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值理论现代行为科学中的一种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复杂的激励过程,即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施行实际行为的心理过程,及如何有利于达到激励的目的、提高人的积极性。由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弗鲁姆(V.H.Vroom)于1964年首次提出。在西方,该理论亦称为VIE激励模式(取其理论中的效价、工具性、期望三个主要概念的英文字头)。期望值理论的基本点是:人们只有在预期其某种行为有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充分地激励起来。可用简化式表示为:激发力量=目标效价×期望概率。激发力量即动机激发力量,简称动力,指个人受激励的程度或积极性的高低;目标效价指个体对某一行为所预期成果的价值的主观估计;期望概率指某一特定行动将导致的预期成果的概率,亦即根据经验对其所采取的行动将会导致某种结果的可能性分析。该公式显示出,如果个体把实现某一目标的价值估计得越大,或对其实现目标可能性的评价越高,则该目标对个体的激发力量越大。期望值理论未能提出如何具体地解决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它有助于阐明激励过程的复杂性,提醒人们要从目标效价和期望概率两个方面进行引导,注意定出程度合适的目标和加强目标价值的宣传。 |