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朱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朱升

明初谋士、学者。安徽休宁人。字允升,学者多称“枫林先生”。元末举人,官池州学正。后各地义兵起,他弃官隐居石门。龙凤三年(1357年)朱元璋占领徽州(今安徽歙县),因邓愈推荐,召问时务。他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为朱元璋所采纳。吴元年(1367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洪武元年(1368年)进翰林学士,定宗庙、时享斋戒之礼。又与诸儒修《女诫》。朱元璋大封功臣,制词多由他撰写,时称“典核”。

朱升

朱升1299—1370

字允升,学者称枫林先生。休宁(今属安徽)人,后徙居歙县(今属安徽)。通性理之学。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举人,曾为池州路儒学正,避盗弃官隐石门,专心著述。明太祖攻下徽州,闻升名而访之。升进“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为太祖所嘉纳,遂命参预帷幄密议,甚受信任,为所居梅花初月楼书写匾额。升所赞画,大抵为礼乐、征伐之事,官至翰林学士兼东阁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太祖洪武二年(1369),以年迈告归。其所著述多为阐发儒学之专著,亦能诗。诗多为题赠酬酢及描写隐居生活之作,很少有时代动乱的影子。《题柏山齐祈寺和唐子华韵》一诗是应朱元璋敦请出山时所写的七律(时在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在其诗中最富于时代气氛:“西风笳鼓东南来,国本应须老手裁。净洗甲兵过练水,早随冠冕上云台。传宣马系门前柳,作颂人磨石上苔。机会到时须勇进,天边莫待羽书催。”急于用世之情溢于言表,与平日所写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诗恰成鲜明对照。其诗清净骏爽,无理学家诗歌的酸腐之味。升于五经皆有旁注。于易尤详,另著有《小四书》、《女诫》等。有《朱枫林集》十卷。《明史列传》卷一一、《明史》卷一三六有传。

☚ 唐桂芳   林弼 ☛

朱升约公元1302——1373

字允生,一字永生,人称枫林先生。元末明初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人。元末授池州路学政,后弃官隐居石门。入明召为侍讲学士,后进翰林学士。拟定宗庙四时祭祀礼制。幼时勤学,老而不辍,于经学尤有研究。著有《周易旁注图说》、《尚书旁注》、《诗经旁注》、《礼记旁注》、《春秋旁注》、《小学旁注》、《四书旁注》等书。其注词简义精,为学者所称。

朱升

朱元璋谋士。元末举人,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初任池州学正,后隐居。龙凤三年(1357年)被荐,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朱元璋称吴王后,任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明初任翰林学士。

朱升

元末明初谋略家。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元末曾中举,后隐居。龙凤三年(1357年),投奔朱元璋,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主张暂避元军主力,积极发展力量,得到朱元璋的采纳。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明初任翰林学士。

朱升

朱升1299~1370

字允升,号枫林。少时从学陈栎、黄泽。元至正元年(1341)中举,任池州学正,后辞官隐居歙县石门专事著述。十八年,朱元璋军入徽,由邓愈推荐,为朱元璋召见。他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吴元年(1367),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明洪武元年(1368)进翰林学士。不久受命采集古代后妃故事,与诸儒编写《女诫》。明王朝礼乐制度及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制诰文词,多为其所撰。二年,辞官隐退。其于诸经皆有旁注,有《书传辑》、《书传补正》、《老子旁注》、《孙子旁注》及小学、名数、医家诸书。治学极严谨,所撰一有疑议,即毁弃。存世仅《前图》2卷、《枫林集》10卷。

☚ 金居敬   朱模 ☛

朱升1299~1370Zhu Sheng

poet and man of letters of the Ming Dynasty,also called Sir Maple Grove by scholars. Works: A Collection of Zhu Fenglin,etc.

朱升

明政治家。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元末举人。任池州学正,后隐居石门。龙凤三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攻克徽州(今安徽歙县),由邓愈推荐,被召见问时务, 他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元璋所采纳。吴元年(公元1367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朱元璋称帝后,任翰林学士。

朱升1299—1370

字允升。明安徽休宁人。元末举乡荐,为池州学正。后弃官隐居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龙凤三年(1357),朱元璋攻占徽州(安徽歙县),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为朱元璋所采纳。吴元年(1367),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洪武元年(1368)任翰林学士。有《枫林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