青,就是一幅幽美的画面,产生浓浓的绘画美。“月满西楼”,以空间感折射出时间感,原来女主人公独上兰舟、翘首以待,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她的深情、缱绻、执著全然展现,但是明月已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不见,所有的一切都令她落寞忧烦。 上阕主要是暗传相思,而下阕则是直抒胸臆。“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它既是摹景,又兼比兴,这就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明开暗合,而其象征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带给人伤感满心。接着,作者的感情喷薄而出,直入相思主题,她的造语新奇,明明是“一种相思”,却引来“两处闲愁”。作者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又能由己身推向对方,这就向世人宣告了她与丈夫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古来写相思的词作俯仰皆拾,但大多抒写的是一己的情愁,而李清照别开生面,一笔写出二人,其诗词造诣令人感叹,她和丈夫的深情也令人羡慕。其实也正因为这种两情相悦、两情相依,她的思念才会那么深邈浓烈、难以排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便是其绵绵的心曲,词人娓娓道来,宛若一首婉转缠绵的情歌。这句也甚为别致,“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转折,语句结构十分严谨,表现手法也巧妙新颖,并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辉映而相得益彰,从而使她的相思之情变得深邃醇厚,极富艺术感染力。 全词语言简洁,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抒写的虽然是相思愁怨,但读完却丝毫不感觉凄迷、黯淡,词间洋溢着甜蜜的忧愁,充满了真情与温暖。同时整首词画面幽美,格调淡雅,极富绘画美和意境美。(张雅莉) 集评 清《陈廷焯:“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卷二) 明《李廷机:“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草堂诗馀评林》卷二) 链接《一剪梅》词牌。“一剪梅”,在宋人的口语中是指一枝梅的意思。宋代词人周邦彦在词中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之句,后遂取以为词调,又名《腊梅香》《玉簟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七言与四言相间而成,三平韵或六仄韵。 词的白描手法。白描原是绘画术语,指用墨勾勒轮廓、不着色彩的素描技法,运用到词的创作之中,指不事烘托渲染、脱口即是、清新自然的写作手法。如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都是白描的成功范例。清沈谦《填词杂说》云:“白描不可近俗,修饰不得太文,生香真色,在即离之间。”(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李清照《一剪梅》《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②独上兰舟。③云中谁寄锦书来,④雁字回时,⑤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注释】 ①玉簟(dian电)秋:从竹席上感到了秋天的凉意。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②罗裳:质地轻细的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③兰舟:即木兰舟。因木兰的舟坚而且香,诗家遂以为舟的美称。④锦书:即帛书。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品。这里是书信的美称。相传鸿雁能传书信。《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⑤雁字:雁群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译文】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象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集评】 明·杨慎:“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 明·王世贞:“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弇州山人词评》) 明·茅暎:“香弱脆溜,自是正宗。”(《词的》卷三) 明·张丑:“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者耶。”(《清河书画舫》中集) 明·李廷机:“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草堂诗余评林》卷二) 明·杨金:“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间心头,在在难消。”(《草堂诗余隽》卷五) 清·王士祯:“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子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李特工耳。”(《花草蒙拾》) 清·梁绍壬:“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 清·陈廷焯:“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 ‘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卷二)又“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梁绍壬谓: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结更凄绝。”(《云韶集》卷十) 【总案】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前人传说婚后不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却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深研词意,这首词决不是作者与赵明诚分别时所写,而是作于某次远离后。该词以离愁别绪主领全篇,描写细腻、运笔奇巧。词中善用具体的物象寄托情思;主、客体的内、外化交流稠密;充分展示出闺中少妇丰富的内心世界。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与珍惜,表达得含蓄、形象,淡远,促人深思,令人共鸣。从词的整体来看,它的艺术特色是:用语浅近、感情深挚;字字玑珠,对偶工整;愁而不悲,深切动人。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1084—?),别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作家,她母亲也工文章。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者,做过地方州郡长官,夫妻时有诗词唱和,二人感情很好。李清照前期生活局限在一个上层妇女狭窄生活范围中,安闲、优裕,无虑、无愁。金兵南侵,黄河南北相继沦陷,李清照的安定生活被打破,她随丈夫迁往江南;赵明诚接受湖州太守的任命,赴任途中死于建康。李清照从此只身飘泊江南,在杭州、越州、台州和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晚景极为凄凉、困苦。李清照前后两期不同的生活境遇,给她的词带来了不同的风格色调。前期词多悠闲情趣,后期词多凄苦之音,反映了南渡人士背井离乡、破国亡家的许多哀愁。李清照的词直抒胸臆,别出心裁,内容与形式都不模仿古人,她能用浅俗清新的语言,鲜明的形象,表现曲折动人的情思。 这是李清照早期创作的一首词。相传是元代人伊世珍所著《瑯环记》上说: “赵明诚、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从词的内容上判断,上说可以大体认定为是。 一对笃诚相爱的新婚夫妻,在夏去秋来的时分,丈夫不得不远去他乡,妻子满心不愿送丈夫远去,但又无可奈何,无计挽留不走, “红藕香残玉簟秋”,送走了丈夫,一时间就感到变换了一个季节,红荷花残香消,床上的玉簟(音“电”,竹席),光滑如玉,接触中最早透出了秋凉之意。这位重情的女词人,好象第一次尝到平生里秋日怀思所爱的滋味,在屋中一边“轻解罗裳”,一边回忆刚刚送走的爱人,看他“独上兰舟”的情景。她简直有些魂不守舍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从分别以后她就在盼望。有所盼望的人,心情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忽听云中一声雁叫,急忙走到外边,看天空里雁阵排列的文字,不论是“一”字或“人”字,好象是丈夫写来的书信中的文字,可以让人联想很多,但毕竟是文字太少,想要再多读几个文字,却要待手写的书信。传说能为人捎书的鸿雁,这次却没有带来什么,雁飞远去了,移目西楼,所见只有月光洒落,满地清冷。盼望中得来的是失望,因而却不能不空自嗟叹。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头一句是写实意,也是形象比喻。丈夫走后,日久不归,时光在如流水一般地过去,春去夏往,花开花落,等待在闺中的妻子,深怀离忧,望穿了秋水,其势如“花自飘零”,无人见怜;而“水自流”,则深寓有对生活的怨意。而这种怨,还要怨生活把不应该分开的一对情侣分成两处,以致造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在《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中写到过这种愁情: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记取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相思而不得相见的愁苦,是所有愁苦中最难驱遣的一种。李清照从形到神,逼真地描绘了这种愁苦: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说自己的相思情不可消除,即使人可以含泪装欢,把相思的愁苦从眉头上驱走,但它却不能消逝。因此对它只有转移,并且转移到更加承受不了的地方——心灵深处, 这首词感情真挚,作者心中所思所想,毫不掩饰地直接加以抒写。而在用语上,特别讲究浅近,是以浅处见才的出奇之作。全词四大句,一不用典,二无难字,或叙述生活,或陈说心情,或哀叹境遇,或直言无奈,全是言浅意深,语约情重的诗句。这种不事雕饰的笔法,能在创作审美与欣赏审美之间造成充分的交流效果。 李清照《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
今译 火红的荷花凋谢了, 只有一缕芳香残留, 如玉的竹席有了凉意, 使人感受到了新秋。 换下轻柔的夏日丝裙, 独自登上美丽的木舟。 云中的鸿雁呵,你可否 带来对我的问候? 你排成人字在云头, 却空有 月光洒满西楼。 花儿凋谢了, 水儿在流, 同样的相思 惹起两处的闲愁。 这种情意呀,无法消抹, 才平整了眉头,却悄然上了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玉簟:精致的竹席。雁字:大雁在空中排成的行列像字一样,这里也有盼望大雁捎信来的含意。 入选理由: 词中表达男女相思的经典作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诗词赏析 黄升《花庵词选》说这首词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因思念丈夫而写。上片首句点明相思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变凉的秋天。荷花凋谢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含有人去席冷心已含秋之意。紧接着为了排遣孤独苦闷,就解下细丝的衣裙,换上便装,什么人也不叫,独自划着小船而去。“轻”“独”二字用得精准,很切合人物的身份、心理。然而愁不能去,相思依然,因为一出去就看见了云中的大雁,希望得到远方丈夫的书信的念头就自然涌出。大雁真能给我带信来吗?大雁没有带来信息,希望又寄托给如水一般澄澈空明的月光。缠绵相思,永远永远,登楼望月,月光中似乎有爱人的眼神。于是下片写到两处相思,但却是处处孤独,爱在虚幻之中,只有水流中无声流去的花瓣才是真实。打消思念吧!不去想他,可是它却死死缠人,眉间心上,根本回避不了。结尾三句,未经历真爱和深爱的人是无从感受的,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名句,是因为那深沉专一的相思爱情是发自肺腑的,通过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一文,可印证她和丈夫的经典爱情,所以词句就像口语流出那样自然。 李清照《一剪梅》《一剪梅》·李清照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为作者怀念初婚不久离家远行的丈夫之作。上片写清秋时节与爱人别离后,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西楼望月,恨雁来无书。锦书,指情书。雁字,雁行排列状为“人”字或“一”字,古代有鸿雁传书之说。下片直写相思,“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慨叹时光之荏苒、青春之难驻、短暂。词人采用移情入景的方法将自己深挚的感情融入外界景物之中,又借助景物巧妙地表现出来。整首词语淡情深,不事雕饰,言尽而意无穷。梁绍壬赞其首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李延机称此词“语意飘逸,令人省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