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生物测定bioassay of fungicide利用病原菌或感菌生物体对杀菌剂的反应,来确定杀菌剂效力的农药生物测定。(见彩图29、34、35) 简史 1907年福尔克(D.Falck)在研究木材防腐时发现,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速率与时间成直线关系。这个发现后来成为测定杀菌剂毒力的标准方法之一。1930年麦卡兰 (S.E.A.McCallan)发表关于杀菌剂室内测定方法的论文,为近代杀菌剂的测定方法开辟了道路。1939年伯林罕姆(E.M.Burlinghame)和雷迪什(G.F.Reddish)发明抑菌圈法,以测定杀菌剂的毒力,至今仍为抗菌素效价测定的标准方法。1943年美国植物病理学会发表了杀菌剂毒力测定的孢子萌发法。近几十年来随着生物科学和各种测试手段的进展,杀菌剂生物测定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像种子消毒剂、土壤消毒剂的测定方法,果实防腐剂以及幼苗接种、叶片接种等活体测定方法已被广泛应用。杀菌剂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更加促进测定方法的提高。如以药理学为基础的洋葱鳞片表皮法、芽管隔膜法、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筛选法等,已在一些国家应用。 供试生物 包括供试病菌和供试植物两种: ❶供试病菌。要求在一般培养基上容易培养,生长快速、整齐,并能产生大量孢子,孢子萌发率高。同时又是农作物主要病害的病原菌。如稻瘟病菌、小麦叶锈病菌、甘薯黑疤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番茄轮纹病菌、柑桔青霉病菌、苹果黑星病菌、棉花炭疽病菌、水稻纹枯病菌、黄瓜霜霉病菌、花生褐斑病菌、蔬菜灰霉病菌和瓜类蔬菜病毒等。各国可根据本国情况选用供试菌种。一旦选定一般不再改变,以便得到准确的结果。 ❷供试植物。要求容易栽培、生长快、感病度高,且是本国主要作物。中国常用的有小麦、水稻、番茄、黄瓜、马铃薯、蚕豆等,作为幼苗接种试验和温室盆栽测定。 方法类型 杀菌剂生物测定主要有两大类型: 直接法 利用药剂和病原菌直接接触,以测定药剂杀菌效力的方法。一般为室内离体测定方法。如❶附着法: 将病菌孢子附着在灭菌的种子或绢丝等材料上,使其接触药剂,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药剂毒力。 ❷抑菌圈法: 将沾有药剂的滤纸片放于带菌的培养基平面上;或将不锈钢圈放在带菌培养基平面上,在圈内滴加供试药剂。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抑菌圈大小,以此判定药剂毒力(见抑菌圈测定法)。 ❸孢子萌发法:将药液附着于载玻片或其他平面上,待药液干后滴加孢子液,保湿一定时间后,镜检孢子萌发率,以抑制孢子萌发多少来比较药剂毒力(见孢子萌发试验法)。 ❹最低抑制浓度测定法: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药液与培养基混合,接种病原菌,培养一定时间后找出抑制病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以此比较药剂毒力。 ❺生长速率测定法:将不同浓度的药剂混于培养基中作成平面,然后接种病原菌,定温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菌丝伸向培养基平面的长度,以此比较药剂毒力(见菌体生长率测定法)。 间接法 根据寄主发病与否和发病轻重,间接判断药剂杀菌效果的方法。包括室内 一些活体测定方法、温室盆栽试验等。❶ 叶片接种试验法: 在附有药剂的叶片上接种病原菌,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发病情况,以判断药剂效果。例如用蚕豆叶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再进行药剂处理,一定时间后调查发病情况,以判定药剂效果。 ❷幼苗接种试验法: 利用盆栽幼苗,接种病菌,进行药剂处理,判断药效。如在甘蓝幼苗上接种黑斑病菌,药剂处理一定时间后,观察调查发病情况,根据发病轻重来判定药剂效果。上述两种方法可获得与田间药效高度相关的效果;可进行杀菌剂的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和内吸作用的药效测定。 ❸种子杀菌剂药效测定: 将病菌接种在具有发芽力的植物种子上,使其接触药剂,在一定条件下培育 一定时间后,观察种子发芽率和发病情况,以判断药剂效果。 ❹果实防腐剂生物测定:将果实洗净,接种病原菌并施加药液,放在 一定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发病情况,以判定药效。 ❺温室盆栽试验: 将供试药剂用于盆栽植物,调查作物发病情况,以判定、比较药剂的实际防治效果。(见盆栽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