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杂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杂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材[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8],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杂说》是作者托物寓意,针砭时弊的一组杂文,共四则,每则各论一事。本文为第四则。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卷十一,作于贞元初。 [2]伯乐:姓孙名阳,字伯乐,秦穆公时人,善相马。《战国策·楚策四》:“汗明见春申君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3]骈死:并死。槽枥:马食槽于系马处。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食有时吃完一石粟。 [5]食马者:饲马的人。食,同“饲”,下文的“食”亦同。 [6]策:马鞭。这里用为鞭策。 [7]材:本身所具备的材质。 [8]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面对着它。 这一篇杂感性的短文,即今所称“杂文”,内容不拘一格,故总称《杂说》。本篇针对当时社会埋没人才、毁灭人才的现实,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寓言,为怀才不遇的天下奇才异能之士鸣不平,其论旨为良马易求,伯乐难得,世少伯乐,故良马无闻,欲识良马,须先求伯乐。全文三百余字,篇幅虽短,涵量很大;立意破俗,构思精深,寓意贴切,文笔犀利。 杂说záshuō❶ 〈名〉各种观点不同的说法:杂说纷乱。 学说 学说学(~术;~理;国~;家~) 说(说论;著书立~) 论(理~;进化~) 言 另见:文人 学问 造诣 ☚ 学说 学科 ☛ 不好的话 不好的话庸俗的话:俗话 ☚ 不好的话 伤人的话 ☛ 小说 小说
☚ 体裁 戏剧 ☛ 杂说❶ 无卷数。清焦袁熹撰。焦袁熹详《春秋阙如编》条。此书以《礼记》中《大学》、《中庸》注疏及《论语》、《孟子》注疏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互相比勘,抉择是非,而对朱说颇多偏袒。书中疏于考证,错谬时有。 《杂说》za shuoMiscellania→吴趼人 (Wu Jianre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