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木
唐代宫廷“百戏”之一种,属惊险性技巧表演,又称“寻橦”、“透橦”。据《教坊记·筋斗·竿木》条载: “教坊一小儿,筋斗绝伦,乃衣以缯彩,梳洗杂于内侍中。少顷,缘长竿上,倒立,寻复去手。久之,垂手抱竿,翻身而下。” 唐时,每逢皇帝诞辰,集天下 “百戏” 于殿前,“竿木” 是必演节目。演出时还配以乐曲,名 “带 (戴) 竿子”。一次教坊名王大娘者,戴百尺竿,竿上设一木山,布置得如同仙山琼阁,叫一个孩子手持绛红色小旗,“出入于其间,歌舞不辍”。唐玄宗看后,赞赏不已,命身边的神童刘晏当场咏诗一首: “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番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竿木” 之技惊险,被视为“热戏”、“朝野好尚”,甚受欢迎。在唐朝诗人的诗篇中,有许多吟咏的名篇。如王建的 “寻橦歌”,顾况的 “险竿歌”,王邕的 “勤政楼花竿赋”,柳曾的 “险竿行”,元载客的 “都卢缘橦歌”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