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比希,j.von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比希,J.von1803~1873Justus von Liebig德国化学家、农业化学家,当代农业化学奠基人。1803年5月12日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Darmstadt),1873年4月18日卒于幕尼黑。1822年在埃朗根大学获博士学位,1826年任基森大学(GiessenUniversity)教授,1830年当选彼得堡科学院(the Bitburg A-cademy of Sciences)通讯院士,1852年任慕尼黑大学(Munich University)化学系教授。1860年任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长。他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有较深造诣,特别在农业化学上有突出贡献。 1840年他发表了《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被法、英、美、丹麦、荷兰、意大利、波兰、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A.D.泰伊尔(Thaer)在研究西欧农业生产问题时提出了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腐殖质是土壤中唯一可作为植物营养的物质。李比希明确指出,植物不能吸收腐殖质,它是在土壤中通过分解,不断地产生CO2,形成碳酸,促进土壤中矿物养分的释放。李比希批驳了腐殖质营养学说,并提出矿物质养分有碳、氮、磷、钾、钙、镁、硫、铁和硅。并通过大量的化学分析,指出了能为植物吸收的养分是矿物质,在当时即称为“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这一学说虽不够全面,但在当时却起着积极的作用。李比希还提出,由于不断地栽培作物,土壤中矿物质养分势必引起耗损,如不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则土壤将会变得十分贫瘠,甚至颗粒无收。这一论点,后来被称为“归还学说”。李比希在他的书中还进一步提到施肥不仅是补偿土壤中养分的损失,而是以适合的肥料成分改良土壤营养成分,使之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李比希继矿物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之后,还创立了“最小养分律”。他指出,在各种生长因子中,如有一个生长因子含量最少,则其他生长因子虽然丰富,也难以提高作物产量,亦即作物产量受最小养分的限制。他指出由于磷大部分存在于籽粒中,作为农产品而带走,所以引起土壤缺磷,必须施用磷肥,把磷列为最低因子地位。他还建议在骨粉中加入定量的硫酸,使其形成有效磷。这些论述在19世纪中叶,奠定了磷肥工业的基础。 马克思对李比希的科学研究给予很高的评价。他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同时也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马克思认为李比希的不朽功绩之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阐明了现代农业的消极方面,在他的著作中总是要把取自土地的东西还给土地。 李比希,J.von德国化学家。1803年5月12日生于德国达姆斯塔特,1873年4月18日卒于慕尼黑。1822年在埃朗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到巴黎在盖—吕萨克实验室工作。1824年任德国吉森大学教授并创建著名的吉森教学实验室。1830年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1852年任慕尼黑大学教授直到逝世。1840年和1842年分别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法国科学院院士。1832年,他与F·维勒共同提出有机基团理论和有机多元酸理论。1840年,他提出了植物的矿物营养学说,推荐使用化学肥料,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840年,他还创办了世界上第1个化学学术定期刊物《化学年鉴》(此期刊至今仍在出版)。共发表论文、专著310多篇(部)。1860年任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长。他的主要成就有:1823年发现同分异构现象,1839年提出发酵和腐烂的化学理论,1840年发表《化学在农业及生理学上的应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