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木布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木布病

木布病

木布病又称聚合木布病或紫色培根病。此病由隆、赤巴、培根、血病、黄水等共同为因而引发的一种综合病,又因患者肌肤颜色呈青、黄、白、赤相混杂,最终呈现紫色,故称为紫色木布病。
病因 本病分寒热两类。热性木布病的成因,是扩散伤热病引起的瘀血和创伤引起的瘀血降于肝脏,或者过食盐及性热、酸味和富有营养的食物,引起血液增盛,血液降于肝脏,这种血液不能正常生化成正精被身体吸收,而从肝脏流出逆上于胃,与胃中粘液相混合腐烂后流入小肠,与赤巴混合形成烟汁色败血,然后流入大肠与隆相混合终成木布病,通过这种途径生成的木布病称上落木布病。寒性木布病的成因,是过食不易消化或不适宜的食物,食积滞留于胃,不消化引起胃中粘液物增多,影响了居于胃中的伴火隆和能消赤巴的消化和分解功能,不能将食物精华和糟粕很好分离开来,而直接运送到肝脏,引起肝脏功能衰弱,肝脏不能将这混合的食物精华和糟粕生化成正血,引起肝脏肿大,未经生化的糟粕变成坏血,从肝脏溢出,逆行向上进入胃中,成为胃不消化的因素,遂发木布病。由于培根病临证多表现为寒性,木布病又象狐狸善于隐藏,故临床上易误诊为培根病。通过这样途径形成的木布病又称下结木布病。
分类 有以下几种分类情况:
按发病部位分 木布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于胃、肝、小肠和大肠四个部位,故分为胃木布病、肝木布病、小肠木布病、大肠木布病等4种存在于本位的木布病。另外,还有散布于其他部位的木布病,如散布于体表的肌肉木布病、皮肤木布病、脉木布病、关节木布病。散布于体内的有命脉(主动脉)木布病,木布病通过与命脉相连的血管进入脊椎,引起脊柱疼痛;通过与命脉相连的黑尖脉和嗜睡脉进入头部,引起头部疾病;通过与五脏相连的血管进入肺、心、脾、肾,引起各脏器疾病。
按病程分 木布热证期、热寒证兼期、寒证期等三期。所谓热证期即为初期,是血和赤巴的力量增盛阶段,也是木布病初形成和发展时期。热证期也出现一些寒象,但寒象在本位被掩盖,不能显露出来。所谓热寒证兼期即为中期,是血、赤巴增盛表现的热证与培根、隆增盛表现的寒证,力均相持阶段,这一时期热寒证两者兼有。所谓寒证期即为后期,是血、赤巴所表现的热证力量弱而培根、隆的寒证力量增盛强大的阶段。
按种类分 有木布散布病、木布增盛病、木布陈旧病、木布痞瘤病4种。木布散布病又分为散布于外、散布于内2种;木布增盛病又分出血、不出血2种;木布陈旧病又分为隐伏、非隐伏2种;木布痞瘤病又分为新发、陈旧2种。
总之,木布病的分类,按发病内因分为培根、赤巴、隆、血4种木布病;按发病外因分为寒、热2种木布病;按发病部位分为发于本位的有胃、肝、小肠、大肠4种木布病。发于他位的有皮肤、肌肉、脉管、关节4种体表木布病;有命脉、脊椎和通过命脉发于头脑及肺、心、脾、肾等7种体内的木布病;按病程分为热、寒、寒热兼证3种木布病;按种类分为散布、增盛、陈旧、痞瘤4种,各自又分为2种共8种。合计32种。也有概括为23种或11种之说法。
另外,木布病的不同症状变化与13种其他疾病相似,这就是木布上溢病与头病相似,窜行病与心隆病相似,散布病与中毒症相似,增盛病与扩散伤热病相似,消熔病与寒热兼病相似,隐伏病与寒证相似,呕吐病与消化不良相似,下泻病与肠绞痛相似,扩散病与瘟病相似,溃烂病与灰色浮肿相似。
此外还有木布病侵入胃出现胃病症状;侵入肝出现血病症状;侵入小肠出现赤巴病症状;侵入大肠出现隆病症状;侵入皮肤、肌肉出现地煞病(黄水病、麻风等)症状;侵入脉出现中毒症症状;侵入关节出现痹证症状;侵入头出现头病症状;侵入肺脏出现肺病症状;侵入心脏出现心隆病症状;侵入脾出现脾病症状;侵入肾出现肾病症状等,有13种相似症状之说。
症状 分总的症状及分证症状。
总的症状 脉粗而满,两关脉不显,寒证脉象一般细而弱。尿液色紫,气浓味臊,质地浑浊粘稠,或呈紫红色或绿色。胃脘和肝区周围疼痛并痛彻前胸与后背,头脑昏沉,身体沉重,下肢难支,脊椎疼痛,食欲不佳,舌不知味,舌苔粘腻。特别是口有鱼腥味、嘈杂欲吐,但不易吐出,此为本病的确诊症状。有时胸腹灼痛,头和眼眶作痛。出汗遇冷后腹绞痛,大便色紫而干燥,如鹿粪状,有时便中带血。不论饥与饱、不分冷与暖,腹均疼痛,有时无故疼痛,有时不经治疗疼痛也会自动消失,一般春秋两季容易发作。发病初期呕吐粘液和酸水。中期病情成熟,呕吐胆汁样或紫草茸样黄色液体。后期病情严重,吐出烟汁样坏血。
利弊诊断,食用未成熟的粮食、陈旧麦面、陈旧糌粑、腐烂食物、陈旧酥油、血肠、青油、山羊肉、变质牦牛肉、变质鱼肉、猪肉、酸酒、大蒜、未发酵的奶酪等,凡是油腻、性重的食物和过凉或过热食物于病非常有害;岩羊肉、黄羊肉、新鲜黄羊肉、陈旧谷物、豌豆、黄牛和山羊、犏牛奶做的奶酪,新鲜干净的鱼肉、猪肉等,凡是性轻而较为粗糙的食物,以及寒热适中的饮食对病有益。
分证症状 有以下几种类型的症状。
(1)按发病部位诊断:
❶胃木布病,病发于胃,症状与培根相似,表现为消化不良、嗳气频作、恶心呕吐、饭后疼痛,无论陈酒、新酒均不能入口,病死的肉对本病有害。易于夏季和穿着过热或受寒受潮时发病;
❷肝木布病,病发于肝,症状与血病相似,胸内横膈膜和后背疼痛,用物抵顶或用拇指按摩脊椎觉得舒服,每于晒日烤火,食用热性和有营养食物及腐烂变酸食物后发作,本病引起肝肿大时,手摸之则肝区发硬、痞满,出现痞瘤样疼痛;
❸小肠木布病,病发于小肠,症状与赤巴病相似,小肠部位凹凸不平,出现肠绞痛,眼睛和尿色发黄。
❹大肠木布病,病发于大肠,症状与隆病相似,腹胀肠鸣,早晚及饮酸酒后疼痛胀满加重,矢气特臭。热性食物有益于病,寒性食物有害于病。
(2)按病程诊断:
❶热证期症状,脉紧弦,尿色紫,气味浓,舌干燥,伸缩不灵,口发苦,无食欲,身体沉重,嗜睡,面容发紫,眼白发红,横膈膜及后背疼痛,头和眼眶作痛,囟门沉重,日晒烤火后疼痛更甚,每当食用霉变、发酵食物和剧烈活动后,容易发病。
❷寒热兼证期症状,《卫贝多觉》:“寒热兼证期特点是腑器内血、赤巴、培根、隆相抗衡”。血、赤巴所显示的热证与培根、隆所显示的寒证势均力敌或者木布被外因扰乱,阻碍了伴火隆的通路,伴火隆窜行于六腑所有脉道,驱赶血液来回流窜不定,发生经常性如腹绞痛样剧烈疼痛,疼痛昼轻夜重,饥饿或热敷时疼痛缓和,肌肉消瘦,皮肤干枯,青筋暴突。这时用任何性热、凉药物、食物治疗均无效果,故称之扰乱木布病,病势严重,预后不良。
❸后期为寒证期,症见身体发冷畏寒,体力衰损,食物不化,嗳气呕吐,饱食后腹痛或腹泻,腹胀肠鸣,饮水或薄酒则有害于病。
(3) 按疾病种类诊断:
❶木布散布病,总的症状为头和目眶疼痛,全身酸麻有蚁行感,体沉倦怠,体力衰弱,横膈膜与背肋处闪痛,脊椎处按压则有舒服感,脊椎两边肌肉颤动,咯血或紫色痰液,肾腰、股内侧及四肢关节和小腿鱼肌等疼痛,全身痛无定处,恶心欲吐。分证症状为,木布病散布于头,症见囟门沉重、目眶疼痛、鼻衄不止。散布于心,症见神识癫狂、身战、胸部满闷或心烦不安、夜不能寐、饮酒后疼痛难忍,食用热性和有营养的饮食及灸疗均无效果。散布于肺,症见背部灼烧、沉而疼痛,经常咯吐带血的紫红痰液,虽以放血和治肺病的药械治疗仍无效果,热性和有营养的饮食于病有害。散布于脾,症见胸肋左侧刺痛,遇热痛更甚、呻吟,面色发紫。散布于肾,症见腰部呈散在性疼痛,下肢沉重难举,股内侧及肾脉颤动,尿色发红。散布于精府,症见男女阴部经常流脓血。散布于皮肤,皮肤灼烧疼痛。散布于脉,所散布处的脉管怒张并发黑,麻木肿胀。散布于关节,所散布处的手足艰于伸屈,关节肿大,体沉,过热或食用有营养饮食有害于病,疼痛症状如痹证。散布于脊椎,脊椎疼痛,脊椎两边肌肉颤动,椎关节如分离样松弛,按压或用他物抵顶则感舒服。总之,木布病散布于何处则出现该处病变的各种症状。但一般来说一切木布病均同时伴有肝、胃疼痛的症状或者所散布部位与肝胃交替轮番疼痛,或者先肝、胃疼痛,后所散布部位疼痛,或者无其他病史,但肝、胃经常疼痛者,也可诊断为木布病。
❷木布增盛病,分出血和未出血两种,其中未出血症状同上述木布热证期。出血症状,木布增盛严重后则瘀血腐变而溃烂出血。出血点在未消化部位即胃部时,则上吐血或烟汁色腐败粘液物,称之为上部出血病。出血点在已消化部位即大肠部位则下泻黑色血汁,称之为下部出血病。出血点在消化部位即小肠部位,则上吐或下泻血及胆汁样黄色粘液物。无论出血点在何部位,有出血易止、难止及正血耗损三种情况。所谓出血易止就是病血吐出后出血则停止,未伤及正血,此时不甚疼痛,身体轻松,食欲较强,容易治疗。所谓出血难止就是多次吐泻黑色烟汁色粘液,病情不见好转,无食欲,此时难以治疗,危险性大。所谓正血耗损就是,大量吐血或泻血后,身体正血耗竭,尿色发红、多泡沫,脉空而数,心肺不舒、喘气憋气,头发颤抖、指甲失华,面容发黄,颈部脉管颤动,足背及小尖脉等肿胀,口渴引饮,心区发热,喜凉爱冷,此时病情严重,极为危险。
❸木布陈旧病又分隐伏和非隐伏,其中非隐伏症状和治疗与木布病总的症状和治疗相同,不再赘述。隐伏症状,此病是腑热被寒象掩盖,属内热表寒证,因此症状表现为脉细而沉,尿液色绿,体沉倦怠,食欲逐渐变弱,横膈膜和背部疼痛、嗳气频作,口不知味,吐出酸水后感舒服,出汗受冷及饮用奶酪、酪浆等冷饮料之后腹内绞痛,热性饮食和生活起居对病有益。总之,如《秘诀部》所述“胃脘胀满难消大便干。”出现胃中寒热对抗,吐泻不止,食物不化,胃脘痞满,恶心疼痛,大便干燥等症状。
❹木布痞瘤病症状,此病又分新发痞瘤和陈旧痞瘤。总的症状为肝脾胃肠等部位出现痞瘤。有痞瘤的部位坚硬而疼痛剧烈,空腹时以手按压则觉痞块滚动,脉搏跳动。有时发烧,体力衰竭,纳差,脉细而数,尿液发红。痞瘤新发时,除肝瘤无特效药物难治外,其他痞瘤积极治疗有痊愈希望。痞瘤陈旧腐烂溃脓后,用破坚下泻法较为易治。如痞块渗水时,面容和足背等浮肿,腹部沉重,腹大、青筋暴露,称之为木布渗水病,属热性渗水,此病治疗乏术,预后不良。
治疗 有通治及分证治疗二方面。
通治 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 饮食治疗:由热性外因引起的木布病可进食鱼、猪、黄牛、山羊及麝、岩羊、黄羊等之肉,豌豆粉,黄牛、犏牛奶酪、酪浆,淡茶、凉开水等。忌食性热和油腻食物。由寒性外因引起的木布病,食用鱼肉、野牛肉、新鲜羊肉及生长于干旱地带,青稞磨制的糌粑等新鲜性缓,易消化的食物。忌食难消化、性重、凉的食物。
(2) 生活起居治疗:热性木布病忌剧烈活动;寒性木布病忌白昼睡眠,身体受寒等,宜在热处和干燥地方进行不出汗为度的活动。
(3) 药物通方:内服二十五味寒水石散、二十一味寒水石散、珠托洁白丸、二十五味大汤、玉杰丸(战胜木布丸)、南派大月晶丸、“德贝纽勾”丸、十三味“玉珠”、“枣智达谢”丸及精药方、石药方、草药方等有关对症方药。另外,胃脘灼烧和泛酸者,内服珠托洁白丸、“玉杰”丸(战胜木布丸)、六味寒水石散、六味“吉日美”散等;呕吐黄色粘液,兼有赤巴病者,内服六味止泻木子或七味甘草丸;呕吐紫草茸汁样物者,内服七味藏红花散;呕吐腐血烟汁色物者,内服八味石榴散等;胃脘胀满者,服“西赛”散(六味寒水石散加五味诃子散)和六味木香散;吐血和隆偏盛者,服二十五味大汤、八味红花散、三十五味沉香丸等;刺痛严重者,服“汝琼”丸和“玉琼”丸等有关对症方药。
(4) 外治法:根据病情采用放血、泻下、艾灸、罨敷等疗法。
分证治疗 分以下三方面:
(1) 按发病部位治疗:胃木布病按培根病治疗,交替内服四味石榴散和“玉杰”丸;肝木布病主要按血病治疗,交替内服五味獐牙菜汤、“玉杰”丸和秘诀清凉散;小肠木布病主要按赤巴病治疗,内服四味“恩扎”汤、七味红花散加五味岩精散,并用三味中尼大戟导泻剂进行下泻;大肠木布病主要按隆病治疗,内服《秘诀部》中的十三味石榴散。
(2) 按病程治疗:起初木布热病期,宜以凉性药方治疗,内服北派十三味牛黄丸、十三味大象散等,以便清除赤巴热。中期寒热兼证期,交替服用热、寒性药方,如内服十三味“玉珠”丸和“玉杰”丸。后期寒证期,宜用热性和滋补药方治疗,如内服四味石榴散加藏木香、芫荽、山奈、光明盐的八味石榴散,并灸第八椎、第十二椎和第十六椎穴。
(3) 按疾病种类治疗:木布散布病,交替内服二十五味大汤以便收敛病邪,如果出现身沉、口干、纳差、胃疼,脉象与尿象呈热象,则为病邪已收敛的证候,可用上述通治各方进行扑杀。如果还未收敛者,可在散布本位用通方加减药物进行捕杀,如散布于头部,通方加三味獐牙菜散;散布于心和命脉者通方加三味肉豆蔻散;散布于肺加三味甘草散;散布于脾加三味丁香散;散布于肾加三味麝香散;散布于精府加三味紫草茸散;散布于脉加四味熊胆散;散布于骨加三味木香散,散布于关节加三味西藏猫乳散;散布于肌肤加五味蔷薇散等。
外治,散布于五脏的木布病于各自的穴位放血。所有木布病均用导泻剂下泻。木布增盛病,非出血证的治法与木布热证期治疗相同;出血症无论上呕血或下泻血,患者体质好,食欲强者,不用服止血方,让病血尽量多排出一些,但不能排出一点儿正血;对于病血遗留体内,体质耗损者,宜用八味石榴散或在此方上面加短紫堇、獐牙菜、蓝翠雀花进行止血。吐血者灸天突穴,泻血者灸神阙下穴。药灸治疗仍无效者,用逆治法即吐血者用泻下法,泻血者用引吐法治疗。木布隐伏陈旧病,内服《秘诀部》中的十六味炉甘石散和“甘露清凉流散”及石药剂、精药剂及草药剂对症方剂。或者内服八味石榴散后,用烧盐方攻破之。木布痞瘤病,新发时不能用烧盐方攻破,而要内服《后续部》中的八味石灰华散,并用卷丝苣苔热敷。痞瘤陈旧后内服神奇灰剂加贝齿灰再加三味沙棘果散,或内服九味沙棘果散或六味木香散加贝齿灰,热制寒水石等以攻破痞块。待出现攻破症候后,用热敷法进行治疗,并用五味中尼大戟散泻下,对于体质弱者,用缓导泻法和峻导泻法交替灌肠导泻。总之,聚合木布病性质如土样坚硬,药物只能沉于表面,故极为难治,如果再延治陈旧,非短期治疗所能奏效,必须耐心疗法,并要待到病情稍缓和后,用滋补药物和饮食进行培补调养,这样才能痊愈。
巩固治疗 内服《后续部》中的导泻剂和散剂下泻之后,于命脉穴即第六椎、胃穴即第十二椎,前身痞瘤穴、大肠穴即第十六椎、大肠端穴、肝穴即第九椎等穴进行灸治,用适宜的饮食和生活起居进行调养一年,这样疾病不再复发。为了预防木布病发生,应尽力保护好胃火,经常注意卫生,禁忌对身体有害的一切饮食和生活起居。

☚ 培根病   消化不良 ☛
000229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