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陶弘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宋末,曾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入齐,任左卫殿中将军。梁武帝永明十年(492年)辞官赴句曲山(芳山)隐居。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盘桓于涧谷间。武帝礼聘不至,却辄就谘询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其思想来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还撰《真灵位业图》,将儒家封建等级观念引入道教理论。善书法,尤精行书。长于医药、历算、地理,在整理古代《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魏晋间药物学的新成就,撰《本草经集注》七卷,所载药物凡七百三十种,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原书已佚(现于敦煌发现残本),但历代本草皆予以收录,对后世本草学之发展有较大影响。另著有《真诰》、《登真隐诀》、《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齐时宫至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句曲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每有大事,辄往咨询,时人谓之“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好道术,喜琴棋,工书法,精医学,亦擅诗文。今存作品以《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寒夜怨》、《答谢中书书》等较著名。原有文集三十卷、内集十五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陶隐居集》。另有《真诰》、《本草经集注》、《补阙肘后百一方》等著作。 ☚ 王俭 萧子良 ☛ 陶弘景 陶弘景452—536南朝梁画家。字通明。隐居句容(今属江苏)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华阳隐居,晚称华阳真逸,又曰华阳真人。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居丹阳。幼聪悟,四五岁时以荻为笔、以灰为纸,习画学书。通音乐,善琴棋,工草隶,精图画。画品超迈,笔法清真。书学钟、王,别作一家,骨体遒媚,笺疏精丽,为时所重。画有《山居图》、《羁放二牛图》。 ☚ 郑道昭 谢赫 ☛ 冥通记/周子良冥通记/周氏冥通记/真诰/萼绿华/古今刀剑录/刀剑录 ☚ 俗说 冥通记 ☛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宋末,萧道成为相,引为诸子侍读。齐武帝永明九年(491),授奉朝请。永明十年,辞官。归隐于句容茅山,立道馆,又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早与之游,齐末,弘景援引图谶,证以天命在梁,令弟子进呈。梁武帝即位,恩礼愈优。国有大事,无不加以谘询,王公权贵时相参候,人号“山中宰相”。晚年又奉佛。梁武帝大同二年,卒。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弘景圆通谦谨,聪明颖悟,好读书著述,老而弥笃。经史文学、阴阳五行、历数星算、山川地理、物产、医药无不通晓。又工书。著述极富,有《学苑》、《古今州郡记》、《论语集注》、《本草集注》等约三十种,又有未竟之稿十种,多已亡佚。《四库全书》收入《真诰》、《古今刀剑录》、《真灵位业图》三种。《真诰》二十卷,虽多仙家无稽之说,然所记文人行迹,颇有可资考证者。有文集三十卷,内集十五卷,为陈武帝敕令江总所编,江总并为之序,佚。明人辑录为《陶隐居集》(一名《陶贞白集》)二卷,见汪士贤《汉魏诸名家集》、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存文三十篇,见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诗六首,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其“山中何所有”一诗,意境高远,向为后人所称。主要事迹见《梁书》、《南史》本传。 ☚ 韩兰英 宗夬 ☛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华阳真逸、华阳真人。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南朝梁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南朝宋末,曾为奉朝请。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官至左卫殿中将军。永明十年,上表辞官,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即位后,屡次征聘不出,但朝廷每有大事,常前往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原有集三十卷、内集十五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陶隐居集》。另著有《真诰》、《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陶弘景公元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真人、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刘宋末年为诸王侍读,入齐为奉朝请,永明十年解职,隐居句曲山。后从孙遊嶽受符图经法。工草隶、历算、地理、医药等。受宠于梁武帝,时人号称“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是南朝齐梁间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其道教思想宗于老子、庄子及葛洪的神仙思想,同时杂有众家、佛教的观点。著述很多,如《真诰》、《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太清诸丹集要》、《合丹节度》、《太清草木集要》、《本草经集注》、《古今刀剑录》、《补阙肘后百一方》等书。其事迹及诗见《玄品录》、《陶隐居集》、《茅山志》、《广文选》、《金薤记》、《乐府诗集》、《文苑英华》、《历代吟谱》、《诗纪外集》等。 ☚ 丁玮宁 周子良 ☛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间文学家、科学家。陶弘景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被萧道成引为诸王侍读。齐武帝永明十年(492)辞官归隐于句容茅山,炼丹习道,自号“华阳陶隐居”。但隐居却未忘荣利,梁武帝萧衍即皇帝位后,常向弘景谘询国家大事,时人号为“山中宰相”。死后谥“贞白先生”。陶弘景博学多才,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本草、琴棋书法乃至阴阳五行,文学创作亦颇有成就。其所作骈文《答谢中书书》,清淡而精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之一。其诗格调流利,《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题所居壁》、乐府《寒夜怨》等堪称佳作。陶弘景著作丰富,有集30卷,内集15卷,但多属道教和医药方面的书,诗文多已散佚。陶弘景诗作仅存六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入。 ☚ 徐勉 王规 ☛ 陶隐居集 ☚ 昭明太子集 陶隐居集 ☛ 陶弘景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宋末,曾为诸王侍读。齐时官至奉朝请。后去官,隐居于句曲山,设帐授徒,自号华阳陶隐居。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肯出。帝有大事,无不征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陶弘景 南朝齐梁隐士。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齐时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佐建梁王朝有功,但征聘不出,国有大事,派人与之商议,时称“山中宰相”。后人辑有《隐居集》。 陶弘景 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南北朝时,齐、梁年间的道士、医学家、书法家。并对历算、地理等也进行过研究。他写有《本草经集注》、《陶氏效验方》、《药总诀》等书,对中国的医药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他在齐朝时,曾任左卫殿中将军,到梁武帝时弃官,从孙游岳学经法符图。他为了得到仙草,就遍历名山。梁武帝慕其名,曾请他出来为官,遭他拒绝。但,梁武帝遇有大事,还是去请教他,因此,当时称其为“山中宰相”。在道学上,他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辞赋家、道教思想家。《梁书》、《南史》有传。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幼有异操,10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及长,朗目疏眉,神仪明秀;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初为宋诸王侍读。因家贫求县令不成,于永明十年(492)脱朝服挂神武门辞禄,居句容句曲山,立馆宅,自号华阳陶隐居。人间书札,即以“隐居”代其名。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梁武帝萧衍即位,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国家每有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隐居四十余年,81岁卒。赠太中大夫,谥贞白先生。今存辞赋2篇:《云上之仙风赋》、《水仙赋》。赋文“托志仙灵,遗世独妙”(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表达“逍遥长生”的思想。著有《学苑》100卷,《论语集注》、《帝代年历》、《本草集注》等13种。陶弘景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载目30卷,又《内集》15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陶隐居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陶潜 【十一画】 ☛ 陶弘景456~536著名医学家、养生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士。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毕生倾力于医学及养生研究。《南史》言其 “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相传梁武帝多次礼聘,遭其坚拒。在养生上注重实效,积极倡举导引、吐纳。一生著述丰厚,代表作有《真诰》 《养性延命录》 《导引养生图》等,对养生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中《养性延命录》收录了许多珍贵的气功作品,如华佗五禽戏、六字气诀等,为历代养生学者所珍视。 陶弘景 陶弘景(451-536)南北朝时著名养生家。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年十岁,昼夜研读葛洪《神仙传》,便有养生之志。及长,辞退政务,隐居于句容县的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东南)中,自号“华阳隐君”。陶弘景是博学多才的学者,又性尚奇异,对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物产,医术本草等,无不深有研究而多所著述。他精通辟谷导引之法,终生修练不缀,年逾八十而容貌体质如壮年,八十五岁卒,颜色不变,屈申如恒。他对后世的医学和导引养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他所著的《古今刀剑录》一书,收载先秦以来关于刀剑的传闻轶事甚多,是一部兵器学专著,在后世武术界也有一定影响。 ☚ 魏伯阳 巨毋霸 ☛ 陶弘景 陶弘景452~536南朝齐梁道士,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华阳真人。好导引术,尤长导引行气。师承葛洪。对历算、地理、医药等均有研究。撰医书多种。有《养生延命录》、《导引养生图》。它辑录了“上自炎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有关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列述了“吹、呼、唏、嘘、呬、呵、吐”等运气方法。介绍了导引七势,按摩八法,躯体运动八势和“五禽戏”等导引术。它最早记录了华佗“五禽戏”的具体动作,称为《五禽戏诀》。对后代形成“五禽戏”流派有重大影响。 ☚ 葛洪 巢元方 ☛ 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期宋梁间著名医药学家、道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附近)人。在医药方面,对本草学有较深的研究,曾将《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的药物共730种予以分类合编,加以注释,写成《本草经集注》,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神农本草经》之后我国古代本草学的重要文献。他还首先提出按药物治疗作用进行分类的“诸病通用药”的药物分类法。在方剂学方面,除撰有《效验方》、《药总诀》等书外,还增补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称《补阙肘后百一方》。在导引方面,撰有《养生延命录》、《养生经》等。在炼丹化学方面,是继葛洪之后的著名人物,他的《古今刀剑录》一书中首次记载“杂炼生鍒”的灌钢炼钢法,在冶炼钢铁方面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由于受佛、道、儒三种思想的影响,主张三教合流,宣扬清静、无为、因果轮回等思想。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道士、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曰“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早年仕齐,曾从陆修静弟子、兴进观主孙游岳受符图经法,更博访远近,得真人遗著。28岁拜齐左卫殿中将军。齐永明10年(492),36岁时,隐居句曲山(茅山)修道,创南天师道之茅山宗。隐居不忘情于政治,陈说图谶,支持梁武帝肖衍篡夺齐政权,因此梁武帝即位后,对他“恩礼逾笃,书回不绝,冠盖相望”(《梁书·陶弘景传》)。虽不仕于朝,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融合佛儒观点,主张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撰《真诰》,将佛教轮回转生之说引入道教。曾受佛戒,并在茅山道观中,建佛道二堂,隔日朝礼,佛道双修。临终遗令:“冠巾法服……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僧人)道士并在门中”(同上书)。撰《真灵位业图》,将儒家的封建等级制引入道教神仙教理之中,“虽同号真人,真品乃有数;具目仙人,仙亦有等级千亿”。陶弘景博才多学,对炼丹、医药、养生、天文、地理、历史、历算、训诂、书法乃至铸剑术、兵学都有很深的研究。其著作集为《华阳陶隐居集》,收入《道藏》。 陶弘景中国南北朝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君,丹阳秣陵(今江苏省句容市)人。生于公元452年,卒于536年。陶氏自幼颖慧好学,10岁得葛洪《神仙传》,朝夕观摩,便立养生之志。后浏览群书,博学多才,精医药,工诗书,善书法,尤能草隶。19岁时,推荐为“诸王侍读”,41岁时,辞去官职,归隐于茅山华阳洞,专研医术本草,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标,山川地理,方图产物,故在天文、历算、医学、药物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他先后撰写《本草经集注》、《药总谈》、《养生经》、《养生延命录》及《肘后百一方》等。《本草经集注》一书,是将《名医别录》中的365种药品,附入《神农本草经》而成,计7卷,共收录药品730种。该书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成绩,还首创“诸病通用药”的药物分类法,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又一重要本草著作。 陶弘景 052 陶弘景456—536主张儒、释、道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将儒家的封建等级思想和制度引入道教教理之中。宣称“虽同号真人,真品乃有数;具目仙人,仙亦有等级千亿”。在形神关系上,认为“形非神常宅,神非形常载,徘徊生死轮,但苦心犹豫。”宣扬谶纬迷信,“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 崇尚 《老》、《庄》,综合《老子》、《周易·系辞》《老子河上公章句》等,提出道——元气——太极——天地的宇宙生成序列,认为“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 ☚ 范缜 玄奘 ☛ 陶弘景 045 陶弘景452/456—536南朝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茅山道创始人,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家世奉天师道术,少时受熏陶,潜研葛洪《神仙传》。齐时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今江苏西南部)。从孙游岳受符图经法。武帝礼聘不出,然朝廷每遇大事便往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将顾欢《真迹》重加编次增饰,撰成 《真诰》20卷,被目为道教经典。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道、释、儒三教合流。兼通阴阳五行、天文地理、风角星算、文学书法。精于医药之学,增收魏晋间所用新药,撰《本草经集注》七卷,录药物700多种。另有《肘后百一方》等,多散佚。 ☚ 陆修静 八仙 ☛ 陶弘景 060 陶弘景456—536南北朝齐梁时著名医药学家和炼丹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句容县)人。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早年被齐高帝(肖道成)任为诸王侍读,中年辞朝归隐,从事药物和炼丹方面的研究,同时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和道教仪典等也颇有研究。曾对《神农本草经》进行整理补充而著成《本草经集注》,书中增收药物365种,成为载药730种的重要本草文献,对我国中药学的发展起有重要推动作用。长期的炼丹实践对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也作出了一定贡献。如对硝酸钾的火焰鉴别、汞齐和某些铅化合物的制备在其著述中均有记载。 ☚ 葛洪 沈括 ☛ 陶弘景 030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间道士,医药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江苏句容县)人。自幼聪明,性好学道,善书工文。19岁做诸王侍读,41岁隐居句容茅山。一生著书甚多。他对古代本草学进行细致的整理,著《本草经集注》7卷,总结了古代药物学知识。他改进了药物分类方法,创用按自然来源、药物属性及药物功用的分类方法,确定了药物分类编排,纠正了本草学的紊乱,便于临证应用,为后世沿用,为祖国本草学做出了贡献。 ☚ 葛洪 孙思邈 ☛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期梁代医药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后世称他为陶隐居。陶氏从小聪慧好学,未满20岁就成为诸王侍读,在齐被拜为左卫殿中将军。入梁后隐居于茅山,梁武帝聘他出山为官,不就。而朝中每有大事辄和他商讨,故时人又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在医学领域贡献很大,他有感于当时本草著作的混乱情况,参考《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编成《本草经集注》(7卷)一书,成为我国本草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该书突出的成就是,摒弃了《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的药物古老分类法,创用了按自然来源及药物属性的分类方法,把药物分为玉石、草、木、果实、虫兽、米食等七类。其次,他还创立了“诸病通用药”,以疾病为纲进行药物分类,非常适用于临床用药。该书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药学成就,为唐代撰修 《新修本草》奠定了基础。陶氏的这两种药物分类方法,在我国古代本草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成为其后本草学分类的主要依据,对本草学以至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神农本草经集注》现仅存敦煌卷子残本(只存卷一),但其内容被历代本草书完整地保存下来。陶氏还对葛洪 《肘后救卒方》进行了增订,著成《补阙肘后百一方》(又称《肘后百一方》)。另著《养性延命录》、《陶氏效验方》、《太清草木集要》、《太清诸丹集要》、《炼化杂术》、《合丹节度》、《药总诀》、《服饵方》等书,均佚。 ☚ 皇甫谧 孙思邈 ☛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南朝时期医学家和道士。还兼通天文历算、地理学、经学。字通明,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市南) 人。晚年自号华阳隐居。未到20岁,就成为南朝宋的侍读博士,后为奉朝请。齐武帝永明十年 (492),上表辞官,隐居茅山华阳洞,斋戒养生,修炼丹药。从师陆修静门人孙游岳,接受符图,潜心研究道家经术,进一步从内容到形式充实和发展了官方道教,借鉴佛教丰富道教理论,造神仙谱系,建立道教养气长生理论,他对道教贡献很大,以至后世的道士喻他为 “玄中之董狐,道家之尼父”。虽隐居,但经常被齐武帝问以国家大事,世称“山中宰相”。医药方面,曾修补《肘后备急方》,称 《补阙肘后百一方》; 又以《神农本草经》所收药物365种为基础,增加魏晋以来所发现的有效药物365种,合730种,而成《神农本草经集注》 七卷,对本草学的发展有 一定影响。另有 《陶氏效验方》、《药总诀》、《真灵位业图》等,已佚。著 《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仪。大同二年 (536) 去世,时年八十五。诏赠中散大夫,谥曰贞白先生。 ☚ 刘灵助 王春 ☛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士、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说“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曾修补《肘后备急方》,称《补阙肘后百一方》;后撰《名医别录》,并将此书和《神农本草经》合并为《本草经集注》。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另有《陶氏效验方》、《药总诀》、《真灵位业图》等,已佚。 华阳陶隐居集/陶隐居集选 ☚ 江文通集汇注 华阳陶隐居集 ☛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以前被萧道成引为诸王侍读。永明十年(492)辞官,归隐于句容茅山,炼丹习道,自号华阳陶隐居,其骈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之一。有集30卷,江总曾为之撰《陶贞白先生集序》,明人张溥辑为《陶隐居集》。 ☚ 范缜 任昉 ☛ 梦访冥事 ☚ 赋超木华 梦访冥事 ☛ 陶弘景456-536táo hóng jǐng《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历代诸家本草(1003)。人名。南北朝梁代道教思想家,著名医药学家。字通明,号贞白先生,自号华阳隐居(世称陶隐居),又号胜力菩萨或云陶胜力。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于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均有所造诣。未弱冠即为诸王侍读,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入茅山修道。富于著述,著有《神农本草经集注》、《养性延命录》、《效验方》、《太清草木集要》、《太清玉石丹药要集》、《药总诀》等,大都散佚不传。 陶弘景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生于公元456年,卒于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曰“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 (今南京)。年幼时读书万卷,曾为齐诸王侍读,后辞,居茅山修道不出。因曾助梁武帝萧衍夺齐帝之位而得宠,梁武帝屡以礼聘,陶皆婉辞,但朝庭每有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陶弘景进一步吸收儒、佛两家的思想,主张儒、道、释三家合流,他宣称“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并编著《真灵位业图》,把道教所讲的神仙分成等级,编制了庞大的神仙体系,以借神权来巩固封建等级制度; 他还在《真诰》中将佛教轮回之说引入道教,推动了道教的发展。陶弘景对历算、地理、医药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他制造了精密的浑天象,撰成《帝代年历》等天文方面的书籍; 他还撰成《本草经集注》、《药总诀》、《肘后百一方》、《养性延命录》等多种医药、医理书籍; 此外,他还是炼丹和铸造刀剑的专家,又擅长书画,对兵法也颇有研究。 ☚ 高野山寺 桑奇大塔 ☛ 陶弘景 陶弘景陶弘景 (456—536),中国医学家。字通明,南朝齐梁时期丹阳秣陵 (今南京) 人。在齐曾拜左卫殿中将军。萧衍称帝 (梁武帝) 后,隐居句容句曲山,钻研学问,修道炼丹; 遍游名山,寻访仙药。与萧衍交往甚密,朝廷每有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 “山中宰相”。陶弘景知识渊博,成就颇多,涉及医药、冶炼、历算、地理、生物、数学多方面,对医学贡献尤著。《神农本草经》 是中国最早一部药物学专著,由于辗转传抄,产生不少错误。陶弘景决心彻底整理、校订和补充这部著作。经多年努力,完成 《本草经集注》 7卷,收药物730种 (包括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本草经集注》 与 《神农本草经》 相比,有很大发展: ☚ 祖冲之 郦道元 ☛ 陶弘景 陶弘景陶弘景 (456—536),中国医学家,字通明,南朝齐梁时期丹阳秣陵 (今南京)人。在齐曾拜左卫殿中将军。萧衍称帝 (梁武帝)后,隐居茅山,钻研学问,修道炼丹;遍游名山,寻访仙药。与萧衍交往甚密,朝廷每有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 “山中宰相”。陶弘景知识渊博,成就颇多,涉及医药、冶炼、历算、地理、生物、数学多方面,对医学贡献尤著。《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一部药物学专著,由于辗转传抄,产生不少错误。陶弘景决心彻底整理、校订和补充这部著作。经多年努力,完成 《本草经集注》 7卷,收药物730种 (包括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本草经集注》与 《神农本草经》相比,有很大发展: (1)药物品种增加1倍; (2)按药物天然来源分成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6类;分类法有一定科学性; (3)把药物药性细致区分为寒、微寒、大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8种,对药性认识进一步提高; (4)增加一些特效药,如槟榔治绦虫,菌陈治黄疽,栝蒌治糖尿病等;(5)首创根据疾病对药物进行分类方法,为治病临床开方提供方便; (6)介绍丸、散、膏、丹、汤、酒制作规程,统一秤量药物斤两标准。除《本草经集注》外,陶弘景著有 《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白一方》、《药总决》等书。陶弘景还是一位书法家,工草隶,行书尤妙。 ☚ 祖冲之 郦道元 ☛ 陶弘景(456—536)táohóngjǐng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道家。字通明, 自号华阳隐居。丹阳( 今江苏镇江附近) 人。在医药方面, 把《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的药物730 种进一步分类注释, 合编成《本草经集注》。是《神农本草经》之后我国古代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另增补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称《补阙肘后百一方》。 陶弘景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南朝著名道士。字通明, 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南朝齐时官至左卫殿中将军, 梁时隐居茅山,亦多参预政事。好学多艺,对历算、地理、医药、冶炼等都有研究。整理古书《神农本草经》。收集魏晋以来民间所用新药,著《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七百三十种,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等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另著《真诰》、《真灵位业图》及《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一百方》、《药总诀》等多种医学著作及中药成方,为当时有名的医学家。陶弘景著《古今刀剑录》等,书中所载“杂炼生鍒”的炼钢技术,即用生铁溶液灌注熟铁,亦称为“灌钢”。依此法能得到品质较好的钢,并能提高钢铁生产效率,比欧洲同类技术早出现1200多年。“杂炼生鍒”的灌钢技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大贡献。 ☚ 羊希 文明太后 ☛ 陶弘景 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年),南北朝时期医学药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后世称他为陶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句容县)人。陶弘景生活于南北朝这一政治动乱的历史时期,南北方各族文化充分交流,而其前代的本草学著作处于散失紊乱的状态,他决定对本草学进行一次较彻底的总结。陶氏根据汉代以前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及其后数百年的经验积累,参考《名医别录》,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成为我国本草学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陶氏除去对本草学中有关药物炮制、度量衡、剂型等,进行了考订修正,做出了总结以外,其主要贡献是确定了药物的分类编排,澄清了历代在本草上的紊乱。他的本草分类法是具有创造性的,影响深远。他一反《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的古老分类方法,创用按自然来源及药物属性的分类方法,把药物分为玉石、草、木、果菜、虫兽、米食等类。他还开始创用“诸病通用药”的分类方法,即依药物的治疗性能进行分类。这两种分类方法,在我国古代本草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其后本草作分类学的主要依据,对于本草学以至医学的发展,都有所贡献。陶弘景深入实际,进行具体调查的工作方法,使他在本草学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治学态度认真严谨,澄清了其前代关于螟蛉子的错误,又对苍术和白术的植物生态学进行鉴别研究,这些都为后代做出范例。此外,用墨笔和朱笔分别记载不同的文献来源的方法,在当时文献学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陶弘景在冶炼学及炼丹化学方面,也都有一定的成就。 ☚ 范汪 徐之才 ☛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著名道教学者、医学家,茅山道的创始人。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南朝士族。自幼好学,“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除熟谙道外,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医药学,乃至文学、艺术等,都有深入研究。青年时,在齐朝作过10多年诸王侍读、奉朝请等闲朝官职,宦途很不得志。齐武帝永明10年(492年),辞官隐居茅山修道,自号华阳隐居。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502—549在位)屡请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居茅山4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81岁逝世。卒谥“贞白先生”。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理论,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撰写《真灵位业图》,将儒家的封建等级制引入道教教理之中,为道教编制神仙谱系,使道教神仙位次初步系统化。曾整理《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现仅有敦煌发现的残本),共载药物730种。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颇有影响。另著有《真浩》、《登真隐诀》、《药总诀》等,对道教修炼理论,作了很多补充,推动了祖国医学、古文化的发展。开创了茅山宗、使上清派以茅山为中心获得空前发展,成为唐宋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道派。 ☚ 道德重整运动 登霄节 ☛ 陶弘景456~536Tao HongjingTaoistic ideologist,doctor and man of letters. Works: Declarations of the perfected,etc. 陶弘景452—536南朝隐士,字通明,丹阳秣陵(在今江苏南京城南)人。少慕道士葛洪。读书甚多,雅善琴棋书法。初仕齐为诸王侍读。齐永明十年(492),辞官归隐,于句容之句曲山筑馆,号“华阳隐居”。遍游名山,访仙问道。精于历算地理,医药物产,尝造浑天象。晚年移居积金东涧,又受佛教五大戒。卒后谥号贞白先生。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道教学者、医学家、文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时,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諮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他笃信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对历算、地理、医药均有研究。曾把《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药物七百三十种进一步分类注释,编成《本草经集注》。后世编纂本草书籍时,都据为蓝本。还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药总诀》等。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期学者、医药家、道教理论家、书法家。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东南)人。仕齐为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十年(492)起隐居句容(今属江苏)句曲山(茅山), 自号华阳陶隐居。支持萧衍(梁武帝)起兵及称帝。但不出仕,经常参与军国大事,人称“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孜孜于学, 自称“一事不知,深以为耻”。在经、史、冶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成果,著《本草经集注》七卷,记载药物七百三十味,为原著的一倍。据药物的自然来源,首创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实及无名七大部分类法。对中药分类有较大贡献(现仅存敦煌发现之残本)。笃信道教,是道教丹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晚年受佛教五大戒,企图融佛道于一身。所著《真灵位业图》及《真诰》是道教宗教哲理方面的重要典籍。善琴棋,工草隶书,行书尤妙。曾制造浑天象。此外还著有《学苑》百卷、 《孝经》、《论语集注》、《帝代年历》、《效验方》、 《肘后百一方》、 《古今州郡记》、《图象集要》等。 陶弘景(南朝宋·孝建三年——梁·大同二年 456~536) 秣陵 (今南京) 人。弘一作宏,字通明,號華陽真逸,又號華陽陶隱,别署華陽隱居、華陽陶隱居、華陽真人。家貧,幼有异操,年四五歲,恒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及長讀書萬余卷,性好著述,尚奇異,凡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圓產物、醫術本草、棋琴書畫,無所不通,尤工草、隸。齊高帝(蕭道成)引為諸王侍讀,永明十年(492)挂冠神武門,辭禄去,隱居句容名曲山為道,以佛教教理整理道教典籍。齊梁禪讓時,祈願梁興,頗得武 (蕭衍)寵信,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諮請。隱然居高處,時人謂之 “山中宰相”。年八十歲無病而卒,或傳其仙去。贈大中大夫,謚曰貞白先生。張懷瓘 《書斷》 曰: “弘景書師鍾 (繇)、王 (羲之),采其氣骨。時稱與蕭子雲、阮研等各得右軍 (王羲之)一體。其真書勁利,歐(陽詢)、虞 (世南)往往不如。隷、行人能。”《隱居本起録》稱其“隸書不類常式,别作一家,骨體遒媚。”無確實遺迹,傳稱作有 <瘗鶴銘>、<舊館壇碑>、<華陽隱居詩>。撰有《古今刀劍録》、《真誥》、《真靈位業圖》、《圖像集要》。《書苑菁華》載有弘景與梁武帝論書答問數章,頗有意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